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国庆节
就在全国上下为祖国庆生的时候也是我们农民准备开始秋收的时候。
秋收季节都是在国庆节左右,这个季节的阳光既灿烂又明媚,中午的时候也有点毒,晒的很热,但是晒在身上却很舒服。
每年国庆学校也放假,小时候都会迫不及待的等着秋收,可以坐上小马车跟着家里大人去地里秋收,一边玩一边做点力所能及的活,还可以吃到“天天”。
“天天”好像各地的叫法不一样,是一种野生的植物,反正没有人特意的去种植。高度和辣椒秧一般,果实圆圆的,有两个高粱粒大小吧,结的一小堆一小堆的,成熟后有黑色的,也有绿黄色的。经常出现在庄稼地里,也基本和农作物一起成熟。
我们小孩都会拿个小瓶子或者小罐子就是用来装它们的。算是我们小时候在这个季节的一种天然美味零食,吃多了拉便便的也是黑的……
父母在前面把苞米杆用镰刀一片一片的放倒后,我就坐在那里一个一个的把杆上的苞米给掰下来,再剥掉外皮然后堆在一起,等都掰完了最后在一起装到小马车上,一车又一车的往家运。院子里提前就准备好空地来储存苞米。
因为从小就对刀枪棍棒的热爱,我也尝试过如何使用镰刀割苞米秸秆,可是父母没有一个人赞同,还让我离刀远点……
确实镰刀挺危险,它的刀刃是向里侧的,用力方向也是向里侧的,没有力气或者使用方式一旦不对,就有可能割到自己的小腿上。
所以我虽然从小就见过,可实际使用起来的时候大概都是上中学以后了。
中午吃着大饼子和咸菜疙瘩,躺在秸秆堆上,懒洋洋、暖洋洋的晒着太阳舒服的小眯一会,美滋滋……
苞米运回家以后,要清理掉那些没扒干净的苞米皮和杂草,因为这个季节早晚凉,有露水,中午热,容易腐烂,就会传染到苞米上也跟着变质。
每年这个时候村子里都会经常停着大小不等的卡车来收粮食,收购价格不算高,也是因为这个时候粮食含的水分高一些,各家各户看价格,看自己需求可卖也可不卖。
如果不想直接带着棒存放,就联系人家有打苞米机器的人,花点钱供顿饭,拉来机器进行打苞米,也就是苞米脱粒,然后铺在空场上晒些日子,这样水分就没了,以便日后的使用。
高粱呢,印象中这个好像挺麻烦,也挺好玩。收获的时候是在地里把高粱杆割倒,然后用特制的那种小刀把长满高粱的穗一个一个的再割下来,然后扎捆拉回家,可这个没有机器能脱粒,需要土办法。
晒几天后差不多干了就拉到厂院,也就是平坦的空地,地方还要够大,那时候村子里只有我爷爷家门前有这么一块地方。
高粱拆散平铺在地上,成一个大圆圈,用骡子或小毛驴戴上嚼子,拉着一个石头滚子像拉磨一样不停的在这些高粱上来来回回的转圈,大人们站在圆圈的中间,有的牵着骡子或毛驴,有的用叉子不停的翻挑着高粱,经过不停的翻挑和碾压,完成高粱的脱粒。
那时候基本都使用骡子和驴,农用三轮车很少有,而且废油还咣咣响,花费大,稳定性也不行,所以很少用。记得有一年大爷家的三轮车还坏在了半路上……
高粱脱粒后再用耙子搂掉杂物留着烧火使用,再用木制的大铲子把高粱粒推成一堆,还剩最后一步,扬长。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扬长需要风,看好风向,大人们头戴毛巾,护好口鼻,用木铲子一下一下的将高粱扬到高空,风将里面的尘土刮走,干净的高粱粒落下。如此反复多次,干净的高粱就可以装袋了。
那时候的谷子也就是小米也是用这种土办法。
如果没有风就得等着风,不然扬起来灰土吹不走啊,老天爷让你休息你就得休息。
因为全村就这么一个场地,大家还得排着号来,这要是收费估计能挣不少钱。不过那时候的民风是多么的淳朴,大家都还互相帮忙呢,晚上一起吃顿粗茶淡饭,一边唠嗑一边喝上一壶白酒,幸福着呢!
主要农作物就是这两种,还有一些谷子、地瓜、花生都是小范围的种,产量也不多,自给自足够用。
地瓜直接放屋里储存,因为怕冻,冬天还要做好防冻,地瓜上面铺上破旧的棉被……
花生带着秧扎成捆铺院子里晾晒,爷爷家是放在土房顶上晒。干度够了就拍打除去泥土。
粮食收完之后就等着地里的秸秆晒干,然后一捆一捆捆扎好,装上车往家里拉,既能烧火使,又能喂牲口,秋天后山上已经没有青草了,只能把秸秆用铡刀铡碎给骡马驴吃。
秸秆装上车后,用绳子捆紧,上面压出个坑,我爸就帮着我爬到秸秆最上面去,我抓着绳子懒洋洋的躺在上面,我爸牵着小毛驴慢悠悠的往家走,地少的的坑里,人家秋收也快,几天就完事了。
等地里大片的地都收的差不多的时候就会多出来一个活,“捞苞米”。就是去别人家收完的地里去捡剩下的。比如在杆上没掰干净的,或者落在地上的零星的。
其实也不光是就捡苞米,还有一些种花生的,地瓜的。这些地人家收成过后也可以来捡。
我最喜欢挎着个小筐,去花生地捡,因为花生个小,不重,顺着地垄沟一趟趟的走,手里还要拿根木棍负责扒拉扒拉土,才能发现落下的小花生,因为在地明面上的早就被人家收走了。
这也算一种乐趣吧,比如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把小筐的底捡满就行,等捡满了筐底再捡上一层,这块地捡完去另一块地捡。
真的是特别喜欢这个活,原因可以说是捡东西也算是一种劳动,而且主要还是有收获,如果能捡满一小筐,那是特别有成就感!但并不是不劳而获,捡回来的花生晒干后生着吃越嚼越香,因这是当年新下来的粮食。
那时候的捞是真的捞,人人都遵纪守法,从来不去还没有收获完的地里去“捡”,都是庄稼汉,谁也不会去霍霍谁!小孩子们从小也深深的受到这种优良传统的影响。
短暂的假期,忙碌的秋收,人们秋收后的喜悦,一双双长满茧子的勤劳的双手,一张张憨厚朴实的饱经风霜的笑脸,都是我们那个时期最令人难忘,印象最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