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老爹和龙哥被关在看守所有一段时间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栗堃还有火龙突击队成员能完全撤回营房,因为还有很多隐藏的犯罪势力处在蛰伏当中,还有可能做出反扑行为。
由于暂时没有接到作战任务,栗堃和他们百无聊赖的在机场打发时间,白云飞正在摆弄手里的95短突击步枪,刚刚把弹匣安上后又拆了下来,将黄橙橙的子弹一边数数一边压进去,数着数着排30发子弹就压满了,而后又拿出一个备用弹匣,散落的子弹又被一颗一颗的压进弹匣中,插好弹匣后随即做出瞄准射击的动作,吓得周围战友纷纷躲开,除了陈雨晴之外,就是栗堃能接近他,故意逗闷子道:“我说云飞,你小子怎么改行当枪械师了?”
白云飞没好气的说:“切,我这是给枪做保养呢,这家伙自从考核结束就没说过话,这东西越用效果越好,老放仓库里不得长毛儿了?”
栗堃也坐下回应着:“是啊,咱们毕竟是特种飞行员,直升机一旦非正常接地,咱们就得用单兵武器打仗,150发步枪弹,200发手枪弹最起码能坚持一段时间,救援一时半会儿还过不来。”
就在他们聊天解闷的时候,在地下深处,一股巨大的能量正在不断聚集,坚固的半块浮动在炽热的熔岩之上,熔岩流动产生的流体压强作用下,原本有一段距离的板块边界突然碰撞在一起,一场巨大灾难即将降临。
距离机场西南某省的山区地带,一些看门狗不断对天狂吠;慵懒不动的蛇出现在公路地带;一些鸡不断上树;就连一些青蛙也开始纷纷跳出水塘,向着安全空旷地带跳去。这时候,一位佩戴无框眼镜的年轻人发现问题,马上通知身边人立刻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地方,甚至一些不知情的人对这个事情不理解,甚至以为这个年轻人有问题。
他们却并不知道,这个看起来有问题的年轻人这一步担反而救了他们的命。
此时栗堃刚刚把武器装备收好,放入武器背包之后随机放进直升机的机舱里,就在关上舱门准备去收拾东西的时候,脚下突然有了一种踩棉花一样的感觉,身边的何聆韵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况,同样迅速做出反应,只有栗堃稳若泰山:“别慌,直升机还有咱们的人都在外边没事儿,刚才是地震,小震塌不了,大震想跑也跑不了。”
与此同时,农用机场的场站工作人员还有地勤机械师迅速将原本放置在机库内的两架意大利AW109直升机,两架空客“超级美洲狮”直升机以最快速度推出机库的起飞延长线上,民航机械师反应也不慢,迅速对直升机各部位进行细致检查,因为有相当一部分机械师在陆航部队服役过,有的可能参与过几年前的抗震救灾飞行保障工作,甚至跟机进入灾区参与一线运送工作,从而获得更多职业敏锐性。
果不其然,机场餐厅、休息室、飞行员宿舍等地方的平板电视播放出如此惨烈的画面:“经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14:30分,位于西川省阿木自治州文兰县发生7.8级地震,此次地震为中浅源地震,已经对周边的民全县、腾中县以及各个村镇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当地军分区民兵、公安干警已经投入救灾工作;西南军区特战旅、西川省军区某步兵团、西川省武警总队、西川省公安厅等多部门已经出发,目前正在前往震中文兰途中……”
栗堃和其他飞行员来不及休息,除了两架米171、四架武直10的机组成员、火龙突击队成员留在农用机场待命出击之外,另外四架米171直升机旋翼高速转动,农用机场的领导在这之前找到李成阳请求将两架AW109直升机临时借给陆航团救灾用,却被李成阳婉言谢绝。
四架直升机很快就到了距离震中150千米的蓉都北郊机场,这是原先一处国民党机场,现在成了西川省航空护林总站的机场,配备两架EC225,一架高原型米171、一架贝尔206,当四架直升机依次在北郊机场降落的时候,负责指挥空中指挥的西南军区空军参谋长钟敏大校,看见李城阳带领飞行队来了,忍不住握手道:“哎呀成阳,可算把你们盼来了,刚才指挥部要求我们空中方面迅速派出直升机前往震中地带运送一批食品药品,正好你们来了一起研究一下。”
钟敏先后和李成阳坐下,一边研究地图一边说:“震中文兰处在高山峡谷底部,航线上有四道高压线网。”随后拿出照片给李成阳看又接着说:“你看,这是我跟护林站的直升机用数码相机拍摄的,四道高压线直接拦在下降航线上非常危险,护林站的飞行员试了好几次都没下去,我想这次得靠你们陆航团了。”
李成阳研究了一下照片,艰难的说:“指挥部的命令刻不容缓,我们多等一分钟,文兰的老百姓就多一分危险,我的意思是马上起飞,钟参谋长,请您马上和空管部门汇报,我们请求马上起飞。”
李成阳快速叫来了栗堃和白云飞,指着地图说:“栗堃云飞你们看,文兰地区的几条重要道路因为地震遭受严重破坏,当地民兵预备役还有工程单位连夜抢修,可是由于大雨引起泥石流导致公路再次破坏,救援人员和食品药品进不去,要求我们立即出动两架直升机进行运送,你们看有没有把握?”
