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画让小五收了起来。乔景运做过一方大员,自然关心国计民生,就问起了陕西的情况,陕西怎么说呢?兵荒不断,老百姓一个字,就是“苦”,志行就将自己知道的情况说给乔景运听。
乔景运在甘肃做过藩台(管财政的主官,清朝陕甘总督一般兼任甘肃巡抚,所以藩台算甘肃总督之下数一数二的大官),陕西的情况也知道一些,起码是个比甘肃富庶的地方,听李志行所说的现状,也慨叹不已。
正说着马六进来了,禀报说徐树铮前来拜访,乔景运连忙说 “快请!”,又让乔修远哥俩以及志行一起先回避一下。现在老袁没了,轮到老段变成了最大的实力派,徐树铮作为老段的代言人、皖系的大总管,万一小辈们言语不当得罪了他,可不是闹着玩的。
志行一伙退到后堂,这位小徐就走了进来,拱手笑着说“乔公别来无恙。”
乔景运急忙说“大驾光临,有失远迎,快请坐。”,就招呼下人倒茶。
两人一番客气后,徐树铮便谈起事情,原来是“府院之争”的事情。
却说这“府院之争”,其实就是总统府和国务院的争执,也就是黎元洪和段祺瑞相争。黎元洪现任总统,但没有实力。段祺瑞有实力,但地位没有总统尊崇,两人合作难免诸事不顺。
按说黎元洪肯定争不过段祺瑞,但黎元洪却是南方革命党推上来的,为人又和善,议会的那些没有权利的议员们痛恨老段专制,不给话语权,所以支持老好人黎元洪多一些,无形中黎元洪就多了不少助力,所以段、黎二人总争执不下。
徐树铮作为段祺瑞的代言人,任国务院秘书长,却行事独断,威福自专,气得黎元洪抱怨道:“现在哪里是责任内阁制,简直是责任秘书长制!”,以至于“府院之争”愈演愈烈。
乔景运在西北有些影响,所以徐树铮有时也来走动,替段祺瑞团结一些力量。
两人谈着说起欧战局势,徐树铮就说德奥联盟战事不利,估计迟早垮台,中国应该对德宣战得些好处,说不定可以成为中国跻身强国的契机。
乔景运却不接茬,自己一介文官不懂战事,其实参战有没有好处乔景运不知,但却知道段祺瑞一心想借助参战扩充实力,便和徐树铮打起了太极。
段祺瑞不是国内实力最强吗?还要扩充实力?
唉,这其实就是军阀政治的坏处,皖系目前实力是强,但段祺瑞之前作为北洋之虎掌管陆军部,长期坐镇中枢,不免与皖系地方部队有些脱节,以至于皖系内部也成长了不少实力派。老段虽为皖系领袖,有时候也调度不灵,针对这种情况,徐树铮出了一个妙计,那就是借对德宣战,新建一支由段祺瑞直接指挥部队,到时候内强外壮,谁还敢说个不字?
徐树铮见乔景运不愿意表态,便不再继续,调转话题,忽然看见桌上的《荷律群鱼图》,便评点起来,连说不错,只是这位画家不曾听过。
乔景运老官僚出身,立刻顺水推舟说起这幅画来。徐树铮是个文武全才,人又聪慧,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将齐白石的这幅《荷律群鱼图》点评了一番,言语都十分中肯独到,两人都是有造诣之人。
徐树铮恭喜乔景运新得佳作,乔景运也得意地笑着说是犬子的一个朋友刚刚送的,自己得到手还不到一刻钟。
徐树铮一听,问道“可是修远贤侄回来了?”。乔家这位大公子徐树铮挺感兴趣,不光因为自己写过推荐信,还因为乔修远最近在保定军校名声太大,已经传到了徐树铮这位大人物的耳朵里,保定军校其实一直都是皖系的势力范围。
乔景运见徐树铮主动问起,就高兴地说“嗯,是修远和同学趁放假回来住住,当初多亏铁珊(徐树铮字)相助,犬子才得以浪子回头呀。”。
“哈哈,乔公,年轻人总有玩够的时候,何况修远贤侄将来定非池中之物,何不请修远出来见见?”徐树铮笑着说到。
“好,那就让犬子来听听铁珊你的教诲。”乔景运说罢,让人去叫乔修远。既然徐树铮主动提出,乔修远也愿意让儿子来接触接触这位大人物,为儿子以后铺些路。
一会乔修远进来,先恭敬的说了一句“徐叔叔好!”
徐树铮笑着示意乔修远坐下说,乔大少这会装的非常听话,先给徐树铮添了茶,就坐在一旁,也不主动说话。
徐树铮先问了一些军校的情况,乔修远一一作答,话也不多。
徐树铮又笑着问“修远,听说你在学校搞了一个“军事强学会”?”
“嗯?我怎么没听说?不好好学习,搞这些干什么?瞎胡闹!”乔景运一听儿子居然在军校搞社团,搞社团很多都是革命党!还被徐树铮知道了,这还了得?
