【原创编剧】(并非虚构) 浪之歌 (纪实性中国长江救援队正能量剧本)
梗概:
作为中国及世界上著名的,中国人母亲河流之一的长江,既见证了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历史和英雄诗篇,也带给了生活在母亲河人民群众的灾难,历史的故事太长也说不完可以略去;但是,发生在眼前的一幕幕感人的事情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人心浮动中还是应该提一下的,多年来,生在长江之畔的他们自发组织在一起、义务守望两江四岸,人数已达600名。其中长江救援志愿队17个月来已从汹涌波涛中救起200多人,成为长江、汉江两江溺水事故救援的主力。
这些平均年龄接近55岁的救援志愿队队员,来自武汉22支冬泳队,平时游泳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值守点。“每个值守点均搭起帐篷,每天安排至少2名队员值守。”长江救援志愿队负责人俞关荣说。“本人在报名时意识到所志愿参与的救援行动本身所潜在的风险:包括人身伤害、物质和经济损失、工作受误,并且可能得不到合理的赔偿。”这是长江救援志愿队2010年3月成立之初,“报名须知”的第五条,被队员们戏称为“生死状”,当年签署“生死状”的有114人。大家都知道,陈忠贵是志愿队的第一个牺牲者,可能不会是最后一个,但没有一个人要求退出。“我们当然也害怕,但是听到呼救声,能不救吗?对我们来说,救人是一种本能。”
——武汉市的长江救援队救人的真实性事情就是万千感人故事中应该歌颂的优美篇章。
作者/编剧:王立伏
※※※※※※※※※※※※※※※※※※※※※※※※※※※※※※※※※※※※※※※※※※※※※※※※※※※※※※※※※
时间:
地点:武汉市
作品人物:
1.张建民:武汉市武昌区大堤口冬泳队队长(56岁)
2.许秀兰:武汉市武昌区大堤口冬泳队队员(张建民之妻/54岁)
3.谢 刚:武汉市某公司员工(47岁)
4.徐利华:武汉市武昌区黄鹤楼冬泳队队长(52岁)
5.许丽群:武汉市武昌区黄鹤楼冬泳队队员(徐利华之妻/50岁)
6.童淑华:武汉市汉口王家巷长江志愿者救援队队员(65岁)
7.蔡从庆:武汉市汉口王家巷长江志愿者救援队队员
8.陈忠贵:武汉市汉口王家巷长江志愿者救援队队员(64岁/牺牲)
9.张仁锰:武汉市汉口王家巷长江志愿者救援队队员
(幕开加抒情音乐)/镜头
(镜头加画外音)
能容纳400余人的会场被陆续赶来的市民坐满。在本报与市民之家联合举办的第45期市民大讲堂上,舍身救人英雄陈忠贵的队友登台,讲述他们多年来和老陈一起志愿在江上救援的故事。
陈忠贵的老街坊、老邻居来了,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再送这位老大哥一程;素不相识的市民来了,他们想再听听英雄的故事,缅怀这位城市英雄。
你伸手拉一把就是挽回了一条生命
长江志愿者救援队中,65岁的童淑华是年纪最大的一位。他在现场回忆起救人的一幕。
今年10月25日晚8时10分许,汉口王家巷轮渡码头,传来了急促的呼救声。7名正在码头帐篷里休息的冬泳队员连忙赶到一艘驳船上查看。
距离船头约5米处的江中,一年轻人身体被大片水葫芦包围,仅头部探出江面。20余米外,另有两名年轻人在江面上起起伏伏。
童淑华将驳船甲板上的塑料软管绑在腰间,蔡从庆套着一个游泳圈,而64岁的陈忠贵救人心切,未做防护准备,却坚持与同伴一起纵身跃入江中。
