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海三十二年底,代行安远州知州事宜的徐武成以手下正规军一千多人和招募武装的汉族商民为依靠,以武力为依靠逼迫渤文尼莱国与晋国划定了边界。通过划界,以古达港为中心的附近方圆二百万亩的土地全部成为了晋国的安远州辖区。这片地方是富庶之地,也是优良的港口,而且往来贸易人员很多,常住人口约两万多,其中汉人约占三成多。
安远州的这片辖区北部是大海,南部和西部、东部的边界地带基本以大山与渤文尼莱国为界。晋军只要控制住几个山口,就能据守这片富庶的地方,从而成为晋国向南开拓的基地。
兴海三十三年初,徐武成上奏兴京府府尹和内阁及马绍承,建议扩大港口,以城堡为核心设立官署,并建设仓库、造船厂、工场、兵营、学校、武库等设施,奏请将渤文尼莱国的赔款用于建设安远州。
二月份,上奏到达了内阁,马绍承也接到了。对于加强安远州的建设,内阁部分人不同意,认为可以缓建,但是马绍华思前想后,还是同意了。上报马英韶后得到批准。马绍承内心自然是高兴,并上奏希望同时加重安远州守将的权威。
二月二十六日,马英韶下令以徐武成晋升为参将衔,安远州升级为直隶州,直属于朝廷。渤文尼莱国赔款的六十六万银币,除支付购买的一万外,其余六十五万中,划拨三十万归安远州。另外兴京府每年从关税等税收中拨十万作为协款,支援安远州建设。还下令安远州最高官职为安远州都督,正三品,由内阁提名,晋王亲自裁定。
同时,内阁、枢密院还联合下令从兴海三十三年开始到三十五年,共三年的时间里,强制性向安远州移民三到五万人,以加强那里的汉人力量,鼓励他们去经商贸易。
马绍华虽然对弟弟的功勋有些嫉妒,也对弟弟的政见存保留意见,但是这毕竟是晋国朝堂内部的事情,是兄弟政见之分,并不影响兄弟的感情。马绍华也对弟弟大力发展安远州是支持的,认为要将安远州建设成晋国另一块崭新的南洋属地。
这一年又是朝觐之年,马绍承想主动前往,被父亲马英韶以枢密院和南洋涉外事务离不开他为由拒绝了。而派太子马绍华亲自前往,随从大多是稳健的人,不过也有马绍承的亲信,身为市舶司四品衔的周晓光和内阁秘书郎的何承海。而内阁事务,则由枢密使马绍承代管。
六月份的时候,马绍华等一行人抵达了大京城,按照正常程序完成了觐见,并上缴了贡赋,也得到了皇帝的接见,并赐宴,按例询问了许多。
明祐皇帝早就得知马绍华是一个比较倾向于朝廷的人,所以在正常程序之外也给了一些特殊的礼遇。
不过,马绍华却感觉到明祐皇帝已经有些老了,而且身边重臣也日益老迈,皇帝本人也有些倦意,可是儿子之中争权夺位的却是一波又一波。其中以郑亲王和梁亲王的争夺最为激烈。
马绍华也有幸认识了二人和他们周围的一些人,并进行了浅尝辄止的交谈,没有太多深交。
虽说是浅尝辄止,但是也足以看出一些风格了。
梁亲王以大方、宽容和睦的面貌示人,周围一帮拥戴的人。而郑亲王以简朴和一心为公的面目示人,周围虽人不多,但却个个都是精明更干之人。尤其是其亲信戴文度才思敏捷,是绝对的干吏。
十月份的时候,就在马绍华即将启程返回的时候,燕朝以自开海禁之后,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回来者不过十之五六,不少人留居南洋。因而担心数千人聚集海上,不可不加意防范;并认为南洋历来是海贼之渊薮,于是禁止南洋贸易。
对于此,马绍华极为不满,但是他知道自己说什么也白说,反而引发麻烦,所以干脆什么也不说,立即启程返回海山洲。
十一月中旬,马绍华返回海山洲海京府。
十一月二十三日,马英韶召集内阁、枢密院、市舶司等重臣就朝廷南洋海禁事宜进行商议。
