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转身刚要离开。大哥止住哭声,尽量平静的对我说,这位小弟,劳累多日,进屋用些吃食吧,发生此事,有所慢待,还请谅解。我点头表示无防。此时,我想着看看悲伤是种怎样的情怀,也正好寻问一番通古斯的消息,便跟着大哥走了进去,这才得以认真的环视家院。低矮的柴门,挡不住简陋的屋舍。柴门也是在几根木棍的上面,用麻皮胡乱的捆绑些枝条,这样一封,加上半人高的院墙,便也围成了一个小院。待关上柴门,便是关闭了与尘世空界的交隔。柴门的前面有三间破旧的芦苇草房,还有干枯的芦苇随风吹下,这便是堂屋了。院内有间西房,房顶也用芦苇铺盖,但明显的矮窄了许多。院子东边的空地上堆放着柴禾与木柴,乱糟糟的,前面还爬着只瘦弱的小狗,但没有叫,只是抬头看了看,很警惕的样子,看是大哥带人进来,便用爪子挠挠耳朵,后又安然的趴下,但眼睛一直绕着我转动。在堂屋与西房的空间地带,放置些农用的家伙什,铁锨、锄头、扫帚、耙子及一辆架子车;全是些春耕秋收的农具。其实,走进城南村时,我便有过观察,这一带村民的住所,家家户户甚是简陋。所有的屋门均面朝南方,一堵围墙半人高矮,便形成了一家小院。无数四四方方的小院,组成了一条条的街道。有的小院内生长着几颗树,有枣树、槐树及榆树,两树之间挂着粗糙的麻绳亮晒着破旧的被褥。也有的小院内仅是空荡荡的堆着秋耕后的柴禾,柴禾上晒着单薄的衣物。而李步大叔家里,便有两颗直立的槐树,甚是挺拔。我跟随大哥进了堂屋,看到两位老人还在哭泣,几位村民在安慰。我站在一旁守着。
我思想着悲伤这种东西,是我感知的心中刺痛么?还是另种异样的知觉?我完全不懂。此时我没有心痛的感觉,但哭泣之悲情却似王士莲花与我离别时的状况。李步大叔只是听得了消息才痛哭悲伤的?噢,原来生命的别离与死亡一样,在三维里都是让人悲伤的事情,所以才有泪水流出。我不悲伤当然也就没有泪水了。我静静的站在旁边,冷眼旁观中也在细心体味其情绪的变化所代表的意思,还有许多邻居安慰的言谈与举止。言谈与举止我记录在心,可真情与苦痛我却无法适从,事不关已,表情冷淡倒也正常。只是不知众人如何看待我的冷若冰霜。有邻居劝慰李步大叔说,也别着伤心了,人都是要死的,总归死得其所,为百姓争战流血而逝,也没枉活一世呢,清明是咱大伙儿值得念想的好后生。他人也随和着说,总归是为着百姓争得幸福的日月而逝,该是安慰了。稍后两位老人也慢慢的停止了哭泣,李步大叔叹着气说,看书信的时日是1004年5月前写的,今儿是1012年4月,唉,明儿走了有八个年头了;唉,总归是知道消息了,知道是为着咱老百姓而死,也是欣慰了。然后又叹气说道,唉,这不么,前街白城石的姐姐,男人还在绵州任军事推官呢,也是病逝了,两月前走的,姐姐的日子不好混,没办法投靠白城石来了,还带个五岁的儿子,想想也是苦啊;唉,咱儿清明为起义战斗,也算是对得起良心、对得住咱们了,想想是宽慰的,不该伤痛了,不伤痛了。然后又问我,这位后生,你是见到过俺家清明么?我一直站在门口观看发生的事情。我摇摇头,淡淡的说,受主帅王小波之子王土所托,来送家书的,我没有见过。老人问,王主帅他们可安好?我轻声回答,王主帅亦在早年战死,而王土也在我离开的当天被他人所杀。我说着这些与我毫不相干的事情,只是说着实事,没有一丝的悲痛与哀愁呢。