在那场惊心的救援中,童淑华和陈忠贵都是两次下水,救出两人。将第二名溺水者拉上岸后,明显感到体力不支的童淑华瘫软在沙滩上,“累得感觉不到手脚的存在”。而陈忠贵却再没能上岸。
“每次救人上岸后,我总是对自己说,下次就不要再下去了。但是听见有人呼救,我又忍不住跳下去。”童淑华说。
队员张仁锰朴实地说:“对于溺水者来说,从生到死可能也就是1分钟。你伸手拉一把,就是挽回了一条生命。志愿者救人,什么都不图,就是图心里一个‘善’字。”
他们救下48名有名有姓者
登台的嘉宾中,胡银荣是唯一的女性。她回忆起自己救人的一个故事。
2011年2月的一天,刚冬泳完的胡银荣走上了岸。这时,她发现一位老人有些不大对劲,正慢慢向水中走去。江水已经没过老人胸部。
她连忙跑过去拉住老人:“有什么想不开的,要走这一步?您先上去再说。”在水中,她拉不动老人,连忙呼喊其他队友来帮忙。老人终于被拉上岸,而胡银荣的头发上已有了冰凌。
还有一次,风大浪急,渔船被打翻,一对渔民夫妻被困在水中。在救出妻子后,丈夫被水冲走,两名队员跳入水中拼命追赶。把丈夫拉上岸后,两名队员发现他已经没有了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凭借培训掌握的急救知识,两名队员将他救了过来。
为了救人,有的志愿者来不及脱衣服,来不及拿出手机,就跳进江水。面对被救者送来的锦旗和慰问品,他们把锦旗留下,把礼物和钱退了回去。
据了解,今年以来,他们救下的有名有姓的市民达48名。张仁锰说,有人被救起来后,扭头就走了,连一句“谢谢”都没有。“可能有的是学生,怕被家长和老师责骂。而有的人怕我们要钱,心里有顾忌。”他笑着说,“一条生命被救回来,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大的欣慰。”
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
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
两年前,陈思在汉阳开了一家小吃店,专门做铁板烧。陈忠贵每天负责给儿子陈思采购食材。采购没几天,陈思就发现自家购买的食材总是比别人家贵。原来,陈忠贵总是在超市里购买鱼肉,蔬菜也都是买菜市场里最新鲜的。
陈思责怪老陈不知道控制成本,老陈发了火:“人家吃到肚子里的东西,我们肯定要用最好的。你是我老陈的儿子,除非不开店,要开店就要讲良心。”
“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这是陈思在清点父亲遗物时,在父亲的摘抄本上看到的一句话。
这是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说过的一句话,被陈忠贵记了下来。陈思准备把这句话挂在自己开的店里。
出事当天,陈忠贵第一次救人上岸后,队员们纷纷劝阻没有任何防护设施的他不要再下水。但他一边答应,一边还是悄悄地跳到江中。
知父莫若子。陈思说:“当时,爸爸看到江里还有人没有被救起来。让他选择100次,他都会毫不犹豫地跳下去救人。”
这句话感染了到场的所有志愿者。他们说,老陈就是一支火炬。如今,他们要把这支火炬接下来,让它燃得更旺。
“我们鼓励用科学的方法去救落水者。”8日下午,长江志愿者救援队队员现场宣传、演示水中救人知识。
据了解,因为救人而牺牲的报道很多,每次都让队员们惋惜良久。在8日下午的市民大讲堂上,救援队队员提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最好的救援就是求救;而对于成年人来说,如果不懂得水中救援,在岸上提供的帮助可能会更大。