对于朝廷南洋海禁,晋国所有臣僚几乎都反对,却都没有办法。而且在执行方面,众人都坚持认为海山行省乃朝廷特殊行省,有权拒绝执行。而宁海国则是藩属国,更有权力拒绝执行。
可以说虽然晋国内部虽然也有自己的派别,但是无论是于公于私,晋国的高层都是不赞同海禁的,至少他们许多人或者亲人都与对外贸易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执行朝廷命令是会有巨大损失的。
马绍华则说:“我们不执行,但是最好不表态。而且可以私下或者以宁海国的名义下令,继续进行南洋贸易,并加大对前往南洋贸易的汉人和燕朝臣民的保护。凡在燕朝滞留的无法返回的燕朝臣民,晋国全部予以收留,并给予其晋国臣民的待遇。”
马绍承:“儿臣赞同大哥的意见,这样可以增加晋国的海外凝聚力,同时能为晋国南洋属地和安远州增添不少的财赋和人口。”
兴海三十四年初,马英韶以宁海国王的名义下令凡是滞留宁海国、海山洲和安远州地方无法返回燕朝内陆的燕朝臣民,如有意愿加入宁海国者,宁海国均予以接受。凡是漂泊在海上的燕朝臣民船舶,晋国水师如遇到均需保护,各国如有攻击者,视同攻击晋国。
此道命令一下,一年多的时间里,就有数千无法返回故乡的燕朝东南沿海臣民入了晋国的户籍,其中以在兴京府者最多,最少的在宁安府,也有百余人。
对于马英韶的这道命令,陆儒湘以帮办大臣的名义表示不满,认为违背了朝廷的命令。马英韶不理睬,马绍华也以种种理由不见他。最后是顾明瑞出面见了他,说这是以宁海国的命令,海山洲办事大臣衙门无权干预。这并不违背钦定大纲章程。对此,陆儒湘也是哑口无言,毕竟此事上,马英韶做的确实让他没有办法。
也就是南洋海禁,让原本倾向于燕朝的马绍华对朝廷的态度也有所转变。开始加大了对南洋、安远州的投入和开发。并私下默许连海县、思宁州从内陆诱拐、招募人口充实南洋、安远州的人口。
兴海三十四年二月初五日,明祐帝听从福浙总督满拉保之建议,为加强海防,修葺福宁州沙埕等处炮台、城寨,在浙东等五十处安设炮位四百六十门,添造营房,派兵分防巡守。此外,为加强沿海稽察,还将客商责之保家,商船水手责之船户、货主,渔船水手责之澳甲同舟宗,各取保结,限定人数,出入盘查。严禁渔船装载货物,接渡人口。凡往海山洲湾之船,必须经福海行省盘验后,一体护送前往,而来往于海山洲和内陆者,也须盘验护送,由地方官给照,无照偷渡者严加治罪;哨船私载者将该管官一体参奏处分。
对于这道命令,马英韶极为不满,上疏反对,但是没有任何作用。
此道命令对海山洲的贸易影响倒是不算太大,但是却影响了不少私下见不得人的走私贸易。不过马英韶不能说破,只能是忍了下来。
这一年,西北、西南局势骤然紧张。
西北的坦敦布汗国向川蜀西部的吐逻国进攻,并占据之。明祐帝认为这严重威胁狄国西南安全,力排众议决定出兵。从三月开始就做准备。三月份,首先派兵进攻西北西域地带的坦敦布汗国军队,进行牵制。然后筹备大军南下分两路由西北河西与西南地方两路进入吐逻国。
对于燕朝发生这样的事情,晋国上下是意见不一的,并分成了两派。
马绍华主张观望,按照惯例表示要资助粮饷,但是以俞世英为首的则主张不表态,甚至可以以水师扮成海盗名义对东南沿海进行袭扰。
马绍承希望采用俞世英的意见,用略微强硬的方式对抗燕朝一系列的海禁措施,但是他也自知燕朝的实力太强,晋国并无希望,更不可与之决裂。所以他又觉得大哥的办法是更为稳妥的。
最后还是得马英韶决定。
十一月,马英韶决定以自己个人的名义向朝廷捐资军饷五万两和粮米两万石,而不是以行省的名义。同时还让马绍华、马绍承也以个人的名义总计捐资三万两和粮米一万石。