徐树铮笑笑说到“乔公,修远搞这个社团是好事情,做好了对国家培养军事人才有利。”
乔景运一听,这才松了一口气。
乔修远不好意思地回到“徐叔叔,我们只是闹着玩玩。”
“哈哈,可不是闹着玩玩那么简单,说实话,我的办公桌上就有你们出版的《军事强学周刊》,修远,你不简单呀!”徐树铮说完哈哈大笑。
“啊,已经传到了徐叔叔那里?小侄实在惶恐。”乔修远一听非常惊讶。
“修远,你不必紧张,你这个刊物办得好,军校的学生若都能像你这么愿意钻研,国家军队何愁不强?”
“听说你还搞了一次马步对决的沙盘演习?最后步兵将骑兵完全消灭了?你给我讲讲演戏的情况。”徐树铮听说过这事,也非常感兴趣。
“这个……最后指挥的,其实是我的同学李志行,“军事强学会”其实也是他是会长,我只是副会长。”乔修远脸红着说到。
“什么?可是刚才你那的个同学李志行?”乔景运惊讶地问道。
“父亲,就是他。”乔修远笑着说。
“怎么?这个李志行现在也在你府上?”徐树铮惊讶地问道,李志行任“军事强学会”会长他是知道的,也看过他写的关于未来战中空军作用的文章,徐树铮对李志行也很感兴趣。
“对,徐叔叔,志行和我一块回来的。”
“那也快叫出来见见。”
于是,李志行第一次见到了中国近代颇具传奇色彩的谋士和将军----徐树铮。
李志行恭敬的行了一个礼,大声说道“李志行见过徐将军!”,徐树铮虽说此时只有36岁,但已经是中将军衔了。
徐树铮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虽着便装,却也英姿飒爽,说话干脆利落,不由几分欣赏,让李志行坐下说。
李志行坐下后,徐树铮先问家世。及听到李志行是陕西人时,不禁回忆了一下,问道“你可是陕西三原人?”
“报告将军,在下是富宁县人。”
“哦……”徐树铮暗道不是一个人呀。
李志行看徐树铮的表情,估计是自己开纱厂的事情传到过徐树铮耳朵里,但他目前不想表露太多。
随后徐树铮便问起了那场马步对决大战的情况,李志行便讲了起来,言语简洁,条理清晰,听得徐树铮不住点头。又问起了“军事强学会”的事情,这时候乔修远也加入进来,两人一起向徐树铮讲社团的事情。
徐树铮听得高兴,一下竟谈了很长时间,乔景运一看小儿辈们居然能得到徐树铮的赏识,便趁机留饭。
酒桌上话题多了起来,不但讲军事,又讲到治国,李志行和乔修远都是见识非凡,语出惊人,以至于徐树铮大喜,称李志行和乔修远为“保定双杰”,又勉励二人志存高远,他日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等等。
这会气氛好,徐树铮趁机又向乔景运提起了参战之事,老乔此时不好拂徐的面子,就答应帮做一做工作,徐树铮的目的终于达到,心情愉快,临走的时候,又回头特意说了一句让乔修远、志行以后有事情可以去找他。
虽是事出有因,但这个小徐将军也是爱才之人呐!
第二天,志行和小五赶往天津,陈佳伦早已等候多时,两人许久未见,热情拥抱后志行简单问了情况,就直奔和平路的国民大饭店,定了在这里约谈。
范旭东是湖南人,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化学科,是陈佳伦的师兄。毕业归国后先由梁启超推荐,进入财政部工作了一段,后来又被派往欧洲考察盐政,认为中国当时的各种土法制盐得到的盐杂质太多,纯盐含量大约不到50%,食用不健康,相当于“吃土”,就在天津开办久大精盐公司,第一次在中国制出了精盐,公司效益很好,两年多时间,公司资本已经从5万大洋增加到了近50万大洋,可见当时在中国搞化学利润是很高的,前提是能搞出来。
在精盐事业成功后,范旭东和几个朋友又打算延伸产业链,开办碱厂打破外国垄断。范旭东是一个有魄力的人,无疑是一位先驱,也是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所以后来被称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
到了国民大饭店见到范旭东,是一个三十多岁的人,西装领带、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范旭东十分热情,又介绍了几位朋友,有周作民、陈调甫、吴次伯、王小徐都是一起来商议发起公司的,还有一位大家都叫潘七爷,名叫潘子欣,正是这国民大饭店的老板,也是发起人之一,所以今天的会面就选在了国民大饭店。
里面不少人和陈佳伦都是朋友,知道眼前这个年轻人是陈佳伦的东家,是陕西最大的资本家,所以都很热情。
大家坐定后,李志行便询问关于建设碱厂的情况。
范旭东先讲利润,他估计李志行是生意人,首要关心的肯定是回报。李志行听了一会,便询问市场和原料情况。范旭东和陈调甫闻言十分高兴,这说明李志行是个了解工厂的人,这样就好打交道的多。
