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1节
书名:走过芳菲 作者:当时明月在 本章字数:3155字 发布时间:2022-10-31


 1

     大学毕业进入社会,算起来已经七年。上班两年,停薪留职三年,返回单位至今两年,如此七年眨眼过去,他已经三十岁了。回首这七年的经历,他颇生出几分“人生苦短,说来话长”的沧桑感。

     毕业后来到电厂,单调乏味的工作,规训刻板的环境让他的精神苦闷日益加深,两年后,他终于受不住内心的煎熬,决定辞职离开“牢笼”,好“自由地喘一口气”。在父母与单位善意的劝解下,他只好按他们的意见办理了“停薪留职”,以给自己“留条后路”。

然而前路却是渺茫,他一心只求离开而后快,用一种置之死地的态度,并不顾及什么新职业的规划。他渴望成为一名自由的写作者,驱遣文字,在城市中游牧。

     离开单位的确身获自由,然而内心的苦闷却未得稍减。当年,他被家乡草原强烈牵引,便回到内蒙古老家,由夏至秋在舅舅家住了三个月。在归家的路上,在长途客车的颠簸中,他混沌的思绪在一阵电光石火的碰撞中,霎时云开雾散,让他领悟到人类生命的动力就根源于两种意志化的生物本能,困惑他多年的关于“人是什么”的问题意外地获得了答案。

     草原归来,他没有立即去找工作,而是成了图书馆的常客。他广泛地阅读文学杂志,阅读先锋派、新写实主义、新生代、美女作家以及在“新时期”成名的作家作品。他从前只读经典,阅读时下作品,是去了解当下的文学思想及风尚,以便开始写作的生活。

     他在文学作品中,以及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中寻觅一种终极的美的境界,作为他渴望拥有的审美眼光和生存气质。然而在众多的诗人、作家、画家、雕塑家中,虽有许多让他喜欢的美的类型以及一个又一个堪为楷模的大师,他还是没有感应到他所渴望的境界,他想,如果遇到它,他会认出它的。

     在当代文学中浸泡半年,在读过无数低劣的文字之后,他便厌倦不堪而不得不放弃了。“我无法通过阅读他人而进入创作。写作生活离我尚远,缺乏思想是我的主要问题。没有对于生命终极境界的认识,美不可能生长。比起创作,我更需要思想。”他这样想到。

     他属于那种如果不首先弄清个人与世界的本质与真相,就无法踏实生活的人,这是多年来推动他广泛阅读的主要动力。

     放下文学阅读,他在哲学、心理学、美学、文化人类学、神话学、宗教学等诸多领域涉猎思想,他在思想大地上的各个营地中逗留与徜徉,沿着各种思想的路标寻觅着方向,他相信,属于他的那条本真之路与创作之路一定已经在前方某处等待着他的到来。当他找到它时,便如回到家乡,他便能开始踏实的生活,有力的行动,能够拿起笔,流淌出自已的声音。

     每次去图书馆或书店,他总会首先驻足在人物传记类的书架前,人物传记、自传、书信、日记这一类书籍强烈地吸引着他,在那里可以方便地了解思想与个性。他依然渴望着偶像,生活的偶像、思想的偶像以及创作的偶像。

     每当接触到某一个思潮、主义或人物时,他总是为之感到喜悦与充实,仿佛自已已经找到道路,然而没过多久,一个新的观念、主张又吸引他转移了关注,精神又投向了新的指归。他的思想领域不断扩大,然而他仍然没有找到道路。他经常会在块茎一般不断生长的思想中回到从前关注的某个人物、领域或观念,然后又重新出发,无序生长。

     尽管如此,他还是获知良多。经由弗洛伊德,他广泛地阅读了荣格、阿德勒、赖希、霍尼等精神分析学家的作品,让他对“自我”有了更多的认识。而克尔恺尔关于焦虑、绝望的细密分析仿佛就是在为他的精神状态认真地把脉,读到克尔恺廓尔对“可能性”阐发,就像服下一剂对症的良药,让他豁然开朗,几乎使他的内心焦虑立即痊愈了。他喜爱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卡夫卡都是存在主义者,艰辛地涉猎晦涩的海德格尔也让他深为折服,他几乎以一名存在主义者自居了。然而存在主义的虚无与荒诞并不令他满足,“心灵需要充实与安定,不能在迷宫中彷徨终身。存在主义的精神状态,只能被看做自我成长中的一个过渡阶段,它应该被超越。”他这样想到。

