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十五)年关难过年年过(上)
书名:闲话《大明王朝1566》 作者:北宫伯玉 本章字数:3211字 发布时间:2022-10-20

年关难过年年过(上)

 

本篇参考剧情第三十八集

 

听说海老爷有办法自筹资金过年,王用汲脸上挂着人畜无害的笑容,调侃着说道,“哎,什么办法,喝粥的办法?嫂夫人还有身孕呢,总得给胎里的孩子补一补吧,你我也不是外人,啊,走”。王用汲抬腿要走,却见海老爷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脸上挂着副,李先生的孩子,王润莲你不配养的表情,郑重其事地嘱咐道,“润莲,总有一天我的家人要拖累给你,现在你就不要管了”,说罢挤出一丝比哭还难看的笑脸,怔怔地望着王用汲出神。批龙鳞的事在所难免,海老爷深知,这大概是自己能陪家人过的最后一个年了,作为一个不称职的儿子、老公、父亲,此时海老爷只想凭自己的本事,让全家人痛痛快快、舒舒服服、踏踏实实地过个好年,哪怕只是去前门卖一匹棉布,赚个五吊铜钱回家也行阿。

 

见海老爷把话说地如此沉重,王用汲心中一紧,想要再劝些什么却是有口难言,海老爷轻轻拍了拍王用汲的肩膀,面色凝重的叮嘱道,“不能谋万世者不能谋一时,不能谋全局者不能谋一隅,润莲,你一定要听我的,不要跟他们去上疏,过了年,我跟你慢慢商量”。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还想着为大明谋万世;自己连一个县都管不好,还想要帮道长谋全局,所以说大道理谁都会讲,关键还是要知行合一,这里也送海老爷两句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都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海老爷你不妨先把自己家顾好,再去操心那些治国、平天下的大事。海老爷说等过了年,再跟王润莲慢慢商量,只可惜他终究是没有管住自己的手,正月十五还没过,海老爷便上了那封《治安疏》,这大概就叫一语成谶吧。海老爷在王用汲面前装完哔,自顾自地扬长而去,只留下王润莲一人,盯着海老爷的背影,兀自在寒风中凌乱,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萦绕在心头,久久挥之不去。

 

这边厢广盈库事了,那边厢一个户部的书办,急匆匆地赶到了内阁值房,守门的吏员问他怎么回事,那书办上气不接下气地叫苦不迭,“出大事了,赵大人呢,我要去禀报赵大人”。吏员好心地提醒道,“赵大人正在写青词呢,你就是再大的事,也不能这会儿去啊”,那书办此时也急了眼,心急如焚地说,“赵大人要再不去,可就要闹到西苑来了”,说罢不由分说便闷头进了内阁。内阁值房里,一群达官贵人正在绞尽脑汁地埋头写作,忽听地“吱呀”一声响,只见一人跌跌撞撞地闯了进来,环顾一圈左右,径直来到赵贞吉案前,一个趔趄滑跪在地,哭爹喊娘地嚷道,“赵大人...”。不等书办把话说完,赵贞吉便伸手拦住了他,四下瞟了几眼,使了个眼色,便起身径直朝门外走去,那书办急忙爬起来也跟了出去。

 

赵贞吉心中早已猜出了事情原委,随手打发走了守门的吏员,不动声色地问了声,“怎么回事”,那书办满眼焦急,急赤白脸地禀道,“几百个官员在库里闹起来了”,赵贞吉不慌不忙地问了句,“谁领的头”,那书办答道,“还能有谁,李清源呗”。赵贞吉略微思忖了片刻,便想清楚了症结所在,这次抄家吏部一共分走了220万两银子,说是拿去补发百官欠俸,结果连偏远山区的地方官都补发了俸禄,唯独漏掉了天子脚下的几百个京官,偏偏还是最能骂街的那群人,明明一万两银子就能摆平的事儿,硬是被吏部从七月拖到了腊月,你说高拱这厮到底安的是什么心。吏部故意不给京官补欠俸,到了年底,高拱又派了李清源这个刺头出来,挑头闹事,摆明了是要把事情闹大,好让刚入阁的赵阁老下不来台。

 

明知道是高拱在背后搞鬼,赵贞吉一时半会也奈何他不得,只得先忍痛吃了这个哑巴亏,默默地在小本子上记那厮一笔,等以后找个机会再坑回去。高拱跟李清源狼狈为奸,那海瑞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赵贞吉眉头微皱,暗暗发誓,早晚要让这群腌臜杀才付出代价,咬着牙冷冷地问了声,“海瑞呢”。那书办急吼吼地答道,“几百个人,海大人他一个人...”,赵贞吉急忙抬手拦住那书办,自行脑补着海老爷被几百大汉围殴的画面,心底不禁乐开了花,顿时觉得通体舒泰、神清气爽,步履矫健地走回了内阁值房。