两位老人家听后,又是哭泣了一阵子,泪水不停的流下来。邻居们又纷纷劝慰,王主帅也是为着百姓过上好日月而战死的,他们都是咱们心中的英雄,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总得要死的,只要是为着百姓谋幸福的,都是英雄呢,都是大英雄,老百姓是不会忘记的,永远不会忘记的。他人听着也是濒濒点头称是。我也懂得了何为大英雄呢。这时,屋子里站满了人。我还细心观察人们的面部表情,并一一记下。而后又看过堂屋的布局,屋子分里外两间,外间的西墙上有窗口,窗口下有地铺,地铺的北边有两口大缸放些过冬的食物,有小麦高梁黄豆之类,还有玉米等农作物堆挂着。南墙的窗下有一座锅台,旁边还有个大的水缸。定是做饭使用。我只是随意的看着。屋子里人多,有些拥挤,嘈杂混乱,氛围凝重,有些压抑,不一会儿我就感到有些呼吸不畅,我还是第一次有胸闷的感觉。我想这是因为伤心的情绪么?他人的伤心还会通过空气传递悲痛么?伤心也是种波的传递与交织呢,肯定会有融合或抵触,所以我便感知压抑是种怎样的沉闷了。那么,我为何没有泪水流出呢?我一样也是正常的人类啊。深思也不得其解,疑惑也只得日后慢慢品味。乡民们陆续的离开。老人送走了邻居安静下来,停息了一会儿后问我说,后生,你家住哪里?我说,我家在通古斯,已走失许久,如今我连家乡在哪里都寻不得了,当下也无处可去。此时我才感到心中宽松了些。李步老人便对大哥说,寒露啊,那就让后生先住下吧,没了家园也怪可怜的;待慢慢寻呗,寻着了再返回家乡也是可以。又对我说,这会儿也正好帮助下你大哥;后生叫什么名字?我双手鞠躬,低头说,我叫默日。李步老人点点头,嗯,从没听说过通古斯呢,定是遥远的地方。又对大哥说,去吧,领着默日到西屋看看,赶着收拾一下,好让他住下歇息歇息,都劳累这么久了。
其实,我没有打算住下,当然也没有想过送达书信之后去往哪里。完成心愿,了却一桩心事总感到心中彼是轻松。这是种愉快的体会,去往哪里倒不再重要。所以,是我该离开的时间了。对于人世间的生死离别,我也是无能为力,身临其境也体会不出是何种感受,如若表情木然,便显不尽人情。我客气的说过,还是离开吧,若长久打扰也心感不安。大哥送我到达柴门,还拿着让我在路上吃的年糕。大哥劝说道,这一带从未听说过通古斯,你这样漫无边际的寻也不是法子,倒不如听了家父的话,先住下,待后慢慢的寻呗;我正好也缺人手。走出柴门,才感觉内心空荡荡的,我便思量着,先住下该是不错的办法,否则又得日夜漂泊。大哥又说,看你灰头土脸的,已好久没得歇息调理了吧?衣衫也破了,需要换下来清洗呢;我有洗过的,你正好可换上,休整几日再走吧。又说,看样子你已行走了许多时日,肯定疲倦困乏,不如待问清了家乡的方位再离开呢。我微笑说,萍水相逢怕是太过打扰,慢慢寻总会寻得到的。大哥说,这一带方圆百里我都有去过,真没有叫通古斯的地方,后生是不是弄错了名字?我没有回答,心想我不会听错,因关系着人类的生存,我听得可是真切,不会有错。肯定不是这一带而已。师尊也说是个遥远的地方呢。男子说,我是清明的哥哥寒露,在家乡开了间小型书屋,要下地劳作,还要印刷书物,需人手帮助,要不然后生就留下先住些日子,待体力恢复后,也打听得具体的方位了,再去寻找吧。我又想了想大哥说得也对,这样没头没脑的乱走一气,没个目标与方向也是不行。便客气的答应下来,那么,好吧。又双手一揖,谢谢寒露哥哥的收留。
大哥的名字叫李寒露,我记得呢。我也知乡下的风俗礼节,均不会直呼长兄名讳,显得不甚礼貌,所以我一直叫做大哥。我被大哥领着走入西屋。西屋是间低矮的土坯房,门口写着两个黑色的大字“思官”,我想便是这间屋子的名字了。推门进去,里面的四面墙壁上全是用木架档板支持起的简陋隔段,每个隔段内全部充满了竹简书籍,这让我目光闪烁眼前一亮。我知道书籍内写满了字,内容均是说明些事理或介绍些事件,可是我了解三维风俗人情的入口呢。我在四维时,最常做的事件便是看一卷卷的刻有密密麻麻字迹的竹简,细细读来,若有不懂也是细心听过三维人们的发音与表达的意思。所以,我懂得书卷的意义与作用。只是头次真实接触,兴奋之情难以抑制。看着这般许多的书卷,我感到心中似一阵清风吹得爽朗清透呢。这便是种心情舒畅之感了?是的,我甚感安慰。看来留下是正确的选择。我非常高兴,面带微笑的看着整屋书籍,上前一步,取下一卷,展开便是读阅。大哥惊喜的看着我说,你懂得识字呢?我点点头。但我没有明说,我不单懂得识象形的字,还懂得用符号组织而成的字。后来也明白了,所谓的识文解字,便是人们所说的能读书、有学问及懂思考的具体表现呢。