范旭东怕李志行不了解化学,就先介绍了一番。讲盐(氯化钠)是做纯碱(碳酸钠,又叫苏打)的基本原料,而纯碱与硫酸、盐酸、硝酸、烧碱并称为“三酸两碱”,对化学工业很重要。
纯碱又是玻璃、肥皂、纺织、造纸、制革等工业的重要原料,其中制造玻璃用量最大。但现在中国工业不发达,玻璃用量并不多,不过造纸、制革、纺织等还比较发达,再加上老百姓日常生活也用,就是蒸馒头要放,要不然蒸出来的馒头又酸又不蓬松,所以总的用量也不少,中国每年要花大约150万大洋进口,主要进口英国卜内门公司的产品,所以民间将纯碱也叫洋碱。
这些李志行岂能不知,前世他就是搞能源化工的,但志行听得很认真,他想听听范旭东思路是否清晰,还有,最关键的就是目前市场有多大,这个数据不搞调研得不来的。
150万大洋的市场,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化学工业在中国刚刚开始发展,市场潜力还是很大的。
“范先生,这个生产技术你们掌握吗?可做过实验室小试或者中试?”李志行问道。
“嗯,这家伙莫非是个深藏不露的化学家?没听陈佳伦提起过呀!怎么会提出这么专业的问题?”在座的几人无不惊讶万分,瞪大眼睛看着李志行说不出话来。
李志行忽然意识到自己的话过于骇人,马上就笑着说“大家不要误会,我其实是因为事先做过功课了,详细询问过我的一个搞化学的外国朋友,其实我也是现学现卖的。”
“哦,原来如此!”大家松了一口气。
“哈哈,如此最好,李老板越了解化学,就越能知道这件事情的价值。”范旭东笑着说,然后让王小徐介绍技术情况。
听了一会,李志行明白了,范旭东没有技术来源,因为掌握目前最先进的“苏尔维制碱法”掌握在“国际苏尔维工会”手里,而且转让条件十分苛刻!他们的条件是:生产关键工序由他们派人操作,不带中国人学徒, 产品须在限定的市场销售。
对此范旭东断然拒绝,决定自己开发,但是他们仍然决定采用“苏尔维制碱法”,方法是“猜”和“试”,当然不是无凭无据的猜,是在研究了很多论文、信息的基础上“猜”,然后再试。
最终,他们终于“猜”了出来!他们在范旭东天津寓所的院子里,建起1座3米高的石灰窑和1套氨碱法制碱装置,进行模型试验。经3个多月努力,制得了9公斤产品。王小徐给李志行展示了他们的产品,质量很好,一点也不输于洋碱。
这是一帮了不起的人,这些人都是中国的国宝!李志行听得入神,他的思绪仿佛脱离了身体,升到空中俯视着这个场景,而这画面仿佛经岁月流逝,变成了一张发黄的纸卷,这些伟大的人们,正在围着李志行,或站或坐,在对他讲述着什么,凝成了中国化工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瞬间。
王小徐正在讲解,忽然看见李志行痴痴的,便停下来奇怪地看着他,大家也都奇怪地看着李志行,不明白这位怎么忽然神游物外了?
陈佳伦见状,急忙推了李志行一下,李志行的思想又回到了身体里,却不料李志行忽然站了起来,恭恭敬敬地向众人行了一礼。
范旭东惊讶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李志行认真地说到“应该的!因为你们都是了不起的猜谜大师!”
哦!?众人一愣之后,也都心有灵犀,纷纷大笑起来。
接下来就是谈具体的合作,范旭东计划筹集40万大洋,李志行认了5万大洋份额。
范旭东从陈佳伦那里了解到的信息是,李志行一般投资后会监管财务,这个他有心理准备,但是这次李志行条件变了,经营、财务都不过问,只有一个条件:他要派30个工人参与工厂建设和生产,工资碱厂只出一半,剩下的李志行出。
范旭东知道李志行这是为了培养人才,但只要是中国人,他不在乎,民族化学工业要发展就得有人,而且越多越好。
协议达成,就在潘子欣的国民大饭店设宴庆祝。李志行食不厌精,让这位潘七爷好菜尽管上,什么酥鲫鱼、清炖狮子头、罐焖牛肉……等等,统统尝一尝。
李志行在乔大少的影响下,已经彻底变成了吃货!不过快意酒肉真性情!这些天天和化学打交道的“猜谜大师”们偏偏喜欢,一时间难得放浪形骸,估计那些严谨的大师们,一生也没喝过几次这么快意的酒。
最后,李志行又追加了1万大洋研究经费,不是总共1万大洋,而是每年1万大洋!鼓励他们研究合成氨。
因为李志行最想要的,其实不是纯碱,而是氨!他一直都想建造合成氨工厂,这玩意不但能做炸药,还能做化肥。但他造不出来,技术太复杂,还需要催化剂,设备条件要求也高,压力要几百个大气压,仅凭记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造出来。
经过今天的一番考察,他把希望寄托在了这群“猜谜大师”身上,他们估计是目前中国最有可能猜出谜底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