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金光闪闪的吉金,千锤百炼之后终成铜器,掩埋地下三千余年不见天日,早已锈迹斑驳。如今,岁月静好,它们敞开心扉,露出属于自己的曾经刻骨铭心的记忆,诉说着有关自己的故事,喋喋不休。
公元一八九九年,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先生突发疾病,偶然从自己喝的中药中发现了写有文字的龟甲——当时被用作中药材,称作“龙骨”。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机缘巧合,一个原先已深埋地下三千年,曾经一度被神话笼罩的伟大王朝“商”就此重现人间。
作者的自言自语:
芈一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母亲湖北人氏,熊姓,故以母亲的古姓为依据起笔名。起初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究竟该起个怎样的笔名好呢?情急之下想起,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具体哪日已然忘却,一鸣试问母亲,“如果给我重新起名,母亲准备给我起个什么名呢?”因为那段时间时常与母亲笑谈古事,母亲脱口而出,“‘有才’抑或‘友财’。”本来,笔名已定,不打算做更改。然而,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越想越气。“芈有才”之名实在过于吝啬,读起来也实在缺乏气势。后来,当本作《商周通俗演义》写至一半左右时,我意欲将战国七雄的直系先祖,都稍作着墨,于是乎,又想到了楚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王,楚庄王,便以《太史公书》所载典故为名,“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呜,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作者芈一鸣对《商周通俗演义》的简单介绍:
1.首先,一鸣仅以作者的名义,特别感谢王懿荣先生以来,所有对殷墟重现人间做出了贡献的每一位专家、学者、及殷商文化爱好者。一鸣这部小说是踩在了诸君的肩膀上,实有“袁大总统窃取革命果实之嫌”的作品,因而,在此再向诸君表达自己无比的敬意。
2.本部小说的故事框架主要来源于本人对《诗经》《周易》《论语》《左传》《国语》《史记》,以及目前已发掘出土的青铜器、甲骨铭文、战国竹简等的个人解读,并结合小说的写作手法予以创作的。旨在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与众先秦文化爱好者交流之意,并借太史公之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3.一鸣所有故事细节大抵都是通过文献、考古发现以及对后来西周的分封情况为主要参考依据的,从而由结果向前推演,靠补充符合逻辑的细节作此小说。有些与目前主流观点不符的观点也自有我的出处,绝不敢空穴来风。一鸣自己没想明白地地方也不敢胡编乱造,每到细节之处,无不绞尽脑汁,如临大敌一般,严阵以待。望周知。
4.一鸣非专业历史学者,不会写历史论文,不过芸芸殷商文化爱好者中的一员,只得以小说的形式含糊其辞。还望各位专家、学者、读者不吝赐教,所言不够周到考证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指正。
总而言之,希望大家能够多多了解、理解到最后喜爱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爱屋及乌,喜欢我的这部作品《商周通俗演义》。
“吾甚武,号曰武王。”
相传商朝就是在这样一句豪言壮语中正式建国的。成汤、伊尹的故事,各大文献都有所记载,暂时也没有什么文物出土,因而在此不做多赘述。
之后商朝历经了两百多年的传承后,另一位传奇帝王横空出世。他就是商高宗武丁,子姓,名昭。在位五十九年之久,一生挚爱香消玉殒之后,一时之间难以接受现实的他悲愤交加,竟史无前例地将她葬于王宫旁边,只为每日出入宫门时能够与之相见。也正是因为这一“不按套路出牌”的举动,使得历代“摸金校尉”无从下手,望洋兴叹,使之成为了目前为止商朝王室墓葬中,保存最完整的墓葬之一了。这个墓的主人也相当传奇,她也是目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彪炳史册,集王权、神权、军权、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王后、女性军事统帅、大巫祝妇好。
不知是商王武丁一朝就已开始修建朝歌城,以作为殷都的军事堡垒,还是后人为了不再打扰这位英雄的王后而修建了朝歌城,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早已无从考证。总之,从此以后的历代商王们就都居住在这个离天邑商不远的朝歌城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