     在一个一个的笔记本中,他写满了各种书籍的摘抄。种种相悖的价值取向,种种对立的观念与主张,禅宗与爱欲、叔本华与泰戈尔、老庄与爱默生、尼采与耶稣、马克思与弗洛伊德、黑格尔与克尔凯郭尔、大同社会与个体人格,诸如此类,在他的头脑里各据一方,让他不知何去何从。他知道他的思想中仍然缺乏一个有力的核心,使他不能够吸附与同化一切有益的思想。

     读书一年有余,思想收获不少,写作却全无进展,他意识到靠写作生活已是一个过于遥远的梦想,天天闭门读书“无所事事”地吃住在家里完全是不正常的。

     一天在图书馆读报,一则报社的招聘广告吸引了他。

     如果能够进入报社,以一种职业需要的方式去写作,至少接近了他渴望的写作生活。这个想法让他激动,然而读了编辑、记者的招聘条件,学历的要求挡住了他。他能够应聘的只有广告承揽员一职,没有底薪,收入全凭业绩,所以招聘条件几近于无。对于广告业他并不了解也无兴趣,而且那明显与自己性格相悖。然而略一考虑他还是决定,还是先迈进报社的门槛再做打算。

     虽然没有难度,但还是经过面试,等待一周后他才进入了报社。意气风发的广告部主任洋洋洒洒地向新入职的四名人员——都是没有经验的——介绍了报社和广告业。“不做总统,就做广告人”他用这句话激励大家,然而商竹却愈发感到,这个行业比他想象的还不适合他,但他不想退却。

     按主任的要求,广告员每天至少要拜访四位经理,取得联络方式,招揽广告。报社成立不久,没有知名度,广告不会自己找上门来。

     冒昧登门,进入某家公司拜访经理,游说兜揽,对于内向敏感、不擅交际的他不啻一种折磨。第一次上门,他盘算好去时下正火的“商务通”掌上电脑代理店碰碰运气。到了店门口,他走过又折返,几番徘徊,最后终于义无反顾地走了进去。那份忐忑的心情恐怕与一个人初次上街乞讨相差无几,以他的性格,这种事在从前是不可能去做的。

     三个月过去,他的工作几乎没有业绩,他却感到自已收获颇丰。登门入室,直奔经理,见面握手,或侃侃而谈或被拒绝,他都已经习以为常。这是比挣钱更大的收获。他愿意通过与陌生人的接触锤炼自己的性格短板。他学会了大方得体谦虚有礼的言谈,即便遭到粗鲁拒绝或无礼对待他也仍能礼貌周旋坦言希望下次再会。他的脸皮明显变厚,敏感的自尊心磨出了茧子。他意识到,懂得自嘲,能够站在自我之外去看自已,正是自我成熟的开始。同时,他也体会到,他缺乏做这一行必要的热情以及与人亲和的气质。他拜访过的一位文化公司的老板——从前是做话剧编剧的——对他直言他不并适合做广告,就像一个演员不能入戏。这话有些刺耳,却一语中的。

     转机很快来了,报社需要招聘几位实习记者。主任知道他喜欢文案工作,所以一经他申请,便向社里进行了推荐。

     成为一个职业的写字者,着实令他兴奋。他不能辜负机会,因此写稿相当认真。写到半夜2点钟,早上上班交稿是经常的。

     报社只有少数几名骨干人员有编制,实行“未位淘汰制”,因此外聘的人员流动很快。有些人刚刚接触两次,就忽然不见了,这里忙忙碌碌,人人自保,彼此像是绝缘体,这种无根无基的生存在状态让他相当不适,让他第一次体会到“归属感”这三个字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天天写字,就称得上靠写作为生了?不但他在社会上见闻的一些事情,因题材敏感并不能发稿,而且那微薄的收入,使他还是不得不依靠父母。工作一年下来,他的热情明显降低了,他越来越明白,他并没有在真正地写作。文字并不等于文学,这样凭文字打工,糊口尚难,又怎么可能进入他向往的写作?

     如果他有世俗欲望,与他访问的政府官员或商界人士建立朋友关系,培养人脉,必定会对他的人生有所助益。他并非不知道社会关系在谋岗提职就医入学等几乎一切事项中具备的便捷作用,以及某些人在社会中具有的巨大能量,然而他不是擅长交际的人,也无意为之。在他的心里,反倒有一种“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识让着他远离种种利益交换的社会关系。并不是他自视清高,只是人生的取向不同。孔子说:“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以此衡量,他相对接近狷介的类型。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走过芳菲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