“团长,文兰地处一个互通式峡谷地带,从蓉都到文兰的航线处在峡谷里边,我的意思是到了文兰县城之后先观察,再进行降落,我们现在的状态是到了现场再做决定。”栗堃说着。
李成阳问了一下白云飞:“云飞,你的意见是什么?”
我没意见,和栗堃配合飞行我放心,我坚决服从。
两架直升机的旋翼高速转动,栗堃和白云飞不断校准数据,而后同时拉起总距,又分别推动速度杆,两架直升机一前一后向着灾区文兰方向飞去。
直升机沿着河流飞行,紫云洞大坝渐渐呈现在眼前,原本清澈的水库变得浑浊不堪;原本清秀的山体因为地震破坏,多了无数道伤疤;原本川流不息的穿山公路因为塌方变得更加拥堵;一些运送生活物资的车辆因为道路塌方和其他车辆一样被堵在路上动弹不得,一些身着作战服的官兵头顶肩扛,采取步行的方式将物资做送到震中文兰。
如果驾驶民航飞机,除了起降十分危险之外,上升到高空可以挂到自动巡航模式,享受着咖啡与报纸的惬意时光,周围还有蓝天白云作伴。但直升机航线周围是危险的两山夹一沟地形区,窗外是狰狞的山峰,是满目疮痍的大地,峡谷内部遍布高压线缆,因为文兰境内的山峰平均海拔为4000米,尽管直升机极限高度能飞到6000米,但受到高度限制只能在3000米高度飞行,因此只能在峡谷中飞行,有的峡谷最宽处只有三四百米,最窄处只有100米,这种地形几乎绵延整条航线,在这种地形条件下飞行完全依靠目视,而前方的转弯一旦无法及时发现,直升机就会和前方山体迎面相撞。
考虑到山区飞行的危险,结合5年前抗震救灾积累的丰富经验,栗堃和白云飞先后将直升机飞行时速压在每小时100千米,保持一前一后、一高一低的一路纵队方式前进,这样一来就能更好的观察到飞行姿态、航线地标、峡谷走向、以及周围高压线分布情况等,从而避免危险发生。
距离文兰越来越近了,透过脚下观察窗能清楚看到到处都是塌方的房子,昔日热闹的街道早已变得破败不堪;一些身着橙色衣服,头戴红色头盔的消防救援人员和身着迷彩服的人一起不断扒拉废墟,下面一定有被困人员;直升机能停放的县中心广场还有体育场早已布置满帐篷,其他预定停放的地点也早已挤满了受灾人员,根本无法降落,但这些物资又是震中急需物,必须想办法落地。
栗堃找到了一处山头平台地带,尽管面积相对狭小,但三个轮子能同时接地,而且周围净空条件相对良好,栗堃马上校准下降航线,一米一米下降高度,一点一点修正姿态,因为任何一点疏忽,都有可能造成机毁人亡的事故发生。
这一步动作看似简单,实际上危险重重,因为山头平台着陆虽然和高层楼顶着陆相当,但高层楼顶停机坪有指示标,而且还会有领航人员引导着陆,但在这里不行,因为平台土地是否暄软、地面有无凸起、直升机所处位置是否可以着陆对于机组人员来说都是未知数,加上周围没有引导人员,只能一点一点调整姿态,飞行高度,让直升机临时处于低空悬停状态,让机械师跳下去之后再引导着陆。
这个动作看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十分危险,在直升机低空悬停状态下跳出机舱之前必须观察好地面状态,把握落地方向位置,以及落地缓冲姿态,尽管脚下土地相比停机坪具有缓冲作用,如果下降位置判断不精确;动作姿态不到位,就有可能发生骨折等恶性伤害事故发生。
老张跳出机舱轻飘飘的落在地上,选择一个合适位置指挥栗堃下降高度,因为发动机产生的噪音太大,说话也只能用吼的方式才能听到,还好配备了降噪耳机能缓解旋翼还有发动机噪音,这样一来,栗堃就能清楚听见老张的指令:“向左轻微打舵,机身左平移,好着陆!”
直升机终于在他们配合下安全着陆在山头小平台上,受灾群众抱着机组人员忍不住嚎啕大哭,哭声响彻整个着陆地点;一些小孩子没有见过直升机,在周围天真的看着;栗堃看到这样的画面不禁感觉到人的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是如此脆弱;更感觉到自己身上责任重大,尽管只是抗震救灾成员部队的小分子,但架设空中桥梁已经成为栗堃工作的重中之重。
物资被一箱一箱的抬出机舱,重伤员被一个接一个登机,这些伤员即将通过空中桥梁运往距离文兰100千米的位于蓉都市的西南军区总医院治疗。
栗堃进入货仓将十几名重伤员调整好位置后回到驾驶舱,当他坐下准备起飞的时候,何聆韵突然说:“堃,变天了必须马上返航!”
