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衍的作业
书名:泛泛之论 作者:泛泛之论国王 本章字数:3289字 发布时间:2022-11-13

《歌德对话录》读书笔记

《歌德对话录》读书笔记,我会有无数的发问,基本上我是个很混浊的人,因为我不认为一切理所当然的东西是理所当然。在思考过后,我就会缓存这些结果。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1776年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玛去世。这是百度文献的歌德的个人简历。

而在网上的查找文献中,我们可以知道歌德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杰出的思想家。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科学研究者,而且涉猎的学科很多:他从事研究的有动植物形态学、解剖学、颜色学、光学、矿物学、地质学等,并在个别领域里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就。歌德的人道眼光是与他的艺术眼光紧密密结合在一起的。当他强调文艺的崇高目的时,是想让人们充分注意到文学艺术对丰富、净化、提升人的精神,智慧的重要意义。

你必须去突破艺术的真正高大的难关--去理解个别事物。你必须全力挣扎,以摆脱观念。你要察看的只是现在的、突出的、有意义的东西。理解和描述个别特殊事物是艺术的真正生命。幼儿时期便读着年龄不相符的书籍或者诗句,我体会不到白居易诉写卖碳翁悲戚命运之后的意义,我背诵下来的前后相接的名诗与历史伟人生几何死几何,具象的字体在脑海中印刻,而文字所蕴含的所真正所需要我认知的,被遗忘。有人在论述教育,幼儿时期是拥有的记忆力,我们需要在童年时期储存大量文字,在青少年时重新理解认知剪短了背诵的时间,这是最好的教育历程。我在无时无刻接受信息,我接收着所处的阶层各种各样的信息,泛滥大量的信息将我的大脑麻痹,我拿出一句又一句被念烂的观念和道理,同样的话句从我自身嘴唇倾吐。我需要问自己,你是怎么想的,我要推翻庞大的已有的众人的真理大厦,我相信着千里之提毁于蚁穴,我啃噬着我认知到的。我要问自己,我对施众质疑,我需要保持我自己的过程的自我性。歌德说,(诗应该)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坚实的基础。我从来就把凭空创作的诗看得一文不值。

文艺界的不幸在于没有人肯欣赏已经创作出来的作品,但是每个人都想自己搞创作。同样,没有人想在研究一部诗作中求的自 己的进步,但是每个人都想重新创作出一一部新的诗作。此外,人们不急于靠近整体,不情愿服务于整体,每个人只想自己出风头,尽量在世人面前展示自我。人们所效仿的现代音乐名家,不选择使听众获得纯粹音乐享受的乐曲来演奏,只选择那些能显示自己演奏技巧的乐曲来博得喝彩。到处都可以看到想出风头的个人,却哪里也看不到为促进整体作出的踏实的努力。因此人们不知不觉的养成了粗制滥造的作风。人们从儿童时代开始就在押韵作诗,到了青春期,就自以为大有可为,直到成年以后,人们认识到时间已有的作品多么完美,于是回想起自己在以往时代里为-一个错误判断白白浪费的精力,不免灰心丧气。不过也有许多人始终认识不到究竟什么是完美,也认识不到自己的不足,还是继续东鳞西爪地写下去,-直写到老死为止。这样在不同世纪,我们仍旧生活在同一种状态中,我们好像在比对着谁要比机器人更完美,我们称赞完美,批驳残缺。我们当下确实也是在制造着完美的机器人,好像下一个词就会是取代人类。有无数的画匠唱匠,而只存在少量的画家和歌手。每个人只想自己出风头,尽量在世人面前展示自我,这会是什么原因,是社会当下的人与人的忽视,我们都只待在自己的舞台上,人们所缺失的是什么带来的呢,是一类群体的失败共性,是人类基因凸显,是社会引导向?真理必须一遍- -遍不断地重复,因为谬误总不断地在我们中间传播,不止被某个人传播,而且被众多的人传播。在期

刊和百科全书中,在学校和大学中--无所不在,事实上,谬误占了上风,而且很容易感到它的一方总是有绝对多数。这是为什么,错误的总是会在群体中再次被选择重复。好像什么都会再次重开,重新制造,重新推翻,来回反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发生的事件呼喊女性有掌握身体的自由,再次在21世纪的中国再次演绎。也许不能说是地区,也许永远这样,我们一次又一次重复思想的觉悟。我们一次又一次重复。搬抄复制,一成不变。