屋子的一侧有一张平整的木桌,上面放置着一台印刷的器物,是活子印刷的机子。当时活子印刷的技艺刚刚流行开来,可是把人们从繁琐刻记的手艺中解脱出来。寒露大哥介绍说,我平日下地干活,赋闲在家时,便是雕刻印刷些书籍,后钉成册子售出,以补贴家用。在靠南墙边的窗下面,有张土坑,坑上有草芥铺着,上面有用芦苇编制的席子,还放着褥子。大哥指着土坑说,以后你就睡在这里,被褥还有,这时节用不着,用时再给你拿来。我点点头。在土坑的一头,有几个整整齐齐的箱子,堆放在一起,只是箱体有些粗陋。大哥说,这箱子里面也是书籍,是用丝巾写成,不易在外面存放,防潮。我点头应喏着。便想在此居住,真是良好的机缘巧合呢。关于拯救尘世苍生之事,我想这是平安时期,没有任何末日的信息,该是好的消息了。那么我之后的日子,就先住下,好生的阅读一番书籍,也提高一下自己识文解字的能力。至于通古斯,或者莲花,或者末日,兴许会在这许多的书籍里发觉机缘,待有过消息再去寻找也不迟疑。我想,有书相伴我很高兴,有书可读,我自当学会许多解决事件的方法,或懂得世间为人处事的道理呢。如此这样,应是我在人世间较为快乐的时光吧。致于这段时光是多久,我也不知道,就先依着师尊所说,一切随了机缘就好。有个可以避风遮雨的地方,总比终日在荒山野地过着风声鹤唳的日子强的多。所以,我还是有些慰藉的住了下来。但我清楚的知道,决不可让他人知道我的身世,否则引起骚动不说,极有可能会造成大的事件,若群起而攻之,或送至官府我便是自寻死路了,更无法完成我来尘世的任务呢。
之后算是安顿下来。未来的日子便与书为伴。屋子里全是前秦后汉的书籍。我知之甚少,但其中的字迹我看过便懂,包括一些太古及上古的字体,读过便也分辨的清楚。闲来无事,我就认真的看书。有《易象》,古代卜卦之书;《春秋》,记述鲁国之事的书;应该说下《诗经》呢,这是大华民族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计305篇,记录着汉人的文明及文化的进程;其中的《清庙》篇祭文王,《思文》祭后稷,《丰年》《良耜》祭农神庆丰收;而《君子于役》、《何草横》、《硕鼠》及《伐檀》,表达了对长期的兵役、摇役的怨恨,及对残酷剥削者的愤怒与控诉,还有对贪官的疑问及质疑;这部具有现实主义的诗经三百篇,是反映周朝初期到春秋中叶之五百年间群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古代文化的典范与先驱,是文明起源的宝中之宝;还有《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新型著作,意义非凡,其书写形式与格调,也有种让人从古奥棘涩、佶屈聱牙的《尚书》“诰”“命”中解放出来的清爽之气,并自成一体,形成了一种崭新的阅读风格,读之也省些时日;还有先秦的诸子百家之书,最突出的是《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篇篇文章都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一一读之,便感心中充满动力与能量。那么,知识也是种动力与能量了?更有《吕氏春秋》,吕不韦门客著作的汇集,记载了整个吕氏一生的编年史;还有商汉魏唐之书箱,记忆最深的当如段成式创作的《酉阳杂俎》,记录了仙、妖、人、梦、预言、凶兆、异体、超自然及天文地理之万象,内容别具一格,看似荒诞不经,却是苍宇之实,不知灵感来自哪里?一说是创作的小说,一说是真实的经历;为此,我还仔细的看过段成式的画像,记忆深刻。总之,有书的日子过得极其充实也彼有意义呢。
