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次因为加入武术研究社而在宿舍引起辩论后,辩论慢慢变成了宿舍里的传统,大家总是讨论各种军事问题,步兵、骑兵、炮兵、工兵等统统讨论,战法、装备、练兵、待遇、战争史、著名战役等五花八门的都讲。
李志行和乔修远渐渐成为中心。李志行善于抓住要害,并且见识高远。乔修远知识渊博、见识非凡,常常有出人意料的卓越见解。其他人也各有见地。那是自然,其实这些人在以后的历史上,大多都是有名的将军。
讨论开始仅限于李志行的宿舍,慢慢外面的人也加入进来,像一直仰慕“陈近南”的王冠英、同是武术研究社人员的李服膺、王靖国、张荫梧、刘翼飞、郑彦俊等等,总之人越来越多,以至于宿舍里坐不下,需要站着。
于是乔修远提议,大家一起组织一个社团,旨在研究军事,相互学习,弥补现有军事知识的不足。众人纷纷响应,商讨之后决定就叫“军事强学社”,力推李志行为社长,乔修远为副社长,定期聚会。
会员太多,聚会需要地方,于是李志行和乔修远就去找教育长杨祖德寻求帮助。杨祖德听完二人的想法,表示支持,军事强学社可以定期使用预备学校的礼堂。
两人非常高兴,拜谢杨祖德后又去筹划别的事情。杨祖德看着这两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的背影,露出了赞赏的笑容:成长起来以后,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呀!
预备学校的礼堂很宽敞,两三百人都坐得下,李志行坐在主席台上发呆。
“瑶圃,咱们好好干一下,让咱们的会员坐满礼堂!”李志行忽然说。
乔修远看了一眼李志行,笑着说“正之,我就知道你在打算盘!”
“嘿嘿,瑶圃,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呀……!”
“切!打住!说计划。”乔修远连忙制止了李志行的高谈阔论。
“呵呵,我是这样想的……”
于是正、副两个社长,坐在学校礼堂的主席台上,策划军事强学社未来。最后议定,社团除了李、乔两个会长外,设组织干事、宣传干事、财务干事、综合事务干事四个职位。
组织干事负责往社团拉人,以及管理人员档案,组织上采用“三三制”,就是一个会员在毕业前,应该至少拉三个人来入会;宣传干事负责宣传,社团准备办一份刊物,叫《军事强学周刊》,刊登会员们的论点以及议题等,在校园内发送,增强影响;财务干事负责筹款及款项管理;综合事务干事负责事务召集等杂务。
又商议草拟社团章程,确定社团除了定期讨论外,还应不定期组织各种活动增强凝聚力等等。
至于起始经费,两位大少决定各自先捐150块大洋用着,李志行则想将校门口茶馆经营好,以后将其利润作为社团活动经费,以便社团长久办下去。
一切商量好后,便开始筹备成立大会,最后经请示学校官长,军事强学社成立大会在学校礼堂隆重召开。
经过大家的努力,初始会员已经达到50多人,算是一个不小的团体的。
教育长杨祖德亲自出席会议,步兵科尹凤鸣科长出席会议,就是李、乔二人入学时主持考试的那位尹科长,还有武术教官王俊臣老师,另外出席的一位老师,李、乔二人却怎么也没想到,竟然是工兵科长蔡玉标。
别看蔡长官只是科长之职,但其资历和威望在目前的保定军校无人能比。因为自军校成立以来,蔡玉标就担任工兵科长,深受学生爱戴,学生里将军至少有几十个,有保定军校“四梁八柱”之称。
经过这一段时间,李志行渐渐搞明白了军校的组织机构,可以简单总结为“两长、五科、四处”。
两长指校长和教育长,教育长协助校长做全校管理。
两长下辖五科,分别是辎重科、工兵科、骑兵科、炮兵科和步兵科,分别管理下面对应的四处的相关机构,主要负责制定教育计划、研究教育方法、有时也直接授课,负相应科目教育的全责,功能有点像后世学校的“教研室”和专业教育组相结合。
四处则指马术处、训育处、教授处和本处。马术处专管骑兵科教育。训育处管理学生连长、学生排长等,因为军校的所有学生是按军队形式进行编制的,学生连长、学生排长一般由毕业留校的高年级师兄担任。教授处负责具体教学。本处则负责军需、校医、兽医等。
今天不但教育长来了,科长也来了两个,可见对“军事强学会”的重视。
蔡玉标跟在教育长杨祖德身后,和煦地朝李志行和乔修远笑了笑,两人赶快将官长们领到主席台就坐。
等教育长杨祖德讲过话,由乔修远宣布会议议程,李志行宣读社团成立决定、社团宗旨和社团章程,并经过简短讨论予以通过,随后是各项选举,张荫梧当选为组织干事、刘翼飞当选为宣传干事、严重当选为财务干事、楚溪春当选为综合事务干事,大家鼓掌通过。
最后,乔修远宣布他和李志行二人各捐150块大洋,作为社团起始资金,教育长杨祖德居然也笑着捐了10块大洋,其他几个老师一人也捐了5块大洋,李志行带头鼓掌感谢。
最后的节目仍旧是聚餐,不过得等等各位老师退场后,在官长面前饕餮实在不雅!地方还是义春楼,还是白肉罩火烧,只是这回人更多,不花会费,正、副两个社长请客,管饱!