他们本来就不是在证明真理,也从没有过这种意图,他们唯- -的意图是要证明自己的意见。因此,他们把凡是可以证明真理并且说明他们的学说站不住脚的实验结果都隐瞒起来了。至于说一般学者, 他们哪里顾得上什么真理?他们像其他人- -样,只要能凭经验高谈阔论一通,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创作中同样的意向和道理重复千千万万遍,用着过时的思想碎片拼凑出现存的文字。拿捏着理论生理论,理论颠覆理论,不知所以然念上几个拗口晦涩的罕见词,这是高深,是精英,是成功人士。

我将古典的成为健康,将浪漫的成为病态。大多数现代作品都是浪漫的--并不因为它们新,而是因为它们虚弱、疲软和病态。古老的作品是古典的--并不因为它们老,而因为它们强健、新颖、达观而健康。

“引诱年轻人的东西是这样的,”歌德说,“-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一个时代中,多元文化混杂在一起,并传达到年轻人呼吸的大气中。富有诗意和哲理的想法在他们心中存活、流转,因为他随着每一次呼吸将 它吸进来。但他以为这是他自己的固有,并且就这样说出来。但是当他把吸取的东西还给他的时代以后,他仍旧一-无所有。他就像个喷泉,有水的供应时可以玩上一会儿,但是这种液体宝藏-旦枯竭马上就停止流动了。”

他诟病着现代和年轻人们,而此时年轻人的复制黏贴抖音网红文案。年轻人活在热闹里,在百花丛中过,一件一样的繁迷,拥有着头皮层的填满,而脑子中空空落落。而为何人间失格被吹捧,而emo为何重复使用,年轻人们是存在残缺还是成年人是完美。是年轻人过于鲜明还是其他年龄段过于关注着年轻人。什么是强健、新颖、达观而健康,我们需要着什么才会是不被歌德批驳的人。村上春树在《寻羊冒险记》中有,“你身上有那么一种味道。和沙钟一个样。沙子流光了必定有人把它倒过来。”这会如何被评价?

日记中:曾在高中讲写议论文的视频中听到“小确幸”这个词,微小而温暖的幸福。首先肯定,然后提出我们要止于“小确幸”吗。我很不解。

我经历过一段时光,压抑沉重。而让我脱离的也是我每天去寻找一些对于我来说的“小确幸”。我很庆幸。但而后一段日子过去,我回望之前,我其实更为宁愿去过那样的日子。最起码我的文字是有热度的,脑子不是空的,人不是软的。

在书本上看到一句话“好的文学作品大多是悲剧”。生命的活力是两个极端,而生活极其容易让自我踏进悲观。

不满足于“小确幸”,去寻找深刻而持续的幸福,是不是这题的答案?

日记中:躲雨后才想起为什么不淋雨,每次想着为什么不淋雨,可下次看见别人拿着伞,自己就去寻找怎么躲雨。我们躲雨是本能,而所谓的本能是社会附加的意识。我们尊崇着物质基本,为了保护身体或者附属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被劝导诱导着规避着雨,我们所认知的道理也是这般会生病。可我们的精神也会生病,我们所知道着雨的害处,人淋雨的害处,观念的延伸产品有斗笠,雨伞,雨衣,应有尽有,可我们没有淋雨的权利。我们选择的权利,我们自由选择的权利,在未知中我们被砍掉了一半的权利,淋雨的权利。我要怎么做,才能去淋雨,愉悦自由归档。我已经脱离不掉这种固执观念。我能这样说吗:躲避世俗的雨——

日记中:眼睑下不知道留的是黑色素,还是中午父亲踹开反锁“自己”的门呼在我脖子以上部位的怒气。我不会记得上锁的门被踹开需要腿部几次用力,也忘记了像主人公那样记得有着头发的部位承受了几次力,或者是有着五官的。物理打击不足以让我的眼睛和鼻子冒着身体仅有的水分。隔着被子的吵杂踏着地上残碎的锁片换着不同的音色,到底灌输还是倾诉。父亲的哭泣与忏悔是这部戏剧的升华。“本就如此——”

我应该怎么写自己的日记,我应该如何去讨伐自己,摆正自己,我应该寻求怎么样的三观做自己,我应该做着什么样的年轻人。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泛泛之论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