 

赵贞吉走回了内阁值房,脚下生风般地几步走到徐阶面前,微微躬身,满脸正色地低声请示道,“师相,户部那边闹欠俸了,学生先去看看”,讲道理,百官欠俸本是吏部该管的份内之事,如今却闹到了户部头上,确实有几分缘木求鱼、李代桃僵的意思。坐在徐阶身旁的高拱,神色如常地写着青词,眼中闪过一丝火光,徐阶忧心忡忡地望着赵贞吉,脸色凝重压低了声音说道,“你立刻去,这个时候千万不要闹出事来”。徐阶话音未落,高拱率先站起身,避嫌似地走到一旁,手里端着个茶杯,故意背对着赵贞吉,有些心虚地低头喝茶。赵贞吉不动声色地瞟了眼高拱,故作为难地说,“我这就去,这青词...”,徐阶手里握着笔,焦急地催道,“我帮你斟酌,赶紧去吧”。不吹不黑,早在严嵩还在位的时候,徐阶便是道长钦点的青词状元了,这几年当了内阁首辅,虽说把国家治理地一塌糊涂,但这手写青词的功夫,老人家反而还精进了不少,差不多达到了鬼斧神工、断子绝孙的至高境界,替赵贞吉捉刀代笔随便写两句,犹如探裆取卵一般,易如反掌。

 

徐阁老心里想地明白,清流讨欠俸的事儿,无论是在户部闹、还是在吏部闹,最后一准会儿闹到自己这个内阁首辅头上,高拱这厮可以置身事外、隔岸观火,徐阶却不能袖手旁观,趁着现在火势还未蔓延开,赶紧派人去灭火才是正事。“学生明白”,赵贞吉从座位上取过了自己那件红色的大氅,大步流星般地走了出去,值房里其余人见状,也猜到是外面出了大事,此时全都停了笔,先是目送赵贞吉离去,然后便聚在一起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讲道理,北京城里的六品官,比那永定河里的绿毛龟,还要多上好几成,只不过大多数京官各自都有生财的偏门,大富大贵谈不上,但也绝对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肯为了区区20几两银子,便上疏跟内阁死磕的,掰着指头数一数,顶破天,也就那几百个混不吝的刺头。几百个清流一起上疏弹劾内阁,这种事伤害性不高,但侮辱性极强,就好像癞蛤蟆趴在脚面上,这群货不咬人,但特么实在是膈应人阿。

 

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徐阁老心里清楚,要想平息眼前这场风波,除了破财免灾外,最关键的,还是要摆平幕后挑头闹事的那只黑手。徐阶放下笔站起身,缓缓走到高拱身旁,没话找话地问了句,“肃卿,写完了嘛”,高拱放下茶杯,敷衍着答道,“写完了”,徐阶也不多绕圈子,话里有话地说了句,“你也去吧,赵孟敬威望不够,你去了才能平息众怨”。赵贞吉身为内阁阁员,面对一群六品小官,威望肯定是够的,但这群清流里,带头闹事的刺头都是高拱的人,高阁老不出面,谁去了也不好使。高拱转过身,深情款款地看着徐阶,一本正经地回了句,“我也不知道如何平息众怨”,其实要平息众怨不难,关键就看给多少米下锅了,高拱摆出一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嘴脸,不慌不忙地等着徐阁老开价。徐阁老默默地在心中竖起了中指,脸上却是不动声色,语重心长地劝道,“把道理跟大家讲清楚嘛”。徐阶并不是迂腐之人,有些话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闹事的就那么几百号人,哪里还凑不出一万两银子来,徐阁老的意思是让,高拱先跟大家讲道理,等事态平息了,你我之间再来谈利害也不迟。高拱自然不稀罕去讲,那一万两银子的廉价道理,毕竟斯文当不得饭吃,画饼充饥就算了,先谈清楚利害再去讲道理,效果更好。

 

高拱眼中带着几分戏谑,苦口婆心地说道,“只有架起锅子煮白米,没有架起锅子煮道理啊”,当初为了给道长盖宫观,百官欠俸可是少发了40万两银子,高大人可以去给人讲道理,但前提是徐阁老要先把米给足了才行。高拱也是个实诚人,张嘴就要四十万两银子,徐阶面沉似水,斟酌片刻,搪塞了一句,“过了年,给大家再补发欠俸”,国库里一时间也拿不出这么多银子,徐阁老无奈之下,也只好厚着脸皮,拿时间去换空间了,讲道理,从明年正月十五一直到腊月二十九,都算“过了年”,徐阁老也不肯给个准日子,实在是让人心里没底啊。高拱也不是省油的灯,眼里可容不得沙子,见徐阶打马虎眼糊弄自己,心中一阵冷笑,长叹一声,不依不饶地追问道,“哎...,既然阁老许了愿,那就给个具体时限吧”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