义春楼的伙计老远看见李志行一伙,就激动地大喊“又来了!又来了!那帮小伙子又来了!”
义春楼的老板激动地冲了出来亲自迎接,再这么来几回,自己酒楼的名声非传到广州去不可!
……
第一期《军事强学周刊》李志行和乔修远都很重视,精心策划,内容有李志行和吴克仁关于炮兵素质的争论,争论带有邹作华的点评和分析;还请邹作华写了一篇集团化炮兵作战的构想;李志行亲自捉刀,写的欧战中飞机的表现及未来战争空军的战略作用;乔修远捉刀写的未来战争骑兵的地位和战术运用;傅作义写的步兵战斗力的构成要素……等等;内容新颖,十分抓人眼球。
李志行和乔修远拿了样刊,请教育长杨祖德去加按语,杨祖德拿起样刊一连看了好几遍,然后表示需要等几天,他最近比较忙。其实是因为这一期的内容太精彩、也太超前,这按语不好写,他需要研究研究。
几天后,《军事强学周刊》付印,一炮打响,起初印了50份,后来又加印了100份,预备学校的学员争相传阅,甚至流传到了本校,高年级的学员也争着看,有的老师也要一份去看看。一时间,军事强学社名声大噪,不时有高年级学生从本校前来,只为见识一下李志行和乔修远两位社长。
随着辩论会的一次次召开,不久社团会员就增长到了100多人,高年级的胡宗铎、刘膺古、彭进之也被吸引进来。
还有一个人,虽然没有入会,却和李志行成了好朋友,此人就是白崇禧。
白崇禧是3期的学长,读了志行的文章,觉得这个小学弟是个人才,于是亲自来找李志行聊天。一谈之下,知道志行原来是西北人,便非常亲切。
原来,白崇禧因为自己是回民,毕业后想去穆斯林多的新疆,建设大西北。
你还有此志向?李志行太高兴了!因为他的理想也是建设大西北,于是两人交换了很多想法和观点,一见之下便成了好友。不过强学会白崇禧就不入了,因为他马上就要毕业,意义不大。
渐渐地,《军事强学周刊》的稿件已不限于志行这一届的学员,高一届的学员也来投稿、甚至有的教官也来投稿,甚至在刊物上展开论战,最激烈的就是围绕乔修远关于骑兵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展开的。
乔修远认为骑兵在未来会被弱化,反对方认为应该增强骑兵的地位,渐渐形成了两个团队。开始是实名投稿,后来大家自觉采用笔名,李志行也用了一个名叫“频阳”的笔名加入论战,帮助乔修远,因为他知道骑兵的命运。
但对方也是不弱,显然对骑兵的各种战术运用娴熟,对骑兵理解深刻,你来我往,斗的不亦乐乎。以至于每期刊物都需要加印多次,大约骑兵科的学员都想人手一份,一睹为快。
王冠军作为骑兵学员,每天研究,最后说,估计反对方的主笔是骑兵科科长安俊才,别人恐怕没有这个水平。
论战走到了白热化,以至于刊物的阵地无法满足,终于转移到每周一次的辩论会上。起初是骑兵科的几个本期学员联合高年级学员,与乔修远、李志行一伙辩论,但禁不住乔修远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一个个都败了下去,骑兵科的人气得牙根发痒,自己怎么能被一个步兵科的新学员打败了!