两位队员在台上演示如何在水中救人,引起了观众的兴趣。队员说:“水中救援也需要培训,不是每个人都会救人。我们提倡见义勇为,但绝不希望无谓的牺牲。大家始终要记得,生命是最重要的。”他们也衷心希望市民能珍惜生命,不要贸然在危险水域游泳。
(镜头切换/加音乐及旁白)
央视:这些人是冲不走也浇不凉的热心肠们
央视二套《第一时间》栏目播报19日本报报道《牺牲背后是生命守望》,给予长江救援志愿队高度评价:“这江水是冰冷的,但这些人都是冲不走,也浇不凉的热心肠们。”
长江救援志愿队队员手捧陈忠贵遗照,在王家巷值守点合影缅怀英雄。昨日7时许,央视二套《第一时间》以本报头版图片起始,介绍长江救援志愿队队员迥异的身份与同样的“姓名”:“这张照片里,有的是干部、银行职员,有的是教师,有的是的哥,还有的是私企老板。但是,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长江救援志愿队队员。”
“他们中的一个——陈忠贵,为救3名落水青年,魂归大江。”栏目回溯陈忠贵救人事迹称,10月25日晚,为救3名汉川籍落水青年,陈忠贵等3人下水,4人在岸上配合,将他们救起。一团顺江疾冲下来的水葫芦将陈忠贵兜头盖住……
“因为他的牺牲,人们才逐渐了解这样一个由武汉22支冬泳队自发组织、守望在长江汉水边的群体。”“光是今年,这个群体已经从波涛汹涌的江水中救起200多人。”
播报主持人着重提到了“报名须知”第五条。“没有强制性要求,也没有报酬,在2010年组建之初,他们确定了1个‘报名须知’,其中,第五条指出:‘本人在报名时意识到所志愿参与的救援行动本身所潜在的风险:包括人身伤害、物质和经济损失、工作受误,并且可能得不到合理的赔偿。’”
主持人援引本报报道:“其实,多位队员都险些成为‘第一个’。直到这一次陈忠贵的牺牲,才让大家重新掂量起这第五条的含义。”
“这江水是冰冷的,但这些人都是冲不走、也浇不凉的热心肠们。向这群在江边守望生命的人致敬!”最后,主持人以此赞语作结。
(镜头切换幕二/加音乐)
1.居民区(日)
在武昌区积玉桥街汉安里社区一间50余平方米的小房子里,54岁的许秀兰在厨房做午饭,长江救援志愿队大堤口冬泳队队长张建民在客厅拾掇泳帽、泳裤。2006年,张建民退休后加入冬泳队,这样的家庭“分工”也持续了8年。
“家务他从未插手,都是我做”,许秀兰刚埋怨完丈夫,话锋一转,笑着说:“这些年,老公在江里救了不少人,这是做好事,我得支持。”
8年来,张建民亲手从江里救起10余人。头几年,张建民很少向妻子提起救人,“怕她担心”。2011年开始,张建民发觉瞒不住了,“街坊经常挥着报纸对老婆说,快看,你老公又上报纸了!”那一年,张建民在大堤口江边救人的事迹3次登上报纸,时常是邻居把报纸拿到妻子面前,妻子才知道。
(黑白镜头)
2012年8月的一天晚上,大堤口江边,一名10来岁的小女孩不慎踩中江堤青苔坠入江中,张建民当即跳下水,将女孩救起。上岸后,他突然发现右腿膝盖鲜血淋漓。原来,由于下水太急,他的右膝盖被江堤岩壁擦伤,泳裤也磨出一个大洞。
回家路上,张建民心里犯嘀咕:妻子肯定会生气。没想到,一进家门,妻子“责备”他:“以后救人的事别瞒着我,我给你烧几个好菜。”
丈夫救人的事每次登报,许秀兰都会找来报纸,做成剪报,小心翼翼收进书柜,如今已保存了4份。
陈忠贵救人牺牲,张建民的妻子连续关注报道,对他说:“我好担心你‘英雄’了,但我希望你做个好人。”
(镜头切换幕三/加音乐)
