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风摧秀木(2)
书名:风尘三尺剑 作者:剑虹 本章字数:2371字 发布时间:2022-11-07

武德皇帝大摆三日庆功宴,方升殿发落王世充与窦建德。

王世充狼狈入殿,跪于阶前三呼万岁。

武德历数其罪,王世充叩头求饶道:“计臣之罪,诚不容诛!然陛下爱子秦王殿下已许臣不死。”

武德下诏赦王世充为庶人,与兄弟子侄流徙巴蜀。

窦建德入殿,昂然而立。

此前世民已趁着父皇高兴,私下里求情试图留窦建德一命:“陛下圣明!窦建德虽雄霸一方,但向来仁政施德,域内广得人心。他虽与我军素有战伐之争,但向昔虏我同安长公主与神通叔父,幸未伤我皇姑与皇叔,皆得礼遇放归,功过也能相抵。愿陛下开恩以彰我大唐仁德,不如留其安抚故地,以惠及黎民百姓。”

武德道:“王世充、窦建德不同于其他归附降将,二人皆是一方枭雄。今既已擒之,那王世充你说为免攻城多伤士卒性命,已许他不死,朕便留他一命。这窦建德却是不可留!他既在域内颇得人心,留之恐成祸患。何况两军交战,多有死难者。朕当杀之以祭我军死难将士!”

世民知这只是父皇藉口,想到昔时父皇不赦薛仁果,话已至此,世民知无法说服父皇,只得作罢。只是对夏地现虽已归唐,然人心未及安抚,心中隐隐地感觉不安。

武德严辞切责窦建德背约攻唐,建德反唇相讥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今既已被擒,有死而已。唐王要杀便杀,何须废话!”李渊下旨斩窦建德于市。后人多为此不平,认为唐帝应诛不诛,当赦不赦。

 

王世充被徙往巴蜀,居于幽州廨舍,正欲启程,忽有数骑声称奉诏敕而来,王世充等正跪接圣旨,来者拔出腰刀,将王世充、王世恽等人杀死。原来来人是定州刺史独孤修德兄弟,其父独孤机曾欲谋刺王世充救出皇泰帝杨侗,事败被杀。独孤修德兄弟杀王世充全家替父报仇,然后向官府自首。李渊下诏将独孤兄弟削职为民,并未深究,不久后独孤兄弟重获起用。此事在民间引起颇多猜测,有人怀疑是唐帝李渊授意,假手王氏仇家以绝后患。

武德以河南、河北尽归大唐所有,大赦天下。陕、鼎、函、虢、虞、芮六州,因战时转运物资,承担劳务,幽州地区久悬敌后,频有战事,一律减免二年租调。又以隋末钱币混乱,甚至裁铁皮糊纸为钱,民间不胜其弊,此时下令发行“开元通宝”,重量为二铢四参,十个铜钱重一两。命给事中欧阳询撰写其文,为八分篆和隶书二体,回环可读。又在洛、并、幽、益等州置钱监,开炉制钱。以功赐秦王世民、齐王元吉各三炉,裴寂赐一炉,可自行铸钱。其余敢私自盗铸者,处以死罪,以保护经济民生。

谁知待武德献俘太庙、犒赏三军、处置战俘一应事项办妥,得以喘口气回后宫见那跟随秦王大军一道返回长安的张婕妤,张婕妤竟嘤嘤啜泣,说在洛阳秦王如何怠慢于她,又擅自将洛阳宫所有女子放还民间,害她选不出宫女无法完成使命,只得匆忙从民间采选了五、六十名女子带回京城。

武德闻言心中颇为不快,心想二郎毕竟太年轻了!他年纪轻轻,创下如此盖世功业,只怕难免心生骄狂,我倒要留意不可让他生骄纵之心。但毕竟二郎此番立下定鼎之功,他即便怠慢后宫嫔妃,也不宜以此小过责罚。

武德于是安慰张婕妤一番,答应以后约束世民。

张婕妤便借机替父亲向皇帝索要荥阳那块良田。

武德见那张婕妤嘤嘤哭得个梨花带雨,分外惹人怜爱,以为她在世民那儿受了多大的委屈,心一软,就写了份手敕,将那数十顷良田赐于张婕妤之父。

 

在秦王李世民率领二十万唐军鏖战洛阳城下的同时,唐夔州总管、赵郡王李孝恭与长史、行军总管李靖正在夔州厉兵秣马,并大造舟舰,加紧训练水师,以期击败在江陵拥军数十万、称“梁帝”的萧铣。

武德四年七月,李孝恭与李靖上疏皇帝,奏明萧铣性多猜忌,其诸将恃功恣横多专杀戮,引发内讧,萧铣为削弱诸将兵权,实行罢兵营农,将士兵遣散至各地屯田,并借故诛杀董景珍、张绣等主要将领,李孝恭等认为战机成熟,请求发兵讨伐萧铣。武德旋命赵郡王李孝恭为荆州道行军总管,李靖摄行军长史,率十二总管之兵,于武德四年八月出三峡讨伐萧铣。

时逢雨季,江水猛涨,三峡更是水流湍急,又多暗礁,是一条险路。萧铣轻敌大意,认为唐军根本无法在此时乘船东进,故休兵未严加防御。

李靖却向李孝恭建言,认为作战宜出其不意,越是一般认为不宜进攻之机,越容易出奇制胜。

李孝恭采纳李靖建议,兵分三路:一以庐江王李瑗为荆郢道行军总管,率水陆大军沿江顺流东下;一由黔州刺史田世康率领出辰州道;一由黄州总管周法明率领出夏口。三路大军采取合围之势,同指江陵。

李孝恭、李靖率大军东进至三峡,但见江上巨浪滚滚,浪涛声咆哮如雷,两岸悬崖绝壁,舟舰如断线风筝般无法控制,稍有不慎,即有可能舟毁人亡!将士们顿觉胆战心惊。一些将士提议暂时停止前进,待水势稍弱后再东进。

李靖力排众议,对众将佐道:“兵贵神速,机不可失!如今我军刚一集结,萧铣尚未觉察,若乘水势之涨,迅速至江陵城下,所谓迅雷不及掩耳,此乃兵家上策。纵使对方发觉,仓猝征兵,无以应敌,必为我所擒。”

李孝恭赞同其意见,于是大军继续东进。

 

正当唐帝李渊打算进一步扫平长江流域与江南一带残余割据势力,彻底统一全国之际,李渊政策上的失误,却引发河北、山东原夏境内一轮新的动荡。

唐平灭郑、夏两国之后,虽大赦百姓,但原郑、夏将领、士卒,却有不少人遭逮捕、流放。治书侍御史孙伏伽为此上疏道:“兵、食可去,信不可去。陛下已赦而复徙之,是自违本心,使臣民何所凭依!且世充尚蒙宽宥,况于余党,所宜纵释。”

武德皇帝接受其谏言,再颁诏令,重申赦免郑、夏旧部,不再追究。

但通常中央政策贯彻到基层总有些变形走样,唐廷派去夏故地的接收官员,许多并未停止缉捕原夏属官吏军卒,以为非如此不能显示对新王朝之忠心,更有人欲借严刑峻法在地方上立威。

中国历来有一种传统,有些人无论是做官或是当强盗日久,都无法再适应平民生活。部分夏军旧部解甲归田后,面临现实困境,多年征战后返回故里,既无生计,又遭官府猜忌。少数人恃武横行,欺压乡里,成为官府严厉打击借口。不久,李渊闻奏有夏军旧将在夏故地有不法行为,又颁诏命原夏军将领限期进京登记,以便管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风尘三尺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