一天,真正的大佬终于出现了,骑兵科科长安俊才来了。
安俊才不是一个人来的,后面跟了6个高年级骑兵科的学员,抬来了一个大大的作战模拟板,有点类似后来的沙盘,只是比较粗糙,但利用沙盘模拟的方法已经很先进,安俊才科长当然并非等闲之辈。
正在辩论的学生们纷纷起立,向安俊才行礼,安俊才示意大家坐下,然后走到台前开口问道“哪位是“白衣剑客”呀?”。
“白衣剑客”正是乔修远的笔名,这家伙受了李志行五步杀一人,千里不留名故事的感染,取名白衣剑客。
“学生乔修远见过老师!”乔修远一看引来了大神,又点名找他,不得不站出来。
安俊才看了看乔修远,赞赏地点点头,说到“不错!不错!我对你的理论十分赞赏,但又觉得单凭辩论,似乎道理无法明晰,所以今天特意来想与你进行实战模拟,一辩真伪,你可愿意?”
这个有点出难题,实战模拟是高年级的课程,乔修远这些刚入学的还没有学过,所以乔修远为难地咧了咧嘴,又回头看了看李志行,怕他倒不怕,只是不会操作。李志行笑了笑,他也没学过,也不会操作,不过后世看过的书籍多,懂一些,比乔修远强,但李志行并不打算出头,所以只是微笑不语。
见李志行和几个高年级的学长都不愿意出头,乔修远只好说“回禀老师,这个学生不会操作。”
这时门口忽然传来一声“哈哈哈,没关系,我教你!”
不知道什么时候,步兵科长尹凤鸣已经走了进来,身后也跟着两个高年级步兵科的学长。
“哈哈,老尹,你也来了?”安俊才一见尹凤鸣进来哈哈大笑。
“哈哈,老安,你搞这么大阵势,我怎么能不来?我看搞不好一会杨长官都会来。”尹凤鸣说着走上前来。
不料门口又有声音随之而来“呵呵,骑步对决,也算一件盛事,我杨某人自然要来一观。”,说着话,教育长杨祖德也进来了!身后还跟着蔡玉标以及炮科科长张基,还有不少教官。
靠!玩大了!
杨祖德向安、尹二人致过意,就走到乔修远和李志行面前说“你们两个也不要紧张,安长官是一个爱才若渴的人,爱惜你们的才华,想试一试你们的身手,你们大可放手而为。”
于是安俊才指挥学生将“沙盘”在主席台摆好,李志行安排杨祖德和各位老师在台上就坐。尹凤鸣就细细讲起了沙盘的操作方法,乔修远和李志行等人就认真听。
学会基本操作后,双方就讨论场景设定,最后议定营级规模对决,一营步兵对一营骑兵,步兵防守,骑兵进攻,因为骑兵是进攻兵种,一般只能进攻。
骑兵由一个高年级骑兵科学长指挥,步兵由乔修远操刀,双方便厮杀起来。
乔修远巧妙利用有利地形布防,骑兵一时间无法突破,损伤不少,可下一刻那位学长改变了打法,正面佯攻吸引火力,分出两路小股骑兵包抄,乔修远连忙调动机枪防御,但骑兵速度太快,步兵来不及组成有效防御,一时间步兵大乱,骑兵正面快速突破,步兵终于败了。
乔修远面红耳赤,那位学长哈哈大笑,安俊才一脸微笑。
李志行看得明白,目前火力配备按的是北洋陆军的标准配备,如果没有非常险要的地势防备,步兵必败,地势越平坦败的越快。
乔修远不服,要求再战,提出要增加步兵火力,骑兵却不同意,大家都是按陆军标准定员配备的,凭什么增加?乔修远据理力争,说步兵是防守方,有增强火力的条件,同时也允许骑兵增加火力。
大家争论了一会,最后觉得乔修远说的有道理,防守方是可以提前准备工事、配备比较强的火力。
于是双方重新开战,这回乔修远给正面增加了两挺马克沁重机枪,侧后也布置了机枪防御,那位师兄给骑兵带了手雷,双方都没有重武器。
