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同宿舍的同学都上晚自修去了。齐莹拿出本打算寄给刘春的生日贺卡,撕掉了。随着那撕裂的声音,她掉了泪。她似乎看到了心中那道不能愈合的伤痕。她一直认为,真正的爱应该是为所爱的人着想,给予所爱的人以欢乐。爱应该是相互的,而不是单方面的给予。也许他的天性就是如此,她不想强求他。一个人的天性是很难改变的,就象自己,一个不温柔也不体贴的女孩子,后天再怎么改造也是徒劳。
“要有一副宽阔的肩膀,靠一靠我疲倦的头;要有一双温柔的手,理一理我鬓边的忧”,他不是她所渴盼的那种人,相处那么久,他并未替她着想过多少,也没有设身处地为她考虑过。他更多地是考虑自己的前途和发展。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不平凡的女人”,她不是那种甘当铺路石的女人,她也做不来,更不甘心那样做。既然两人都不是对方所期盼的人,那为何还纠缠不清?趁早了结,并没有什么遗撼和可惜的。她要找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能够为她着想,能够给予她温暖和帮助的人。
思前想后,她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她才20岁,还年轻,机缘多的是,别那么急着去找自己的“另一半”,等她再长大一些,心智再成熟一些的时候,再去寻觅自己的“另一半”,那时才会有很好的结局。
南方的六月,天气已经很热,出的汗粘乎乎,很不清爽。齐莹每天要洗两次澡,去家教前洗一次,一天下来,已经是一身汗了,很难受,不洗出不了门;当家教回来又是一身汗水,又得洗一次。数九寒天,三伏酷暑打工的滋味她都尝过了,那滋味还真不好受,但她乐意。
临近毕业,那些确定了关系但不是同一届的恋人们都在抓紧最后的时间约会,拍拖;学校的各个角落都被一对对恋人的身影占据了。而同一届的,很多已经确定了毕业方向,英语系的一个女同学和同一届数学系的男友去平城市;齐莹的中文系老乡师姐要留在洪山县,和男友分在一起……基本上都是奔向男友所在地。
齐莹想自己是决不会这么干的,她不会改变自己努力的方向,即使她真爱某个人,也决不会为了他而改变自己的目标。她的努力方向是青凤市,其次是平城市,实在不行再回紫田。她的性子就是崇尚冒险,想独立地干一番大事业。她不会让那些感情束缚住自己的脚步。
听说这一届毕业班分配得不错。有二个人去了青凤当老师,一个人去了某县工厂做秘书,还有一个改行到了银行,好几个分配到平城市,还有的是和本校老师谈了恋爱,留校在附中当老师或是分配到学校图书馆做管理员……总之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齐莹觉得,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通过正当途径争取到去青凤或改行的机会那就是本事。明年她会争取的,她不会坐等,在此之前,她想自己还是争取多发表一些文章,为自己今后找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齐莹在阅览室看到一张《文摘周报》,里边有一则报道:今年的毕业分配中,党员、学生干部吃香。分配中党员成为“紧俏货物”,被用人单位抢购一空。一些单位指名要党员,连一些三资企业、合资企业也不例外。而一些宣称“对政治不感兴趣”的人则被认为不具备现代人才素质而被拒之门外。
这篇报道在齐莹心中掀起了阵阵波澜,她想起了爸爸,还有洪军对她的告诫。
但马上就有一个声音跳了出来:写作老师莫老师也不是党员啊,并没有影响他的工作啊,并且写作老师这学期调到青凤的某所中专去了。听说就是凭着他发表的那些著作,被学校看上的。这说明只要有真才实学,到哪都是受欢迎的。她觉得自己在思想意识等各方面,都还没有做好准备,她不想违背自己的意愿,勉强自己递交入党申请书。她决定还是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坚持做自己。将来有一天,她的思想达到了某种高度时,她想她会递交入党申请书的。
前一段齐莹给洪军去了信,信中提及自己和刘春的感情,她很想听听他的意见。洪军来信了,信中说:“……你没有错,不要掉‘金豆’。人间有才华且有志气的boy多得很,而且不乏善解人意、关心体贴别人的boy,不必为那个不会让步且不止一次让你伤心失望的人伤心,不必留恋。你还很年轻,还没有看到精彩的外面世界,没有必要过早地将自己束缚在一棵树上。当断则断,快刀斩乱麻,就此别过,等毕业之后出来工作了,见识过外面的大千世界,你心中的白马王子会自然地如约而至。保持你的无忧无虑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吧,美好,属于你!”
齐莹收到师胜杰从广州发来的信,说他下个月放暑假后,7月28日前往齐莹所在的紫田县城,希望齐莹能到车站接他,他非常希望能见她一面。齐莹并不想见他,她给他去了一封快件,撒了个谎,说暑假里要和同学到外地玩,不能当东道主了。这位兵哥哥,还是对她不死心,可她知道她和他不可能,一点也不可能,完全不同的类型,完全不同的努力方向。况且她心中有所爱之人。她尊重他欣赏他,但她只把他当作好朋友,不会往那方面想一丁半点。
端午节这天是刘春的22岁生日,齐莹还是给他拍了一封礼仪电报,祝他生日快乐并告诉他自己7月10日放假。她还是不能放下他……
六月,齐莹在《青凤日报》上发表了二篇文章。7月离校前,还收到了《冀中青年》的编辑齐东晓的来信。寄来了第7期《冀中青年》的样刊。很漂亮新潮的封面,齐莹那篇《打工的滋味》发表在“人生小站”栏目,文章结尾的作者通讯地址给出了齐莹所在的学校和班级。齐莹知道,这样一来,又会收到很多的读者来信。她这学期收到的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已经可以装一麻袋了。
齐东晓的信中还说齐莹的另一篇文章《风中絮语》拟采用,文章要配作者照片,希望齐莹能挑一张满意的寄过去。
齐东晓在信中说:“我上了四年新闻系,到头来才发现一无所获,但已上贼船,想掉头已不太容易。索性先干上一段,学习学习,也不枉费了大好青春。当然更想继续深造读研,目前正在准备,希望不久的将来能看见希望的曙光。你的来信称呼我为Mr.齐,我很高兴,挺高雅,挺洋气,符合我的审美观。不过更希望我们兑去客气,作一个彼此坦荡的朋友,愿意吗?很愿意与你交往,不只是作为编辑与作者,期待我们真诚做一回朋友。”
齐莹为自己能交到这样真诚的朋友感到由衷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