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卡夫卡《变形记》
书名:文学整集 作者:苏灵 本章字数:1435字 发布时间:2022-10-31

卡夫卡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观念和审美意识,影响了一个时代。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卡夫卡具有双重人格,他性情温和善良,举止高雅,待人热情,但与此同时,他又自视为是一个会被任何障碍所摧毁的弱者,羞涩、自卑、内向、执拗。


卡夫卡的双重人格,影响了他的创作风格,在这位犹太裔作家笔下的异化世界里,常常就有“人物的孤独感,弱者的恐惧感,与生俱来的原罪意识”这三大主题。


在创作上,卡夫卡的主要文学成就是小说,他的小说贯穿着强烈的批判精神,通过塑造一系列孤独、恐惧、彷徨、忧郁的小人物形象,深刻表现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异化现象,小说《变形记》,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故事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个推销员,他常年奔波在外,挣钱养家。一天早晨,格里高尔从不安的睡眠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他挣扎着想从床上起来,赶上早班车出差,但是身体完全不听使唤。他很着急,担心会耽误公司的生意,老板会解雇他,以至于无法养家,无法供妹妹上学。


这时,公司的秘书主任上门来催他了,在房间外大声训斥和威胁他。格里高尔拼命滚下床,用嘴咬着钥匙扭开了门。


见到这只大甲虫,众人大为惊恐,主任夺门而逃,母亲吓得瘫倒在地,父亲气急败坏的把他关进了房间里。


格里高尔的变形,导致家里的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父亲不得不结束养老,自己重新外出找工作,母亲辞退了保姆,亲自操持家务,以节省开支,妹妹则负责照料他。


给亲人带来了麻烦,格里高尔非常怨恨自己,家里人起初都盼望他能够早日恢复到正常,继续以往的清闲生活,不过后来渐渐失去了耐心,开始嫌弃他。


在亲人的冷遇之中,格里高尔最终还是死去了,他的家人们仿佛如释重负,结伴外出郊游,并感到数月以来从未有过的高兴。


读《变形记》,一股重压始终落在心头,格里高尔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整日疲于奔命,完全物化为了挣钱的工具。他的变形,正是他被生活所异化的象征。


变成甲虫之前,格里高尔是一台挣钱的机器,家人把这一切看做理所应当,老板连他生病的权利也要剥夺。变成甲虫之后,父亲的残忍,母亲的软弱,妹妹的无情,老妈子的幸灾乐祸,房客的趁火打劫等,纷纷像催命符一般向他袭来。与从前相比,那个高速运转的挣钱机器,反而具有了丰富的内心生活。


格里高尔是“执迷不悟”的,变成甲虫之后,他依旧想着早日重返人类社会生活。可他越是做出重回家庭的努力,反而越是加快了自己的灭亡。故事的最后,受到不断压迫的格里高尔,他的肉体和灵魂大抵都死绝了。


我们亲眼看着他一步步陷入绝境,却又一次次无可奈何,只能不断发出一声声的叹息。或许,对于格里高尔来说,死亡,也就是一种解脱了,他走得很悲凉。


在小说里,卡夫卡将人变成甲虫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灾难性事件,用平淡无奇的语气讲述了出来,极大地震撼了广大读者的心灵世界。


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这件事本应令人深感困惑和恐惧,但凭空而来的变形,却全部处在一个客观真实的叙述体系之内,卡夫卡用一种现实主义的冷静,表现主义的淡然,带给了读者真实的情感体验。


人变为甲虫,这个逻辑起点虽然荒诞,但是格里高尔遭受的冷遇以及他的最终死亡,又显得如此真实。可以说,卡夫卡将荒诞与真实完美融合,获得了一种梦魇般的艺术效果。


弱小且丑且无辜的甲虫,它那副毫无保护性的外壳,象征了人身上所背负的东西,有痛苦和焦灼,有孤寂和迷惘。“丑可入诗”,这是西方文论的重要论断,卡夫卡的《变形计》,将变形对象设定为甲种,借助于甲虫的“丑”,聚焦了生活的“真”,揭示了异化世界之中,人的一种普遍心态 。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文学整集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