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书名:童年在乡村▪秋 作者:桔子树 本章字数:4596字 发布时间:2020-07-11

    天空阴沉沉的。霎时,狂风怒吼,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无情的暴雨接连不断地砸来。院坝里,雨水敲打着坚硬的水泥地面,溅起一朵朵水花,“哗啦啦”地流向稻田……土屋里,雨水“滴滴嗒嗒”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落下来。

  我们赶紧找来家什,接住从屋顶上渗漏下来的雨水:什么盆子啦,水桶啦,水瓢啦,做饭用的锅啦——凡是能够用来装水的东西,都派上了用场。不一会儿功夫,就得往外泼水,否则的话,水满四溢,泥地就会变成烂泥坑。

  小鸡们已经长大了,有的蹲在鸡窝里下蛋,有的伸长脖子在打鸣,还有的站在走廊上梳理羽毛。小蜜蜂知道“出门看天色”,像主人一样,老老实实地待在家里躲避风雨。我想:假如小蜜蜂飞着,飞着,让雨给淋湿了,怎么办呢?会不会淹死?

  “爸爸,如果小蜜蜂外出采蜜时,突然遇到天下雨,怎么办呢?”

  “当小蜜蜂觉察到天要下雨的时候,就会往回飞。如果实在来不及,就躲在宽阔的叶子下面,等待雨过天晴再飞回来……”爸爸说着,突然想到了什么,把脸转向妈妈,“唐小鹰,今天是‘立秋’,下雨好啊!”

  妈妈想了想,说:

  “是的。人们常说,‘一场秋雨一场凉’。——不过,说不定还会出现‘秋老虎’呢!”

  我好奇地问:

  “嗯,‘立秋’是什么意思呢?”

  “咳咳——‘立秋’,就是秋天的开始。也就是说,从今天起,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了,凉爽的秋天到来了。”爸爸清了清嗓子,轻言细语地回答。

  “啊——夏天这么快就过去了?!爸爸,我觉得夏天最有趣了——有好吃的野地瓜、野番茄、野生鱼、嫩玉米……有好玩的竹笋虫、蝉儿、天牛、蜻蜓、花蝴蝶、金龟子、萤火虫……还有美丽的蜀葵花、指甲花、夏水仙、木槿花、痒痒花、胭脂花……夏季里,身上穿得薄薄的,活动起来多方便呀!停下来又凉快,找猪草也很容易。我们天天光着脚丫到处跑,好安逸哦!爸爸,我最喜欢夏天了!怎样才能留住夏天呢?”

  “嗯——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乐趣。春天闻花香,夏天看绿叶,秋天收果实,冬天……”

  “我最喜欢夏天,喜欢顶着太阳扒野地瓜,喜欢涨水后去抓鱼儿。”二哥插嘴说道。

  姐姐端起地上接满雨水的铝瓢,往院坝里泼水。

  “我也喜欢夏天,最喜欢雨后去找斗鸡菇……”

  妈妈若有所思地说:

  “立秋以后,斗鸡菇就会越来越少了。”

  我继续追问道:

  “那‘秋老虎’又是什么呢?哦,是不是有老虎从山林里跑出来咬人、咬鸡、咬鸭子?”妈妈突然板起面孔,不耐烦地回答:

  “唉呀,你这个娃娃话多得很——总是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我懒得跟你说!”

  爸爸用柔和的目光看着我,耐心地解释:

  “我们所说的‘秋老虎’不是指真正的‘老虎’,而是指炎热的天气。如果立秋之后,有一段时间还是像夏天一样火热,这样的天气就叫做‘秋老虎’。”

  ……

  不一会儿,雨住了,风停了,屋子里接雨水的盆子、水桶之类的东西,都被我们搬回了原来的地方。

  眼看农忙季节就要来到,还能有一段时间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于是,我们几个小伙伴背上背篓,拿着镰刀,上山去找猪草,找兔子草,扒野地瓜。与此同时,顺便也割蓑衣草,搜集威灵仙、夏枯草、蝉蜕……我们头顶烈日,从这座山走到那座山,又从那座山走到另一座山。暖风阵阵,迎面扑来,空气中吹来一股股泥土的芬芳。高粱涨红了脸,豆荚笑咧了嘴,棉桃眯缝着眼……

  一天下午,艳阳高照。妈妈拿了一把镰刀,走到屋后的坡地上,割下一把把芝麻秸秆,捆扎成一束束,背回家,挂在廊下通风处。不久,芝麻荚全都张开了嘴巴。妈妈拿来一个圆圆的大簸箕,搁在地上,取来廊下的芝麻秸秆,倒立着放在簸箕里。一粒粒白花花的芝麻争先恐后地跳进簸箕里,沙沙作响。接着,妈妈找来一根棍子,轻轻敲打着芝麻秸秆,那些眷恋着芝麻荚的芝麻粒纷纷落下来。妈妈双手拿起地上的簸箕,上下颠簸几下,除去抖落在芝麻里面的落叶、碎渣等杂质。我把芝麻秸秆抱进灶房,又回到妈妈身边,随手抓起一些芝麻粒,打开小手,伸出舌头一舔,嚼在嘴里真香啊!妈妈曾经说过,这些芝麻要留着,等到过年的时候,做成红糖芝麻馅儿包汤圆吃。于是,我就天天盼望着过新年……

