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波澜不兴。
五一节的时候,村里唯一的外姓,老牛家,要办喜事了。
老牛的大儿子,大名牛文 革,刚好生于1966年。那时候,农村人识字不多,也不兴个啥,老牛随口说,就叫文 革吧,这名字就入了他家的蓝本本。
乡下的习俗,普遍结婚早,女子十六到二十二岁之间,必须得送出去,而男子二十五岁之前,必须抱老婆。
牛文革勉强初中毕业,家里穷,成绩也不好,就跟人学手艺,木匠活儿。因为人老实,肯吃亏,干活肯下力,师父倒是也挺喜欢他的。虽说手艺上稍欠点,但人好使唤,对师父的礼数也周到。所以,在他二十岁那年,师父一高兴,把自家的闺女许给了他。
那时候,农村还是老传统,“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这师姐还是师妹的,倒也听话,老爹叫怎么的,就怎么的。木讷的牛文革人虽闷点儿,但嫁给他,也放心,也踏实。那么,经过一两年的准备,经过“扯屋场”、“合八字”等等一系列的流程后,牛文革终于要将这个媳妇娶回家了。
鞭炮声,从一大清早就开始响彻整个上边村了。
老牛家虽是外姓,本家的亲戚还是来了不少,村里的乡亲们也都来捧场,凑个份子。
这年头,娶媳妇,要大办三天。
第一天,俗话说,是喝舅舅的酒,最重要的任务是陪好女方的舅舅。其实,这最初本来是喝媒人的酒的,到推行自由恋爱后,很多人并没有媒人,就以女方的舅舅为媒人,渐渐地就变成了喝舅舅的酒。这一天,吃好喝好安排好便好。
第二天则是喝新娘的酒。乡里乡亲,七大姑八大姨的把脖子伸长了,等到日中的时候,新娘进了家门,才可以开干。而进门之后,那一套礼仪整下来,是既欢乐又热闹,若是遇上些会插科打诨的,或者会调节气氛的,那场面就更活泼了。到了晚上,新娘进了洞房,那还有一番热闹,一直要闹到很晚才能结束。这闹,主要就是闹喜糖。新人娶进门时,照例会有她的姐妹背一个背篓,里面一定会藏些鸡蛋、糖果、瓜子等东西。一般来说,在堂屋行礼完成后,新娘都会坐到洞房里,把这些东西都藏起来,自己也不出门,硬饿着等到天黑。在大家闹得差不多的时候,才将糖果瓜子拿出来,将大家打发回去。
到第三天,洞房过后,就简单多了。新媳妇要正式地改口,给父母、丈夫这边的直系亲属们敬茶、筛蛋,还得备好新鞋,准备收红包。这个流程里,也蛮有意思。农村里总有些大姑大婶的,会整人,一定得把现场搞得气氛十足。比如,敬茶的时候,要夫妻二人各持一角,绷紧一块毛巾,再将斟了八分满甚至更满的茶杯放在上面,敬茶时,不许溢出来。这难度是很大的,基本上都会弄洒掉,不过,却会博得满堂哄笑。
总之,结婚时,三天之内无大小。尤其是新婚之夜,我的天,各种整蛊手法,防不胜防。当时又特别流行听房,村里老小人等,总有人会伏在新房外,偷听房里的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