重机枪是对付骑兵的利器,正面骑兵如何突破不了,包抄也因为机枪防御、以及骑兵人数太少而无法突破。那位师兄便改战术为袭扰,扔了手雷就跑,但重机枪射程很远,骑兵到达投弹距离就已经剩不下多少了,眼看骑兵进攻无望,乔修远组织力量反攻,但骑兵速度太快,不是步兵能追上的,所以也望洋兴叹,无可奈何。最终,此局骑兵损失惨重,但也立于不败之地,只好维持这个结果收场。
众人越看越热闹,越看越兴奋,炮兵科长张基禁不住建议将规模升到团级,给步兵加一个炮兵连,给骑兵加一个机枪连,因为大炮对骑兵来说,其实对机动性影响不太大,安俊才也表示同意,杨祖德征求大家的意见,纷纷表示赞成。
李志行却请求给步兵团增加一个骑兵连,说团级作战时诸兵种协同作战,一般都可以设骑兵。可这是步骑对决,步兵带了骑兵还叫步兵吗?大家又开始激烈讨论,最后杨祖德一锤定音,步兵团少一连步兵,换成骑兵!李志行上阵!
李志行作为防守方开始布阵,首先他根据大炮、重机枪、轻机枪的射程和地形将火力布置好,正面仍是重机枪为火力支撑点把守,但相当部分力量配备在了左右制高点上,骑兵左右各分了一个班巡逻示警,大部分埋伏在侧翼。
其实骑兵带机枪用处不大,骑兵主要靠速度。那位师兄不再猛冲,佯攻正面,大部队换作两翼进攻,力图先消灭炮兵,最后采取机枪火力加骑兵冲锋对决,估计步兵也顶不住。
但骑兵两翼冲锋并未奏效,因为李志行在两翼埋设了地雷,冲过雷区的骑兵,被调整来的大批轻机枪收割了,这家伙够阴险。
狭路相逢勇者胜!骑兵布置拼命冲锋,占据了几个制高点,架设机枪进行火力压制。但论到火力,大炮才是第一,早已布置好的大炮事先瞄准点正是可能丢失的制高点,一通开炮之后骑兵的机枪就报销了。没了强火力就剩下速度优势了,冲锋冲锋再冲锋!但重机枪实在太厉害,此时若真是战场,重机枪前的阵地恐怕早已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骑兵再也没有能力进攻了。这时候,李志行的骑兵从侧翼忽然杀出,骑兵部队大乱,仓皇撤离,但李志行的骑兵养精蓄锐,尚比对方跑的快些,逃跑的骑兵部队被死死咬住,李志行的步兵大队人马一拥而上,最终骑兵全军覆没!
礼堂里静静地没有一点声音,大家谁也没料到骑兵败的如此惨!隔了一会之后,安俊才首先鼓起了掌,随后是杨祖德,接着大家都鼓起了掌,掌声热烈,持续了好几分钟。
最后杨祖德讲话,表示这一次的演练很成功,请大家再好好总结一下,通过演练可以发现,各兵种协同作战十分重要,骑兵这次败了,但并不等于骑兵这个兵种就会消亡,骑兵出奇制胜的优势并没有变。所以,大家要思考在未来战争中,骑兵的定位和使用技巧,请大家回头最好做个总结,都可以在《军事强学周刊》发表看法。
听着杨祖德的话,李志行心想杨祖德对骑兵的定位比较准确,看来以前把骑兵一棍子打死的想法不切实际,以中国的现状,骑兵用处还是很大,用好了有出奇制胜的效果。
但骑兵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绝对会弱化,自己这次大量用了地雷,其实还不是完全不要脸,如果使用坦克,骑兵绝对就是个死,此时正在打欧战,英国人已经在战场使用了坦克,这东西太新,国内很少研究。不过要认真说起来,坦克却正好是骑兵的未来。
《军事强学周刊》第一次增发了特刊,专门论述和总结这次模拟演练。
渐渐地,《军事强学周刊》,已经成为保定军校有识之士发表见解的地方,军事强学会,也变成了有志学生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