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关于营救行动,从头到尾就是个骗局。
从“空投”到“绿沙”,营救小组所经历的一切,全是超级计算机系统一手设置的智能化情境产物。
真正的任务,其实是一项考核。
21世纪中叶最伟大的智能机器专家、有着当代“机器人之父”美誉的科学家Mr杨,发明了全球第一款超仿真机器人,其近似度可达人类特征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基于仅有一个百分点的不确定性,正是这项考核的目的性所在。
负责提供巨资研发的某国秘密研制中心,将这项划时代的伟大发明定义为“人类智慧与冷血机器的完美结合体”。
事实上,这是一款用于军事间谍行动的“超级机器人仿真产品”,其身体构造几乎与真人无异——填充在神经元下的无敌芯片能够将人的无限潜能发挥到极致。
另外,它剔除人类性格中的恐惧、犹豫、怯弱、怜悯、忧郁等先天弱势,将勇敢、自信、坚韧、冷静、果断的优点无限激发,甚至植入投机、排他、利己等一切保障任务专一性的“控制元”器件,确保制造出一款无敌模式下的“超级智慧型特工”产品。
但是,发明者Mr杨还剩下一个无法攻克的难题,便是这款机器人不具纠错功能,意思就是说,当它的情感期望值出现波动,有可能对指令行动最终的“惟一目的性”行为产生偏差,而万一这百分之一的不确定性不能排除,便意味着所有的成果都将推倒重来……
在模拟演习的海岛营救行动中,发明者Mr杨看到了他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那百分之一的概率不幸碰上了):
机器人“曙光”的行为产生了意外的偏差——它对人类产生了感情。
如果说起初它还能严格执行计算机系统通过神经元反应(即仰望天空的思考)发出的指令,后面有几处行为已经超出可控的范围。
它既向同伴说出“指令”的事,而且在“海岛”上携队友一起逃生,如果将这一点归结为“感化”,即在沼泽中得到队友的援救——巫婆看到的绿光便是埋在曙光体内的芯片,因为植入神经元胞体附近的智能芯片,在危及生命的关头就会自动发出绿光——那么可以说,人类的思想已经严重干扰到它。
当然,在这次“特殊考试”中,巫婆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
就在走到“旋梯的尽头”,秘密即将揭晓之际,巫婆又给逻辑思维产生波动的机器人“曙光”出了一道难题。
这不得不令人大跌眼镜——
难道,机器人也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