这段时间,我常常帮着大哥下地干些农活,开春锄地、翻土,夏天除草、间苗,秋季收获、拉运等等,我是大哥的好帮手。回到家中,稍落休息便是读书为乐。挑灯夜读让我感到知识确实是另一种能量的添加,让我懂得了许多只知其表而不知其质的事件。读《楚辞》知屈原,此人是秦楚争霸时被卷入斗争漩涡的中心人物,生活悲苦仍心系百姓,向屈老夫子学习为社稷着想让我心中彼是安慰,便想若是拯救这类生命,于我也是劳苦功高利在千秋之事。但此书的格调:悲愤沉痛,缠绵悱恻,情感浓厚又有种浪漫主义色彩,及具独特的风格,读时我便细细体味所述之情绪,这对我的情感认知有很大的帮助。自然爱不释手,便也安然的读阅数遍。之后便想,它是自《诗经》之后又一次的诗体大解放,闪烁着民间百姓的文彩与智慧,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自成一派,使文明又达到一新的高度。关于三维的另一经典《论语》之册,此时期有三种本子:《古论语》、《齐论语》及《鲁论语》,只是经年流传历经风起云涌之后,到近代流传下来的是《鲁论语》,便也简称为《论语》了;此书是孔夫子的学生记述孔子言行的书,字字名言句句精髓,堪称人类宝贵的经典;其实,《鲁论语》之所以流传下来,个中原因细想倒也可通,便是只有《鲁论语》写透了人类的智慧与发展的前兆,着重宣传了普通百姓在大同环境之下的平等,是一种思想境界与思维升腾的经典之作,也是人类与生命进行的一次交汇与沟通;传承的哲理是,思为大众思,想为大众想,劳为大众劳,智为大众智;所以这类文字的形述,才得以世世代代流传下来;而《古论语》与《齐论语》呢,其语言之功底、用词之造句、述说之舒畅及文字之修辞,绝不次于《鲁论语》,但所倡导的思想,全是为着权力者压抑百姓之策略之能事,百姓不再喜欢,失传也在情理之中。我读时便有这种感觉,这也是我阅读时的最初体验。《古论语》与《齐论语》,读过一遍便不再翻动,弃之一旁;倒是《鲁论语》读过一遍后,仍需要深思,便又读过第二或第三遍,且每读一遍便有一层领悟,与我的使命有着相辅相助之理呢。
另外,还有老聃的《道德经》,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为《道德经》;这是部倡导人类大同,同享“道与德”之行的书籍,读之甚是喜悦;之后又在木箱内看到一套帛书的《道德经》,则《德》经为上篇,《道》经为下篇,其内容基本相似;因没有年代的记刻,便也不知哪为先哪为后了,其中流传下来的则是大哥后来印刷的以《道》为上篇的集子,因为大哥印刷时,我正读《德》呢,所以便记住了此事。我还读过贾谊的《新书》,记忆犹新的是“自古及今,凡与民为敌者,或迟或速,而民必胜之”之语;由此懂得了“民”之重要。如今想过,此语概述性及强,明透力极深,一语中地的说明了为大众所为者,才值得为尊为贵为胜为王,也才佩得上为尊为贵为胜为王呢。我之所以记得,全因为涉及了“末日”之意,我还反复读阅,想查寻些与师尊所言的相关信息;“民胜之”可不就是王朝的末日么?若世世如此,民永远处在胜之高位,则是天道畅顺的繁荣盛世、地德承厚的无限延绵了,众生万世繁华,也不用何人兴师动众的前去拯救呢,我岂不省却了诸多的心思;又想过,不用拯救?那我来到这世间还有何意?所以,虽有思维却又理不清头绪,便只是记得了。