至于燕军的战事,晋国朝野普遍认为远征吐逻国绝域之地,会异常艰难。
而马英韶则认为燕军注定会成功,马英韶和大臣说:“朝廷全赖皇帝一人乾纲独断,虽然他已经有所倦怠,然而一旦做出决定,就一定会做到。既然他力排众议决定出兵,就绝对不会半途而废。何况皇帝曾经亲征北方绝域,其意志力绝非凡人可以低估。而且其执政几十年,能力、威望和权力均能够统御全局,所以注定会成功。”
在这样的情况下,马英韶最终否决了俞世英关于积极强硬的举措,认为这有可能适得其反。而且严令前线守军在不影响正常贸易的情况下,不得进行任何干扰朝廷海禁的举措,对于朝廷的制度一定要遵守。同时也不得对办事大臣衙门和驻军的官署进行骚扰,仍然一如既往地礼敬和尊重。
朝廷每有大举兴兵的时候,海山洲办事大臣衙门的人是最害怕的,总是害怕晋军会有所举动,而他们这些人就成为了人质。而这一次,则一如既往地平静。
兴海三十五年正月,马英韶还专门宴请办事大臣三品以上官吏和驻军将领,公开对札朗泰、陆儒湘等说:“我知道你们担心什么,总有人会以为我会趁朝廷用兵西南,我就会在东南有所举动。此大谬也,海山洲臣属朝廷已经三十多年,虽偶有一些小事,但整体上是越来越和睦的。海山洲虽然无力帮朝廷大忙,但绝不会给朝廷添乱。”
对于马英韶的这番表态,札朗泰、陆儒湘等分外满意,专门给皇帝上表详细说明了情况。
这一年,西部战事进展比较顺利,虽然粮饷转运艰难,但整体上燕军是很有进展的,马英韶也私下庆幸亏多自己判断正确。
这一年的六月,明祐皇帝突然给马英韶下了一道诏命,要将自己的孙女,即第五子的长女隆安郡主下嫁给马英韶的长孙马怀念。
诏书中这样写道:“朕与卿是三十多年至交,早欲与卿结秦晋之好。今正好朕之孙女与卿之长孙岁齿相当,故朕决定与卿结好。卿可早派人员来京迎亲,入海山洲后,一切习俗均从卿地风俗。”
对于这样的赐婚诏命,马英韶想婉拒,但皇帝的话已经说死了,他无法拒绝了。与儿子马绍华商议,都希望拒绝,但谁也不敢。
马绍华这几年因为各项事务操劳,身体经常出问题,已经是重病在身了,但这等大事,他还是得过问。回去后问马怀念,马绍华原以为儿子会拒绝。然而没想到马怀念则说:“既然父亲和祖父都无法拒绝,我只能遵命,我愿意接受。”
次日,马绍华和儿子马怀念觐见马英韶,马英韶对孙子说:“孩子,你怕不怕被软禁啊。”
马怀念:“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不怕。皇帝既然那样说了,就断不会食言吧。”
马英韶:“我估计也不会,我想他此次出其不意,估计也是希望能借机进一步试探我对朝廷的忠心。因此可能性不大。”
七月份,马英韶便让长孙马怀念和仪仗司、内事厅等人共数百人前往大京城迎亲隆安郡主。
九月份,到了大京城。一切在燕朝内阁和内廷大臣的安排下,虽然紧张却也井然有序。
九月二十日,马怀念觐见了明祐皇帝,虽然他年轻,才十八岁,但是表现的还是颇有胆量的,得到了皇帝的嘉奖和赏赐。
明祐皇帝赏赐了马怀念一套京城的大宅院,作为他在京城的府邸。
至于隆安郡主,她也毫无思想准备,但是此事是皇帝决定的,其父温亲王也毫无办法。
到了十月初,一切迎亲程序就绪。马怀念不久就正式迎娶了隆安郡主,于十月十五日启程返回海山洲。
沿途返回海山洲的路上,隆安郡主表面上虽什么也不说,但内心是非常痛苦和不满的,然而也只能如此了。
十二月十八日,马怀念、隆安郡主等一行人总算抵达了海京府。
马英韶、马绍华等亲自在府城迎接,给了这位郡主十足的面子。
来到了海山洲,隆安郡主十分的不习惯,他感到马怀念也不习惯。不过马英韶、马绍华对她还是非常客气的。