1.居民区(日)
谢刚的妻子突然问他:“现在大家都在说‘长江救援志愿队’,你天天泡在江里,不会也是志愿队队员吧?”谢刚一笑:“我哪是救援队员,我就是玩自己的水。”
47岁的谢刚在一家公司上班,冬泳10年了。事实上,他不仅是长江救援志愿队平湖门冬泳队队员,还有过四五次在江中救人的经历,甚至有一次救人时被溺水者抱住。
大约3年前,一名大学生被江面回流冲到江中央,大喊救命。谢刚赶紧游到小伙子身边,正想把游泳圈递过去,没想到,小伙子情急之下一把将他抱住,两人瞬间一同下沉。“你冷静,千万莫慌”,谢刚猛憋一口气,急速下潜挣脱,将小伙子托上游泳圈。每每想起,谢刚仍感到后怕。
今年7月25日19时许,谢刚值守在江边,密切注视着江面的一举一动。突然,一声呼救从江面传来,他循声望去,一名30岁左右的男子头部在江面起伏,双手不停地扑腾。他立即下水朝溺水者游去,将游泳圈递给快下沉的男子,随后拖带回岸边。
谢刚先后四五次在江中救人。他说,救人是种习惯,“我总相信,你今天帮了别人,别人明天就可能帮你。”
谢刚从未向家人提及这个“习惯”。他与家人的交流中,没有“值守”,没有“救人”,他只在不经意间对儿子说起“江里水势复杂,少到江里玩”,“妻子一直以为我只是自己在江里玩水”。
(镜头切换幕四/加音乐)
1.居民区(日)
除去吃饭时间,徐利华几乎每天值守在江边超过8小时。妻子许丽群也不甘示弱,她说,夏季值守时,她和丈夫各有“分工”,看到江面有人遇险,“我都会第一时间大喊老公”。堤岸边回流汹涌,为节省救援时间,许丽群时常完成策应工作:“不带救生圈游得快,他先游过去救人,我从堤岸上往下扔救生圈。”
“也有特殊情况。”许丽群说,看到人遇险,身旁又没有男队员,没得说,自己必须顶上,“带上游泳圈,先把人救了。”
丈夫值守任务重,许丽群说:“他是队长,应该做榜样。”丈夫组织冬泳队活动,时常要自掏腰包贴补经费,许丽群说:“不能太计较,他是队长。”
对江中救援的危险性,夫妻俩心知肚明。“都接受过救援培训,科学救援、团队救援就不会有问题”,许丽群说,自己相信丈夫,也相信丈夫身后的这个团队。
他俩的儿子在河北工作,时常打电话回家。陈忠贵出事后,儿子从网上得知消息,电话打得更勤了。“他也没多说,只让我们游泳时多注意”,许丽群说。
(镜头加音乐/及画外音)
湖北省常 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向长江救援志愿队致敬 提议为英雄立碑
一直关注着长江救援志愿队事迹的湖北省委常 委、武汉市委书 记、武汉市人大常 委会主任阮成发,读完长江日报通讯《牺牲背后是生命守望——来自长江救援志愿队的报告》后,提笔致信这个英雄群体,代表武汉市委、市政府和他个人,向英雄们致敬。
阮成发在信中提议:“在长江边选一处合适的地方,为舍身救人的英雄塑像立碑,让活着的人们永远记住他们,让英雄事迹世代流传,让英雄精神成为永恒。”
“我为陈忠贵同志的牺牲深感痛惜,为武汉有你们这样的英雄群体倍感自豪”,身为一名“老武汉”的阮成发写道,“我年轻时常常在长江游泳,深知在湍急的水流中救人,是怎样的凶险和不易,‘拿命搏命’需要怎样一种勇气和情怀。”
阮成发高度赞扬这一英雄群体所诠释的大义大爱:
“你们日以继夜坚守在长江、汉江边,是在坚守这方水土所赋予武汉人的大义大利;你们无怨无悔,守护生命,是在用义举书写至善,用生命诠释大爱。”
(长江/波浪空镜头加音乐及图片并推出字幕-长江救援志愿队:大江上的别样壮美-剧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