我还想,在当时原始落后的奴隶制度时期,能有贾谊先人如此高尚的境界与才能,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证据,是伟大的汉人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及体现,是最高修为与最大智慧的结晶及体现呢。如果广大的官僚与百姓懂得这种道理,那么,还担心有什么末日的来临么?就算有过末日之说,也是轻松了然,并不以为然呢。当然,阅读时还有另一种的境况也影响着我,便是读《酉阳杂俎》时,想过段成式也甚是了得,天上地下的不够宽阔,还飞往了月球,我且没有这般的想法,他的思维倒比我还广阔遥远呢。
当时印刷的技术已经流行,有许多书籍都有了印刷的版本。竹简书籍因携带不便在快速淘汰,仅有些做为艺术品的竹书还在少量发行。关于印刷的范本,流行彼多,字迹良莠不齐,仅川北一带以“宋蜀刻”的技法较为规范,此刻体字迹俊秀极具美感,就是我入世时遇到的那位老人家给乡民刻画的技艺。刻字也是如出一辙。我特意看过许多的版本,“宋蜀刻”手法果真非凡,字体硬朗帅气,撇捺走向飘逸,且不失清晰劲道,在布置大局与版面排列上,使的整个页面都飘逸着俊秀之美与洒脱之态,在市面上极受欢迎。而大哥因刻之急躁则字划粗糙,耐心稍差,所以离宋蜀刻相差较远。我有心帮衬着大哥,所以无事之余便是细心揣摩着宋蜀刻的笔法、力度与走向,偶尔小试刀法,成字后便束之高阁,日子久了倒也积累了诸多字体。当然,我阅读的书籍还有许多的其他版本,文字较小略近小篆体,也是一卷卷随意的堆放在南墙角上,我寻得读之畅快淋漓,便悄然印刻,以掌握宋蜀刻的要领。另外,坑头边那一个个粗陋的箱子内,全是帛丝之书稿,一块块、一片片的倒也摆放的整整齐齐,帛丝挤压得虽是皱褶不堪,但字迹却是清楚明了,完全不影响细细阅读。我非常高兴,能在乡间遇见如此的文明载体实属不易。一有空闲我便认真的阅读或刻印。我能看得懂这些文字后,大哥很是欣慰,便说可以帮着整理或记载书籍名称,或者印制成册出售,或者登记外借事宜,省却了大哥的许多时间。我随意对大哥说,小时候家父曾教授过一些前朝各代的文字与记录,所以识得许多字呢。我还问大哥,书屋起名叫“思官”的原因?大哥便笑道,乡下百姓,没多大学问,随意之为,取意“沉思默想官运亨通”之意;只是喻意而已;又说,有了这间土屋沉思默想还算靠边,而全然达不到官运亨通之境地,因为穷乡僻壤本没有所谓的官运之缘呢。
我便笑道,确定名字么,当然要取其美好之喻意,心中安然便好,与实际也无多大关系,生官便是发财,这是千年古律,只是不要太过贪婪而祸害百姓就行,思官之志实现之后再心系天下苍生,也不失为美事一桩。大哥还笑谈我说,没成想,你对“思官”的解释倒深刻呢,而你倒成了“思官”的主人,希望你自勉噢。我当然懂得大哥的言外之意。想想也是,我是“思官”这间屋子的主人呢,到是有了官运之嫌疑,对吧?大哥说,看你貌相不凡,谈吐高雅,胸中定有心怀天下之志,也是啊,不论大事小节,咱们都要有普度众生之志,这样世道才会更加美好呢。我笑笑说,大哥过誉了,大志不敢妄论,只是谈笑而已,受过这许多的教诲,才觉真如陶渊明所说,夜无明月花独舞,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就够了。大哥便夸我说,了得了得,还能活学活用。这当然是我们兄弟之间的笑谈,官运亨通倒不敢设想,权当是一分志向与理想,或是调侃的说词吧。这书屋还有一个功能,便是出售或借阅一些书籍,如此说来,也算是盼念着城南村的孩童们都有官运亨通之意了,这仍是说笑之词。书籍如若出售,一般五至八钱,是集市价格的一半。都是邻家学童来购或借,定价自不会太高。