栗堃看了一眼前方的情况,发现天空中出现大量乌云,这对直升机飞行来说意味着非常大的风险,但考虑到机舱里还有十几名伤员还在等着送往西南军区总医院治疗,结合五年前抗震救灾的经验决定冒险起飞。
直升机起飞后,栗堃能清楚感受到峡谷里雾气弥漫,能见度只有一千米左右,只能凭借感觉来判断前方山势走向,与此同时直升机时不时会受到气流冲击而剧烈颠簸,峡谷并不是笔直走向,每隔几十秒就得进行一次转弯,从而避让前方的山峰还有高压电线。
通常情况下,高压线在山谷里的分布是没有规律的,有时候沿着山脉,有时候会沿着山谷谷底架设,但这样的天气下很难观测高压线位置,只能通过高压线塔的走向来确定高压线走向,从而做出规避动作。而栗堃看见高压线塔的位置是沿着山脉走向架设,这意味着高压线走向是沿着山脉架设的,其他的高压线塔则是沿着公路走向行进,高度也处在直升机飞行高度之下,这样一来反而是安全的,除了能防止空中碰撞之外,还能能给飞行充当参照物的作用,因为栗堃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就发现这条高压线是从紫云洞水电站出发,一直到文兰县城才分出两条线路,分别输送到其他的县城和乡镇村寨。
由于文兰地处属于高海拔地区,属于亚高原地形,尽管米171能适应高原气候,但相对稀薄的空气会导致发动机动力输出受到影响,进而导致直升机运力受限,因此,栗堃一次性只能优先将12名重伤员运走,当直升机加满燃油后再次起飞了,目标依然是震中文兰,因为还有一批中度伤员需要送往蓉都接受治疗,其中还有一名重度高血压患者急需住院。
直升机再一次起飞了,有了第一次在山头平台着陆的经验,栗堃一点也不忙乱,加上在第一次着陆的时候,武警部队随即赶来负责接驳物资,考虑到这是一处临时起降地点,武警部队也派出人员在这里临时驻守,在直升机降落的时候负责引导着陆,大大减轻飞行员的压力。
第二批伤员从文兰顺利的运往蓉都,当直升机刚刚着陆的时候,栗堃看见飞机开始显示油料告急,只能选择滑跑到指定停机点停下,再由医护人员依次送上救护车运往医院进行救治。
直升机加满燃油后又一次起飞了,这次他们运送的是一批急需出山的专家组成员,这批专家组成员是由西南大学生物专业成员组成,因为在四年前发现文兰周围发现有大量稀有动物资源,因此成立这一支专家研究团队紧急前往这一区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就在他们刚把人工培育的野生动物放生后不到两个小时,地震就发生了,不过幸运的是这些专家在年轻的时候具有应急避险能力,及时做出反应保护了自己和所有成员的安全。
当直升机在临时平台降落之后,栗堃能清楚看见专家组成员自救能力很强,尽管没有医护人员帮辅,有些伤员采用的急救措施非常专业,尽量避免浪费解放军战斗力量,凭借自身体力向直升机靠近,在栗堃和机械师还有武警引导下走进机舱,就在专家们登入机舱的时候,尽管旋翼高速转动噪音不绝于耳,栗堃还是清楚听见一阵啼哭声,而后看见一位年轻母亲抱着一个孩子正在向直升机跑来,机舱位置上的两个年轻专家迅速跳出机舱,帮助这位年轻母亲登机,而后要求留在停机点最后返回蓉都。
当直升机将最后两位年轻专家护送到蓉都之后,栗堃和何聆韵已经飞行了16个小时,已经完全超出飞行大纲要求的飞行时间,他们一下直升机,就躺在机舱里倒头大睡,尽管不想飞行员宿舍那样舒服,一个野战睡袋在机舱里就能让他们睡得如此香甜。
然而救灾任务还在进行,直升机载着就在物资和人员来来往往,在高山峡谷当中穿行,这次短暂的休息过后,等待这些年轻飞行员的很有可能是更加繁重的飞行任务,即将面临的风险对于他们来说,一切都是未知数。
空中救援指挥部依旧在如火如荼的安排飞行任务,因为狭小的灾区集中了空军、陆航、民航的各类飞行器的飞行任务,如果时间分配不精细、高度调配不合理、航线设计不规范,就有可能造成飞机空中相撞的事故。因此,每一次飞行都必须向空中救援指挥部报备,需要调整必须提前告知,对于文兰来说,这注定是一次空前的空中救援行动;对于这支年轻的飞行队来说,无异于一次毕业后的“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