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守一之法
王喆按照秦伯留下的小册子胡乱比划,却徒手将一颗小树砍断,心中大为疑惑的他,决定找到秦伯一探究竟。
次日清早,王喆来到了秦伯家中,将断树的经过跟秦伯讲了一遍,秦伯问他从前有过什么特殊的经历,他思来想去,只记得那个儿时与自己有过一面之缘的和尚。
“你今年多大?”秦伯好奇地问道。
“虚岁三十。”王喆答道。
“你是说在你六岁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和尚,他教了你一式‘卧虎功’,从此你便练了二十三年?”秦伯再次问道。
王喆点头道:“是的。”
秦伯目视窗外景物,缓缓说道:“难怪,如果是这样,所有的一切就解释的通了!这也证实了我的猜测,正所谓,练体者外壮,纳气者内坚,修心者神锐。
这‘卧虎功’本是一种用于抗击打的功法,不仅增加肌肉抗击打的能力,对内脏的保护也极有用处,尤其是一些穿透力很强的攻击,光有肌肉是不够的,它可能震到你的内脏。
而修习了‘卧虎功’以后就截然不同了,其实你我那晚第一次相遇并不是偶然,你多年修习‘卧虎功’,内脏坚实,气息平稳自若,我见你年纪轻轻就有如此吐纳修为,便起了爱才之心,但我并不了解你的人品,于是打算再观察一番。
后来,你不仅将外套给了我,还在仓库中拼死一战,我对你的品质是非常认可的,不过见你被区区几个莽夫打成了猪头,我又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看走了眼,于是便给你发了消息。
第二天与你撸串儿喝酒,是想了解你伤势恢复的程度,去KTV则是为了观察你气息的变化,如果一个普通人被十几个壮汉手持武器围殴多时,绝不可能恢复的这么快并在第二天与我对饮那么多啤酒,更不可能中气十足的唱歌..……”
“原来如此!秦伯,那天您还点了两个陪唱公主,应该是在考验我的定力吧!”王喆用清澈无邪的眼神望向秦伯。
“呃,这个……对的!秦伯就是要考验你的定力才出此下策!这都被你看出来了!孺子可教也!”一滴汗水从秦伯的鬓角悄悄滑落。
“我从小到大很少生病,力气也比同龄人大一些,这也许与多年练习‘卧虎功’有些关系,其实经常运动的人也能做到,但随手劈砍就能断树,这也太夸张了吧!”王喆费解道。
“这‘卧虎功’只有一式,而且起手非常简单,却被列为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你可知道这是为什么?”秦伯问道。
王喆茫然地摇了摇头。
秦伯解释道:“‘卧虎功’简而易学,又是用来抗击打的功法,所以很多习武之人不屑于修习,殊不知这‘卧虎功’虽然门槛极低,修习者不需要任何天赋,但是非常考验人的恒心,无论是什么样的资质,只要坚持不懈,就能有所收获,倘若练至化境,身体堪比金钟铁布,并且体内的卧虎之力生自骨髓,徒手如兵,力大无穷。”
“那我现在是什么境界?”王喆觉得秦伯这种说法很不科学。
“正所谓大道至简,知易行难,很多武人都不屑于修习的‘卧虎功’却被你练了二十三年之久,其实你的体内早已蕴含着强大的卧虎之力,只是不会运用而已,我给你的小册子便是人体经脉发力图,出乎我意料的是,你竟然一看就会,也算是有些天赋的。”秦伯有些欣慰的说道。
“就是说如果我按照小册子里的发力图练习,就可以激发体内的卧虎之力,轻轻一挥手便可断树,如此一来岂不是天下无敌了!”王喆兴奋之余将手中的小册子握的更紧了。
秦伯摇头笑道:“年轻人,你要懂得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的道理,你练‘卧虎功’这么久,却连如何发力都不知道,还不是被人家揍得像血葫芦一样。”
“......”王喆哑然。
秦伯缓缓道:“功深并不代表艺高,功是基础,艺是技术,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同样的招式,有的人使出来天下无敌,有的人用出来却反将自身置于绝境。”
“您的意思我懂了,现在的我只有功却没有艺,我很想跟您学艺!您愿意教我吗?”王喆目光灼热的望向秦伯。
秦伯微笑着点点头道:“孩子,我给你讲个故事——清朝末年有一位武学大家,名叫郭云深,此人深得形意拳之精义,后来因铲除恶霸,犯了人命官司,被关进监牢,仍苦练功夫,由于项上有枷,脚上铁铐的缘故,练就了只能迈出半步的绝技——半步崩拳,后来郭云深名扬大江南北,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而著称。
形意拳包含了五行与十二象形,半步崩拳实际上是最简单的一路拳法,大概是形意五行拳里面练习要点最少的一路了,为什么他却能有如此成就,此乃守一之法,正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法归宗。
所以想学艺,就要专,贪多嚼不烂。俗话说,拳怕白丁,意思是学习某种功夫,最好是之前什么都不会,否则原本练功的思维模式与习惯就会桎梏自身的发展,什么都不会的人练出的拳更纯,这与你修习‘卧虎功’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