大哥还说,看许多的孩童热爱阅读,倒也真心期盼着每个学童都官运亨通,过上好的日子呢。可面对渴望读书又无钱借阅的孩童,大哥也说,无银两之家的孩童,也可以租阅,记下名子别忘还上就好。我记住了,所以之后再有借阅之孩童时,我便每本只收半钱或不收钱。特别是到了冬季,不能下地劳作,平日有些邻家小儿,又无处可去,便三三二二的结伴而来,看些自己喜欢的书,只要不是拿出或损毁,倒是不用花费银两的。我每天的大部分事项,便是记下学童们所借阅的书名及人名来打法时日,而这些孩子也成了与我说话聊天的玩伴呢。
日月如梭,时不我待,天道苍茫,尘生康泰。浮尘一别后,流水成云烟,光阴一恍十余年已过,因没有得到末日的机缘,我便一直停留在城南村。平常时间,我随大哥下地干些农活,春耕播种秋季收获,除草拢地拖拉运输,间苗除虫平整耕种,我样样在行,是大哥的好帮手。偶尔在田间地头,倒也遇见过李步老人说过的白城石的姐姐欧阳夫人及儿子,每次见面,也是微微倾身双手做辑表示礼数。只是这个叫欧阳永叔的男儿,长相清秀,明眸皓首,彼有江南小生之面象,聪明伶俐很讨人喜欢。一来二去,相见次数多了,也熟识了。他倒也知道我家有许多书籍,只因生疏不便借阅,我便答应他说,若有时间尽可来读,不碍事的。之后他果真来借些书籍拿回舅舅家阅读,按时归还。此男儿不爱言语,每次来后,先在思官内寻得一会儿,看中一丛后,交上半钱,笑着看我记载下名字及书名,我每次入录他的名字时,他都会说,欧阳永叔。而后,面带微笑双手一辑,从容淡定,转身离开。待倒时日便会归还,仍是面带微笑双手一辑,以示礼数。所以与其他孩童的大大咧咧相比,他很是知书达礼,从不多言也不多语,我倒是比较喜欢与他相见呢。有时不再借看倒也十日半月的来过一次。说是农活忙碌了,得伴母亲下地劳作,没得更多浮日读书了。这个时期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大气老成,谈吐沉稳,行事成熟,完全不象是十五六岁年纪的少年儿郎。
时间到了1024的秋天,大哥从市井觅得一套《昌黎先生文集》,共六卷。大哥甚是喜悦,便是立马刻版。《昌黎先生文集》收录的是唐代文学大家韩愈先生的古诗、杂著、律诗、祭文、序及联句,是韩愈先生的倾心之作;内容丰富详实,述理明确简练,文采大气庄重,是一部旷世名著,彼受人们的喜爱;其中: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便出自其中的《师说》篇章。因为难得寻到,大哥说可是费了不少周折。同时,还带回几本西昆派迷艳俗语的书籍。大哥翻动几页后说,读之空洞无物,不知宫墙之内何时风靡这般无聊之句。说罢便顺手投入墙角旮旯。此时正值秋收过后没事去做,大哥便在家仔细印刻文集,因急于成册出售,也是日夜赶工,不出三月便完成了刻板。手工刻写有些粗糙,字迹比正规印刷版本稍大些,倒也完全能读。价格也是优惠一半。送到集市去售效果很好。一天,永叔来此,取下文集,看过几页后,甚是高兴,双眼熠熠生光,满面欢喜问过,此套书出售几钱?大哥说,需得三十钱呢。他的脸色瞬间暗淡无光,兴奋的情绪骤然消失。他轻轻的叹口气,把书放下,若有所失的说,可不可以借阅?大哥不想让孩子失望,还期盼着日后有出息呢,便也同意。永叔又面露难色的说,今日没带币子,可否归还时付上?大哥犹豫一下,还是点点头说,可以。他便等着我在入录册上登下名字,欧阳永叔。然后双手一辑,拿着第一卷走了。大哥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叹口气说,唉,寄人篱下,平日吃穿已属不易,若要读书也是有难呢,这后生再来借阅书籍时,就不要提及费用了,区区三五文钱,咱们省些它用即可,万万不得因此耽搁了一颗上进之心;也说不定,这后生会成为国家栋梁,可以造福贫穷百姓呢。我点头答应。之后没事时,因不急于成册,我便依了“宋蜀刻”的手法逐字精致雕刻,并精挑细选,成一页算一页,不急不燥雕章倒也中规中矩,彼有真传之象。日子便也悠闲的过着。
