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书名:童年在乡村▪夏 作者:桔子树 本章字数:3291字 发布时间:2020-07-10

  爸爸提着一桶猪食,到大门口喂猪。

姐姐兴冲冲地跑回来。

“我刚才到古井边洗衣服的时候,看见生产队的人在田地里收割麦子。弟弟、妹妹,我们去拾麦穗吧!越快越好,早点去麦穗多,去晚了就怕没有了。”

“没错,走吧!各人背上各人的小背篓,出发——”二哥愉快地说。

  一到麦黄时节,家家户户的老人和小孩就跑出家门,到田地里拾麦穗。为了能够拾到更多的麦穗,我们三个孩子不得不抓紧时间出门。

  “爸爸,我们拾麦穗去了。”二哥朝爸爸喊道。

  爸爸回头看着我们,嘱咐道:

  “孩子们,你们去拾麦穗,一定要遵守规矩。……千万不能跟别人争抢哦!”

  “知道了。”姐姐答应着。

  二哥拍拍胸脯,仰起红扑扑的笑脸,望着爸爸。

  “我是男子汉,保护姐姐和妹妹的任务就交给我好啦!”

  爸爸微微一笑,点点头:

  “嗯。注意安全,早点回来!”

  我们背上各自的小背篓,飞快地向大门外跑去。

  麦田里,拾麦穗的人真不少啊!有的挽着竹篮捡麦穗,有的把拾到的麦穗握在手上。奶奶也在那里拾麦穗。她把拾到的麦穗统统兜在围裙里。我们仨急忙走进刚收割完小麦的旱田里,弯腰拾起麦穗,丢进身后的小背篓里。麦茬高低不齐,总是触碰着小腿。低空中,不时有蚱蜢和蝴蝶在飞。我睁大双眼,左看看,右看看。每发现一根麦穗,就跟见了宝贝似的赶紧拾起来。看着金黄饱满的麦子,不由得让人想到了胖乎乎的馒头,甜丝丝的麦粑,香喷喷的葱油饼,软绵绵的面疙瘩……

  前方不远处的麦田里,摆放着一个大大的四四方方的打谷桶(我们习惯呼作“拌桶”),生产队里的社员就在那里收割麦子:有的拿着镰刀割麦子,有的把割倒的麦子抱起来堆码成垛,有的抡起手中的一把麦子,使劲儿地朝打谷桶上磕碰、摔打,有的挑着沉甸甸的两箩筐麦粒,往老晒坝走去,有的在捆麦秸秆……大家忙得汗流浃背、热火朝天。往日寂静的麦田,到了收割麦子的时候,如同热闹的集市一般。

  鲁海啸的三个女儿也提着箢篼(箢箕)拾麦穗来了。她们姐妹仨长得就跟她们的妈妈一般模样:都是一样的大头,宽脸,短脖子。她们中的老大稍微讲究一些,头发梳得光溜溜的。老二和老三披都披散着枯草一样的黄头发。老三挂在上嘴唇边的一抹粘稠的鼻涕,犹如两条蠕动的虫子,险些流进嘴巴里。

  临近中午的时候,我们回到家,将拾到的麦穗统统倒进簸箕里,晾晒起来。等到麦子晒干后磨成面粉,蒸馒头、烙甜饼、做面团粥……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盼望已久的美食。

爸爸刚刚摇了蜜,空气里弥漫着柑桔花的清香。我们匆匆忙忙洗净双手,抓起碗里的蜂巢蜜,迫不及待地咀嚼起来。柑桔花蜂蜜的味道和颜色与菜花蜂蜜有显著区别。不同的季节,会有不同的蜜源植物。蜜蜂采集的鲜花的种类不同,酿成的蜂蜜的颜色、气味、口感,也就迥然不同了。

  蜜罐盛满之后,爸爸又准备了四份蜂蜜:一份自用,另外三份分别要送给奶奶、外婆、大伯。说是要让他们也尝尝柑桔花蜂蜜的味道。我们三个孩子围在爸爸身边,给他拔蜂刺。

  “爸爸怎么想起养蜜蜂来呢?”姐姐问道。

  每每提起“蜜蜂”两个字,爸爸的话就像泄了闸的洪水一样,源源不断地往外流。

  “那是一九六八年,也就是秀芝出生的那一年。有一次,我到偏远的大山里去看望你们的小姑姑。在她家,我头一次尝到了‘蜂蜜’的味道,感觉真是味美极了。从那以后,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蜂蜜’。我在那里观察了几天,觉得养蜂的确很有意思——不仅活儿轻松,还能挣点钱,贴补家用。我想到自己的身体状况不是太好,正适合做这个工作。于是,我就从一个养蜂人手里买了一箱蜜蜂回来养着。我只是听卖蜜蜂的人说过如何养蜂,根本不懂得具体该怎么做才能把蜜蜂养好。……你们的小姑姑家,距离我们家好远啊!徒步行走,需要大半天的时间才能到达。”

  爸爸清了清嗓子,舀了一汤匙蜂蜜,送进嘴里。

  “在我们周围,没有一个人会养蜂。我不得不买来一些关于‘养蜂’的书来读,一边做,一边学,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总结,我摸索出一定的规律,掌握到了更多的养蜂知识。慢慢地,我们的蜂群壮大了,蜂蜜也就越来越多了。一年四季,除了冬季,其余三季都产蜂蜜。我发现——养蜂会带来说不尽的乐趣。……哦,对了!你们要记住:中华蜜蜂嗅觉特别灵敏,对异味反应非常强烈。千万不要把穿过的衣物放在蜂箱附近!否则的话,整箱整箱的蜜蜂都会离家出走,后果不堪设想。蜜蜂的危害主要有绵虫、蜘蛛网、螟蛾、农药等等。我们随时随地要扫除蜘蛛网,杀死黑蜂,消灭螟蛾……”

我们给爸爸拔完蜂刺,喝足了蜂蜜,接着就开始做午饭。照例是姐姐掌灶,二哥坐在灶下,生火、烧柴。

  “我到菜园里摘菜去了。”爸爸一边说着,一边朝外面走去。

  二哥抬起头,望着姐姐。

  “妈妈到公社去了半天,怎么还不回来?”

