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把陕西灌一下
书名:抗战之西北尘梦 作者:苏对月 本章字数:3326字 发布时间:2022-10-07

李志行提议张大师介绍一下他的石油厂,张丙昌就带着大家到外面,一边看一边介绍。

原来这延长石油厂是官办的。之前中国不产石油,至少是不会利用,有些地方石油露了头,往外冒油,当地人最多用来烧火,炼制石油之类的通通没有。

及至到了清末,国内出现了汽车,就有了炼油的需求。1905年,陕西巡抚曹鸿勋上奏清政府,获准试办“延长石油厂”。1907年,在延长县西门外确定井位,并安装钻机,6月正式开钻,9月见油。这就是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延一井”,也是张大师的3眼油井中的主力。

10月,延长炼油厂竣工投产。当时有3口炼油釜,只出汽、柴油,方法就跟烧锅一样,将油加热变成蒸汽,油蒸汽出来冷却,先出汽油后出柴油。几十天烧一锅,产量很低,也很危险。

但中国这个最早的炼油厂很幸运,当时是延长候补知县洪寅任厂子“总办”,干了几年,虽然不怎么出产品,机器也总坏,但竟然没有出大事故,没有把装置炸飞,所以洪寅升任而去,中国最早的炼油厂则迎来了它的第一个内行厂长张丙昌。

张丙昌来的时候,厂里的情况很差!三个“锅”坏了两个,工人们还不敢上工,因为总有土匪来骚扰,工人们工钱也发不出来,因为每年仅能产十几吨燃料油,大部分会被土匪抢走。

张丙昌先上下奔走,利用多方关系搞了两杆枪来,工人们才安心些,土匪们也不再肆无忌惮。然后是要钱,张大师想了很多办法,从政府要了点钱,把坏了的两个“锅”修好,然后慢慢攒钱,买了一些分离塔,所以,厂子现在不但能产燃料油,还能产点蜡。工厂终于慢慢好了起来,现在每年石油能采大约五、六十吨,能出大约二三十吨产品。

象张丙昌这种在官僚体制管理下的实业家,真是非常之难,每天要与匪斗、还要与官斗,还要管好工人、还要钻研科技,没有坚韧的毅力和强烈的报国热情,是办不到的。

张大师的遭遇只听得其他几个大师一阵唏嘘,可大家也没有办法。

那么号称“半个大师”的李大师有没有办法?他当然有,因为他前世搞石油搞了十几年,他太有办法了!于是李志行就问“丙坤兄,听你方才讲厂子资金这么困难,那有没有可能民办呢?”

“这个么……,炼油厂算是军事企业,民办的可能性不大。”张丙昌想了下,摇了摇头。

李仪祉也点了点头。

唉,那就没有办法了,张大师你先煎熬着,等我以后再来解救你吧。

要多久呀?总得等我有了实力再说。当然,如果张大师能够把3口“锅”炸的只剩1口,或者压根不剩,这个时间就会大大缩短,但是看张大师一副认真敬业的样子,估计这个愿望实现的可能性不大。

大家在厂里转了一会,风沙很大,张丙昌提议大家回去,李志行却似乎兴致很好,说什么“北国风沙淘壮志,最是英雄好男儿”之类的话,还想再转一转。

于是大家都笑了笑,张丙昌留了一个背枪的工人陪着,李志行这边留下了刘东山和傅长缨、还有那个哥老会成员。大家一起跟着李志行乱走。

李志行却似乎在兜圈子,最后在一个土岗上停了下来,这个地方离张丙昌的中国第一井并不远,大约一两里地,前面低洼处有一块非常多大的石头,这在黄土高原上并不多见。

于是,李志行站在那里看了一会,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浮上了脸庞,哈哈,终于找到了,我穿越了百年时光来找你,哦,我心中最深处的地方!你仍健在,你可安好?

呸!这个骚人!

李志行又向四周看了看,好好的记住了这个地方,和众人一起回去了。

晚上,张丙昌做东,请大家吃饭。李志行算是综合性人才,很多领域都懂一些,总能不露痕迹的撩到大师们的痒处,所以大家与志行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最后,李志行告诉张丙昌,他打算送给张丙昌5杆长枪,但需要自己回三原后才能派人送来。

张丙昌自然感激,还是自己这个小乡党知心,一下解决了安全的大问题!