以后这位名叫永叔的少年儿郎便是书屋的常客,我当然知道他就是白家大叔的外甥,关于他的身世也常有听说,幼年丧父,母亲无助来到舅父家居住,因篱下生活小小年纪便尝尽人间酸苦,不善言语却聪明过人。逐渐长大后,也帮衬着白城石大叔做些家里活计或地里粗活。白大叔看他一心读书,便认为他是可造之才,并不同意他把时光消费在粗犷的农活上,而是一心供他读书。这是近两三年的事情。之后,我听得村人传言,白大叔曾与村邻说过,永叔喜爱读书,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此话说得就是这套《昌黎先生文集》,厚厚书籍便能成诵,甚是了得。我还没有如此的功底。白大叔还说,永叔少年时期即可习作诗赋书写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之干练,只是来村的前几年里,因家境平庸,也没得注意他这方面的天赋;如今知道了,可得精心培养一番。自此之后,白大叔很少再让永叔下地干活。有事实为证,乡村们也是相信。此举让白大叔看到了姐姐未来的希望。白大叔曾对永叔的母亲说:“姐姐不必担忧家贫子幼,你的孩子有奇才!成人后便可开创伟业光宗耀祖,他日必然闻名天下。”此话是我大哥与人闲谈时听到,又转说给我听,我也点头相信。所以,永叔前来借阅,我与大哥都很高兴。我还真有仔细着观察过这位叫欧阳永叔的少年,除神情有几分灵运之外,着装朴素干净,面色淡漠无彩,尽显平常孩童之本色,只是喜爱读书,看得出勤奋与努力之心,懂得些礼仪与待客之道,至于其他当真没看出有奇才之痕迹呢。
平民百姓的日子虽不会大富大贵,一日三餐倒也不至于饿着。我在湖州城南村的过活就是如此。平常日月粗茶淡饭足够,多亏我食量不多,还可以帮衬着春耕秋收,也有些收入,所以李家的日子并没有因为我的加入添增悲苦。一恍这十余年的光景很快过去,因没有寻得通古斯的消息及方位,我便无奈的留在这里,但我并没有忘记细心的寻觅,只是没有出现期许的机缘罢了。十几年的时间,欧阳永叔也生落的气宇轩昂,磊落大度,明媚大眼,彼显英气。只是身高稍微比我矮些。每次见面仍是双手一辑文质彬彬,我也甚是礼貌还礼往来。1025年的初秋,我无事到田间散步。突然狂风大作,瞬间下起了倾盆大雨,我赶紧跑到附近一座山下的石洞里避雨。我刚跑进去就看到里面有人,是欧阳永叔,也在避雨呢,他穿着灰青的长衣大褂,正擦拭着脸部的雨水。看到我便双手一辑,笑着说,急促雷电,倒无法提防,在此避雨也是种自然情趣。我也双手一辑说,气象太过突然,雷雨交加让咱们在此相遇也是缘分。我们相视微笑,点头表示认同。我也脱下浅蓝的粗布外衫,轻柔衣上的雨水。他又说,认识许久,还不知哥哥更年?我说,我是宗五年所生,二十有三。欧阳永叔说,那果真是哥哥了,大我五岁呢,也高我约有半头。我便笑道,你年级还小,再过些时日,便要高过我了。我们擦净脸上的雨水,收拾停当,便站在洞口看雨中的田间。我仰望天空,轻声叹息,唉,离家多年,没有家乡的任何消息,也不知此时如何呢?永叔问道,哥哥家在哪里?我说,我的家乡在通古斯;因多年前走失,便留在此地,待寻得家乡消息后自会离开。他也说,我原是湖北随州人士,因家父病逝特来此地投靠舅父;舅父要求饱读私书,好争取些功名,我不久后要去考取功名,不日也会离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