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郁达夫《沉沦》
书名:文学整集 作者:苏灵 本章字数:1464字 发布时间:2022-10-26

那些感人至深的文学经典,往往用作者的血与泪凝炼。郁达夫的短篇小说《沉 沦》,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这部带有自传体色彩的小说,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着重描写了一位留学日本的中国青年的苦闷和悲哀。


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身处异国他乡,患有严重抑郁症的中国“零余者”的丰富的内心形象。也将主人公病态的心理、扭曲的性格、对性的渴求等青年人正常或不正常的需求与压抑诉诸笔端。


小说的最后,作者通过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主人公独白式的抒情话语结构,将青年人的各种需求与祖国命运相联系,给广大读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冲击与心灵震撼。


《沉 沦》诞生的时代,正是中国广大青年学生强烈要求突破封建礼教桎梏,向着旧思想发起猛烈冲锋的时代。主人公出国留学,带着习以为常的封建禁欲思想,来到了一个当时代表先进文化的社会环境之中,他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自卑和彷徨。


作为血气方刚的青年人,他渴望爱情,作为弱国的子民,他得不到爱情,新旧思想在交战,国家积贫积弱的现实困境压在心头,这位青年遭受到了无法抗衡的打击。小说中表现的性解放,是对封建旧思想的宣战,小说中的主人公最后选择溺海而死,是对祖国的爱与无奈。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郁达夫被视为“颓废”作家,他的作品《沉 沦》,也被扣上了色情的帽子。其实阅读《沉 沦》,我们更多应看到主人公肆意放纵与纠结忏悔的矛盾的一面,更多应看到主人公对祖国无限热爱却又无可奈何的一面。


故事中,甚至就连一名日本妓女都要看不起一位中国留学生,我们可以想见这位主人公的屈辱与苦闷。发出“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呼喊,更道尽了弱国青年的悲哀。


不容置疑,《沉 沦》中主人公的原型,其实就是郁达夫本人。郁达夫17岁时离开中国,前往日本留学。在他的自传里,提到过在前往日本之前,对于日本和祖国之间的复杂且矛盾的感情。对于日本,他最先非常向往,对于祖国,他有些嫌弃。可是当郁达夫离开日本的时候,他对于祖国的强大变得渴望,对于日本却生出了嫉妒、憎恶的态度。


我们或许不会将《沉 沦》中的“我”完全当成郁达夫本人,毕竟艺术作品本就源于现实而又高于普通现实,有作者艺术加工的成分,但是小说中“我”遭受到的那些歧视,有很大的可能性,是郁达夫真实经历过。


可以说,《沉 沦》中的主人公形象,就是郁达夫对自己的抽象化理解和塑造。亲身经历、感同身受,这样的真实性,也就让广大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之中有了代入感,往往身临其境,郁郁难平。


“零余者”是郁达夫笔下十分常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小人物多为接受过新思想的青年人,在先进思想与黑暗社会产生矛盾时,他们往往被社会所排挤,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然而,即便彷徨、苦闷,这些零余者也依旧坚守自己的孤独,不愿与这个堕落的社会为伍。


忧郁、孤寂的情绪长期难以排解,零余者也难免产生变态心理,这是无声的反抗。心中有太多的话,却难以与人言说,于是独白式的、细腻的心理描写,就成为了小说中主人公情绪释放的一个宣泄口。郁达夫采用如此独特的叙述方式,既使主人公矛盾的心理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又使整篇小说在审美艺术上,达到了感伤美与病态美的和谐统一。


总之,《沉 沦》以一个知识青年的性苦闷为切入点,勇敢、大胆地提出并正视性的问题,这是中国文学的一大进步。从郁达夫大胆、直白的描述中,我们也不难发现,那个时代青年人思想上的束缚和沉 沦,小说中发出的对于迫切渴望祖国强大起来的呼声,更是响彻了一个时代,至今仍有余音。


生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广大青年,也许再也不会遇见那群零余者所经历的苦闷,但是《沉 沦》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不管过去了多少年,也依旧蓬勃、旺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进步青年。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文学整集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