既然无法改变事实,所以无论是马怀念还是隆安郡主,也都只能是慢慢习惯了。
到兴海三十五年底,安远州的建设因为朝廷巨大的投入已经初见成效。人口增加到了七万多人,汉人已经占据了六成以上。驻军三千多人,战船三十艘,全部是西洋和仿西洋式样的新式战船。而且各衙署等也都基本建设完毕,而且还建设了不少有西洋式样的房屋,吸引了不少西洋人。
也就是在同年,兴京府府尹徐海波因病致仕。
马绍承极力举荐徐武成出任兴京府府府尹,但徐武成无意。最后兴京府府尹由市舶司的周晓光出任。徐武成仍为安远州都督。而他的大哥徐文成也已经升任了东宁行省巡按使。
兴海三十六年七月开始,马绍华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内阁事务经常力不从心,而重担经常就交给了顾明瑞。
九月二十日,内阁位居首位的协办大臣顾明瑞最终也因为积劳成疾而去世,终年七十二岁。
马英韶得知,对这位自南洋以来就追随自己的故友十分惋惜,追赠为太保、开府仪同三司、中书左相。
考虑到如今的人员都已经老迈,马英韶不得不启用一些年轻人,同时突然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员变动。
到十一月,海山洲的内阁和各大衙门的人员如下:
行内阁首席领班大臣事:马绍华
协办大臣:田承仁、俞世英、段昌衡、潘振鼎
办事大臣:王明亮、姚怀瑞、林德铭、裴岳殿
枢密使:马绍承
枢密副使:俞世英(兼)
六部官:吏部正判田承仁(兼)、户部正判潘振鼎(兼)
兵部正判裴岳殿(兼)、刑部正判姚怀瑞(兼)
工部正判林德铭、礼部正判赵德庆
吏部副判:郑泽晖
御史中丞:刘安青、侍御史:张明德、程学庆
大理寺卿:何新明、少卿:程英通、董耀明
市舶司使:王明亮、副使:何庆祥、方怀奇
管学大臣:刘康邻
宣文院掌院大学士:刘康邻(兼)
殿前军总兵官:刘道临
侍卫亲军总兵官:李华湘
宁阳军总兵官:李道康
内事厅知事:刘妙然
仪仗司都指挥使:王相清、副都指挥使:于宁禄、康广进
海京府府尹:程学方
宁安府知府:安英敏
宁阳府知府:高奎斌
通远州知州:庾少阳
通过这次大更换,除了田承仁是年过古稀的勋贵大臣外,其余人都是四十多到六十多的人,相对年轻一些。军中没有变化,仍然是原有的人。但是军中的事宜,实际上马绍承已经是仅次于马英韶的存在了。这次变动中,康广进出任了仪仗司副都指挥使,步入了可能接任仪仗司的行列中。而刘玄洽的部属程学方则因为通远州的优异表现和马绍华的举荐,一跃而升为海京府府尹,大出所料。而他的接班人庾少阳则是又一位新兴勋贵后裔,时年不满三十岁,是从军中由武转文的。
而具体的派系中,枢密院、市舶司、户部、刑部、兵部是比较倾向于马绍承的,吏部、礼部、工部、御史台、大理寺、宣文院则是马绍华的铁杆嫡系。各地方知府、知州经过轮换后,都选择了没有太明显倾向的人。军队、内事厅、仪仗司、海京府则是直属于马英韶的人马,马绍华、马绍承都很难指挥的动,可以说这个格局是父子兄弟三人平衡的格局,马英韶掌管了最核心的军队和情报系统。
兴海三十六年五月二十七日,康延鸿因病去世,年八十五岁,马英韶下令追赠为太傅、中书令、太尉,谥号忠武。
兴海三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隆安郡主为马怀念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也是马绍华的第一个孙子,马英韶的嫡曾孙,起名为马瑞泽。同时给燕朝的皇帝和温亲王报信。
次年即兴海三十七年三月,皇帝加封隆安郡主为公主,并赏银万两。