  接连几天,阳光灿烂。趁着大好的天气,家家户户都在忙:割高粱,摘辣椒,掰玉米,晒玉米,砍玉米秸秆……

  我们家的四五亩责任地不是集中在一块儿,而是分散开的:这儿几分地,那儿半亩地,总共十多块地,分别位于三座山上。我们三姊妹时常跟着爸爸妈妈参加劳动,带着生产工具,从这座山走到那座山。

  白天,我们全家总动员,带上镰刀,背起背篓,挑着竹箩(箩篼),一路相跟着,到山上的庄稼地里掰玉米,然后将大框小框的玉米棒子搬回家。夜晚,我们拿了箩筐和筲箕,坐在院子里,一边乘凉,一边剥玉米。只要遇上晴天,我们就把剥下来的玉米籽和整块整块的玉米棒子搬到外面,分别晾晒在院坝里,晾晒在簸箕里,晾晒在晒簟上。我们家的玉米,金黄色的占大部分,银白色的占小部分——这是因为,黄玉米的产量比白玉米的产量高出很多。

  在收完玉米之后,秸秆总是不能留在地里白白地消耗土壤肥力的,必须统统砍掉。为什么呢?一则农家需要玉米秸秆喂猪、喂牛,当燃料;二则玉米秸秆长得比较高,会影响其他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三则小春生产要犁地、要播种……

  玉米地里,除了玉米和豇豆,还种有番薯。番薯生长需要光合作用,玉米秸秆会遮挡阳光,从而影响番薯的生长。只要除掉地里的玉米秸秆,番薯就会发疯似的生长。

  爸爸、妈妈抡起砍刀,砍倒了大片大片的玉米秸秆。姐姐、二哥和我负责把玉米秸秆从地里拖出来,斜靠在荒坡上,平铺在土埂上。等到这些玉米秸秆晒干以后,将它们捆扎起来,用扦担穿着挑回家。遇到阴雨天的时候,再将长长的玉米秸秆折断,挽成一小把一小把的柴,整整齐齐地堆码在角落里,准备用来煮饭,烧水,煮猪食。

  当大部分的玉米快晒干的时候,地里的棉桃乐开了花,田里的稻谷累弯了腰。金黄的稻穗沉甸甸的,不住地向人们弯腰、点头。风轻轻地吹过,稻田里翻起一层层金色的微波…… 

  到了八月中旬,打谷机就开始“轰隆隆”地唱响了秋收的号角。窄窄的田埂上,放着箩筐、扁担、箢篼、搪瓷盆、搪瓷盅……金色的稻田里,庄稼人弓着腰,低着头,忙得热火朝天:割稻子的,抱稻子的,踩机器的,递稻子的,拴稻草的……惊起无数的蝗虫、蚱蜢……成群的鸡欢快地追逐着,跳跃着,争先恐后地啄食鲜活的美味儿。

  一天早上,大伯背着一个四四方方的拌桶(打谷桶)穿过院坝,到外面去了。

  爸爸看见了,心平气和地对妈妈说:

  “唐小鹰,今天大哥家打谷子,我要去帮忙。下回轮到我们打谷子的时候,他也会来帮忙。一会儿,我在大哥家吃饭……”

  妈妈点点头,答应道:

  “刚才,我看见大哥买回来一瓶酒和一大块肋条肉,你们要打一回牙祭了。——打谷子要抢天时,方便晾晒。抓紧时间,快去吧!嗨,割完稻谷记得把镰刀带回来!”

  “知道了。”

  一提到香喷喷的美味,我就会馋嘴。一份油亮亮的飘香回锅肉似乎就摆在眼前:有肥、有瘦、还有皮。吃在嘴里,美滋滋的……

  爸爸麻利地挽起衣袖和裤管,从鸡舍上面拿了一把新买的齿镰,别在腰间,抱起一捆卷成筒状的竹编围簟,往肩膀上一扛,叫上五哥和六哥一同去收割稻谷。

  不一会儿,大哥大嫂领着他们的儿子,收割稻谷来了。四姐带着她的男朋友崔俊忠,帮忙来了。八姐将院坝打扫干净之后,扛着晒稻谷用的一系列工具,不紧不慢地朝对面的老晒坝走去。大妈忙着准备一桌饭菜。九儿和奶奶面对面坐在廊下的风谷机(扬谷机)旁边剥豆子。

  妈妈喂了猪和兔,和颜悦色地对说:

  “秋天正是吃梨儿的时候,走——我们去摘梨儿!顺便再带个筲箕,摘些佛手瓜回家做菜。”

  我高兴得拍手叫道:

  “哦,太好啦!摘梨儿去了——”

  姐姐拿着筲箕,一面往外走,一面愉快地喊道:

  “奶奶,帮我们看着点院坝里晾晒的玉米哦!”