  姐姐一面淘米,一面说道:

  “不晓得。隔壁四姐也去了,可还是不见回来。肯定是领取小蚕的人太多了,在排队等候……”

  正说着,妈妈从外面走进来,手里拿着包裹。

  我们立即围在妈妈身边,十分亲热的样子:

  “哈哈,妈妈回来了!”

  “我买了墨水。”妈妈从衣兜里掏出一瓶“红岩”牌蓝黑墨水,放在八仙桌上,“当心,别打碎了!我得先放下手上的蚕。秀芝,快去拿蚕匾来!”

  妈妈轻轻打开包裹。呈现在眼前的是密密麻麻的小蚕,看上去就跟黑压压的小蚂蚁似的。

  我睁大双眼,惊讶地望着妈妈:

  “咦——这就是小蚕啊!……蚕会不会咬人呢?”

  妈妈摇摇头:

“蚕不会咬人。”

姐姐拿来蚕匾,搁在八仙桌旁边的高板凳上。妈妈在蚕匾里铺上一层薄薄的黄纸,把蚁蚕轻轻地放在纸上。

“我出去摘些嫩桑叶回来喂蚕儿。”妈妈说着,转身走出家门。

  我低着头,静静地观察它们:数不尽的蚁蚕在蚕匾里爬来爬去,好像是在寻找食物。黑色的蚕卵犹如一粒粒黑芝麻。当蚁蚕咬破蚕卵,从里面钻出来,空空的卵壳就变成了“白芝麻”。

  妈妈摘来几片嫩绿的桑叶,切碎,撒在蚕匾里。蚁蚕们一闻到桑叶特有的清香味儿,就一窝蜂似的涌上去,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爸爸拿着紫红色的苋菜回来,用温和的目光看着妈妈。

“唐小鹰,你拿到蚕儿没有?”

  “我拿到了,蚕正在吃桑叶。告诉你们——领蚕的人多得很!我回来的时候,还有不少人在排队。”

  这时,大舅舅笑嘻嘻地走进屋,和我们逐一打着招呼:

  “大姐、陈兴隆、丽娃儿……你们吃饭没有?”

  大舅舅上穿一件白衬衣,下着深蓝色的长裤,光脚穿一双棕色凉鞋,手里提着一个花布口袋。他整天喜眉笑眼的,似乎从不曾有过一丁点儿忧愁。

  姐姐抬起头,愉快地招呼道:

  “大舅舅,快坐!我们正在煮饭。”

妈妈急忙问:

  “小强,今天生产队通知领蚕,你们去没有?”

“呵呵,我刚从水牛公社回来,蚕儿还装在这个包包里面。”

  “小蚕娇气得很,在包里捂久了可不好。”妈妈说着,脸上露出焦虑的神情。  

  “大姐,我吃了饭再拿回去。嗬——桌上还有蜂蜜!哈哈,我的运气真是太好了。我们是一家人,用不着不客气啦……”大舅舅说着,把手里的包袱往板凳上一搁,就坐下来吃蜂蜜。

  爸爸看着大舅舅,和颜悦色地说:

  “小强,随便吃就是,蜂蜜还多呢!大家都有一瓶柑桔花蜂蜜。吃过饭,你自己带回去。”

  “多谢了!大姐夫想得好周到哟!”

  “吃饭啦!”姐姐一面喊道,一面端上来一大碗玫瑰红的炒苋菜。

   我们立马坐下来,围着八仙桌吃饭。

   大舅舅一边吃,一边竖起拇指称赞:

  “好吃,秀芝的厨艺真不错啊!”

  二哥笑嘻嘻地说道:

“苋菜把白米饭都染红了,你们看——”

“唉呀——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妈妈表情严肃地说道。

我在想:妈妈本来高高兴兴的,可大舅舅一来,就变了脸,妈妈是不喜欢他吗?

   午饭后,妈妈催促道:

“弟弟,快回去吧!估计妈妈在等你回家吃饭。你都二十多岁了,怎么还不能让人省点心?”

  “大姐,我马上就走。咦——我的小蚕呢?刚才……放在哪儿呢?”大舅舅用手摸着头,若有所思地问,“你们有没有看见过我的包包?”

“唉,我把它放在桌子旁边的米筛里。弟弟,你怎么总是那儿放那儿丢?一点也不顾家,我都懒得说你了。”妈妈愠怒道,斜睨着大舅舅,“小强,不准到外面去打牌!——包包里的蚕儿还饿着,赶紧拿回家把它们放出来。捂在口袋里的时间长了,蚕会被闷死的,那可是好多条生命啊!”

“哦。”大舅舅拿着他的包包,不紧不慢地往回走。

妈妈站在大门口,久久地目送着大舅舅渐渐远去的背影。爸爸站在灶台后面,弓着腰,一丝不苟地清洗摇蜜机。

  “爸爸,难道说妈妈不喜欢大舅舅吗?”二哥问道。

  爸爸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童年在乡村▪夏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