正当马绍华为自己有了孙子而高兴的时候,无情的病魔也在吞噬着他的身体,到当年五月的时候,马绍华的病情已经越发沉重。
五月底,医官直接密报马英韶,说马绍华的病情已经病入膏肓,最好的结果也撑不到冬天了。
自己的病情,只有自己和医生最清楚,但是朝野大臣们,却也知道了一个大概的情况,开始思索该如何。万一马绍华有不测,谁会成为太子,谁会成为接班人,是最为重要的。
同时,办事大臣衙门也在打听晋国宫廷内部的情况。一旦对朝廷有好感的马绍华去世,那么与西洋关系密切的马绍承极有可能成为太子,那么对朝廷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办事大臣衙门不断通过自己的关系,稳固太子一系的人马,如果有万一,希望让马怀念成为太孙,而不是让马绍承成为太子。
至于马绍承,内心十分的纠结。虽然与哥哥诸多政见不合,但兄弟感情甚好,不希望哥哥有万一。可就权力而言,如果哥哥有万一,那么他将是最大的受益者。而也就是这个时候,更是要小心。
六月二十三日,马绍华召弟弟马绍承来自己的宫中。
礼毕和问了病情后,马绍华对马绍承说:“二弟,我的病怕是没多久了,以后侍奉父母,还有朝廷之事就有多靠你了。”
马绍承:“大哥你一定能好起来的。”
马绍华:“你不用安慰我,我知道我自己的身体。”
马绍承流着泪,连连说一些宽慰的话。
马绍华接着说:“我走后,我的妻儿就全靠你照料了。希望你保全他们,不要伤害他们。你可以把他们送往内陆甚至南洋,哪怕是西洋,总之不要伤害他们,你能够做到吗。”
马绍承:“大哥,我怎么敢对嫂子和侄子有不臣之心。”
马绍华:“以你之才,足可为一国之君。只希望你念在亲情上,照顾他们,你一定要答应我。”
马绍承听的是汗流浃背,不住地哭泣,而不敢乱说一句话。
接着马绍华让王紫霄、范茹琳、马怀念等进来,对着马怀念说:“来,你领着弟弟、妹妹向你们二叔行礼。”
马怀念带着弟弟、妹妹等给马绍承行礼,马绍承不敢,赶紧让侄子、侄女们起来。
马绍华接着说:“你们听着,以后无论是国事还是家事,你们都要听父王的,下来就是你们二叔的。如有万一,二叔就是你们的父亲,明白了吗。”
马怀念等只能答应。
回来后,马绍承只和范茹冰说了这些,不禁也泪流满面。
范茹冰:“大哥看来已经听到了风声,这是试探,也是在托付。你的想法呢。”
马绍承:“再怎么也是兄弟,我现在是一头雾水,思维很乱。”
七月初,马英韶亲自去看望儿子,和儿子交谈了很久。而具体谈了什么,没有任何人知道。
七月二十六日,马绍华接连高烧不退,进入了最后的弥留期。
七月二十八日,马绍华的最后时刻,父亲马英韶和母亲杜迎秋、张琼瑜等人都在身旁。
接着,马绍华再次将马绍承召到自己身边,挣扎着最后一口气,对弟弟说:“你能答应大哥吗,那天的事情。”
马绍承不敢说,马绍华则一再追问。
在这样的情况下,马绍承最后点了点头,然后一字字的说道:“无论将来如何,我一定保护大哥全家,如有违背,天地不容。”
马绍华总是是得到了一句肯定的话,最后闭上了眼睛,年五十一岁。
马绍华闭眼了,马绍承则在父母等人的面前,许下了重誓。
马绍华去世后,马英韶万分悲痛,追赠为晋王,下令全国进入国丧期。
马绍华去世的消息,两个月后报到了皇帝那里,明祐皇帝于十月初下令追封马绍华为亲王,赏银五千两治丧。
马绍华去世后,除了安顿丧事外,最重要的就是内阁的事务谁来管,太子的位置会如何。而且更重要的是燕朝明祐皇帝的身体也已经是大不如前,恐怕也就在一年左右了,所以这个时候是最为关键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