  奶奶应了一声:

  “嗯。”

  妈妈背上我的小背篓,径直往西面的菜园地那边走。二哥、姐姐和我乐颠颠地跟在妈妈身后。这株粗壮的老梨树长得枝繁叶茂的,看上去仿佛一把巨大的绿伞。低处的梨子已经没有了,高处的梨子还不少。苹果似的青梨掩映在茂密的叶子当中,梨子与树叶儿浑然一色,乍眼一看,是梨是叶,难以分辨。二哥最先爬上梨树,摘下梨子,随手装进胸前挂着的一个海蓝色的布口袋里。接着,妈妈背着小背篓,麻利地爬上梨树,摘下梨子就往身后的背篓里放。我双手抱着粗糙的梨树干,正往上爬。

  妈妈摇摇手,急忙阻止道:

  “丽文,快下去!树上有你二哥帮忙就够了。你和秀芝就在树下摘佛手瓜。等一下,我给你们挑选几个特别好吃的母梨儿,公梨儿的味道要差得多。”

  我立即退回来,老老实实地站在梨树下,看妈妈和二哥摘梨子。

  “啊!梨儿还分公母?!”姐姐吃惊地问道。

  妈妈一边摘梨,一边回答:

  “当然啦!不只是梨儿分公母,很多水果都要分公母。注意看——‘肚脐眼’往下凹的是母梨。母梨果肉细腻,水分多,梨核小,味道很甜。‘肚脐眼’往上凸的是公梨。公梨果肉粗糙,水分少,梨核大,味道淡甜。

  姐姐恍然大悟。

  “哦!怪不得,有的水果好吃,有的水果味道要差一点。”

  过了一会儿,妈妈把背篓上的绳子挂在结实的树枝上,不慌不忙地摘梨。二哥从鼓鼓囊囊的蓝布袋中,拿出一个个梨子,轻轻地放进树枝上挂着的那个小背篓里。妈妈挑拣出几个拳头般大的梨子,接二连三地扔下来。接着,母子俩悠然自得地坐在树杈上,大口大口地吃着梨子。我和姐姐拾起地上的梨子,啃了皮就吃。青梨肉质细腻,脆甜多汁,非常惹人喜爱!我一连吃了好几个梨子,肚子撑得饱饱的。

   

   

   

  梨树伸向菜园地的那根树枝丫,俨然成了佛手瓜天然的瓜架。被佛手瓜缠绕覆盖的梨树枝上,分明就是瓜多梨少。一根根生机盎然的瓜藤上,又开花来又结瓜。米白色的花朵清香,有五个花瓣。藤蔓上的佛手瓜多得数不胜数:有的青,有的白,有的老,有的嫩,有的单个,有的并蒂,有的连体。有的仰面躺着晒太阳,有的躲藏在叶子下捉迷藏,有的在荡秋千,有的羞羞答答露出半边脸,有的挤眉弄眼吐舌头……

  佛手瓜伸出翠绿色的叶片和卷须,在空中招摇着,摸索着,仿佛想要抓住什么。看——它正对着旁边的慈竹点头含笑,频频招手呢!过不了多久,碧绿的瓜藤就会和青青的竹枝握手,紧紧地拥抱着挺拔秀丽的慈竹,恣意生长。

  佛手瓜的长相,酷似我们合十祈祷的双手,有佛教祝福之意,深受人们喜爱。因此,人们又叫它“福寿瓜”“合掌瓜”。福寿瓜可是攀爬的高手,不仅擅长攀缘树木,还擅长攀缘房屋。自从我有记忆开始,就知道福寿瓜在我们的房前屋后安了家。妈妈曾说过,福寿瓜病虫害极少,产量高,既省心又省力。每年秋天,我们都要吃好多好多清脆微甜的佛手瓜。吃不完的佛手瓜,妈妈就会拿去卖。佛手瓜味道不错,地下的块根味道更好吃。前年冬天,妈妈拿锄头挖了些块根,做红烧鸭子,吃起来又面又软,味道超级赞!

  那时候,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栽有福寿瓜。

  姐姐踮着足跟,伸出双手,摘下一个又一个鲜嫩的佛手瓜。我负责当传递员。

  抬头一看,树上的梨儿越来越少,小背篓里的梨儿越来越多。

  这时,生产队的队长唐白桦挑着一担黄灿灿的玉米粉,正走在大门前的田埂上。这位壮年男子,面色红润,裤腿挽至膝盖处,光脚穿一双棕色泡沫凉鞋。

  “小哥,快过来吃梨儿!”妈妈热情地招呼道。

  唐白桦停下脚步,望着我们笑了。

  “嗬——你们在摘梨子嗦!……要得,多谢了哈!”

  “丽文,我扔几个梨儿下去,你捡起来,给唐白桦舅舅拿过去——”妈妈说着,从树上扔下几个大青梨。

  我拾起梨儿,用衣服兜着。

  “舅舅,吃梨。”

  “呵呵,我吃一个梨儿就够了。丽文,你拿这么多梨儿给我呀!”

  “嗯。都拿着,吃不完揣回家,给我的表哥他们带回去吧!”

  “要得,多谢!”说罢,他挑起担子走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童年在乡村▪秋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