其实李志行送枪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使张大师更安全一些,要不他完全可以直接送大师最需要的东西----钱!不过,这家伙正在盼着张大师厂子爆炸,是绝对不会送钱来的。

无为在歧路,大师共沾巾。众人将张大师独自留在了这个荒凉的地方,然后结伴迎着朝阳而去。张大师看着大家在霞光下远去的背影,挥了挥手,毅然投入了开发自己心中热土的战斗。

李仪祉和李书田一路上要做勘察,所以走得很慢,但李志行一点也不着急,因为他要向两位大师请教的而是情太多。例如,黄河运煤的问题。

不过,在大师面前,这根本不是事!

李书田听了志行的需求,就告诉他两种方法,第一、建水坝,一劳永逸。当然,这个是国家的事情,个人根本办不了。其次,分段航行。具体就是将陕西境内的黄河分成三大段来航行,分别是府谷到壶口,壶口到禹门口(就是龙门镇,陕西韩城和陕西河津交界处,就是“鲤鱼跳龙门”的龙门)、禹门口再到潼关,每段用船往来运输,在节点处货物陆上转运,逆流时,有条件的话可以用小火轮。这样,关中的粮食等物资就可以顺利北上。

哎呀,这么简单的方法自己怎么没想到?李志行不禁大为佩服,又问那么多煤怎么转运?这个么,可以有很多方法,最简便的就是装货时使用包装,在节点处设置起重装置,直接吊走,效率应该很高,李仪祉和李书田最初都学过工程,这都不是事!

李志行又问小火轮贵不贵?李仪祉告诉他小火轮国内造船厂也有生产,每艘估计大概要五、六千大洋,有点贵了。

对李志行来说,五、六千大洋倒也不贵,三段航线安排6艘也就三万大洋,可是不是有点大张旗鼓了?

现在黄河上的木船不是不能运,就是费人工和时间。若不是大量运输,成本其实比小火轮要低的多。所以,李志行暂时不打算买小火轮了。

其实,这一切都源于李志行势力不够,他现在最怕的就是陆建章收拾他。

李志行又和两位大师讨论兴修水利的问题。这在陕西可是大事!陕西缺水。

不仅陕西,整个西北都缺水,陕西近代几次大的灾难,几乎都是由于缺水的根本原因造成的,一死就是几百万人呐!而此时陕西总人口也不过九百多万,所以近代陕西一直无法恢复元气,水利救国不是一个口号,是个实实在在的大事情。

两位大师都有振兴黄河水利的想法,修大坝、修水电站。李仪祉更考虑了关中水利网振兴,已经提出了后世有名的“关中八惠”的构想。

所谓“关中八惠”,就是指利用关中的泾、洛、渭、梅、沣、黑、泔、涝八条主要河流,以及原有的灌溉设施,再加上新建的,形成关中的灌溉网,届时可以增加良田数百万亩,关中地区将迅速繁盛,其历史功绩堪追成都的都江堰。

大师们的宏图让李志行非常神往,这些事志行想做,但只能是以后。

不过,作为半个大师的李志行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在黄河陕西段兴建水坝发电目前很不现实,工程量巨大不说,黄河在此处含沙量太大,泥沙淤积不好解决,发电设备估计损坏率会非常高,弄不好会成为祸国殃民的事情。

两位大师一听志行的话,陷入了沉思。李仪祉想了一会,皱着眉头说“泥沙淤积似乎可以用抛水调砂解决。”

这方法估计也可以,但会操作频繁,设备损坏率会非常高!

一时没有好办法,两位大师都皱着眉头不出声。

“不过,黄河水利用,也不是没有办法用,可以建一个小水坝引流,从陕北地势高处引出来黄河水,往南漫灌,整个陕西大多半就会变成良田!”李志行兴奋地说。

这几句高论一出,惊得两位大师差点从马车上摔下去!漫灌?整个陕西还不成了一片泽国?几百万陕西人民还不都成了鱼虾?这兄弟真敢想!

看两位大师被吓坏了的样子,李志行只好脸红着讪讪说“我只是想想,想想而已。”

不过李仪祉想了一会,却说“志行的想法虽然大胆,但不是没有可取之处,不过漫灌不行,可以有计划引流,这样从陕北直到关中,也可以增加不少良田。”

李书田一听,也醒悟过来,觉得有道理。

于是两位大师开始讨论从何处引流,大概引多少,走什么路径,最后引到那条河里……等等。

李志行的想法,犹如将喜马拉雅山削平一层,引印度洋的温湿气流一样,属于天马行空的课题,对两位大师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一路上,两位大师沉默的时候越来越多。

李志行这边盯着两位大师,却起了心思,他想聘任两位做自己即将成立的黄河航运公司的顾问。

李书田欣然答应,李志行这个资本家不简单,和他在一起,时不时的自己可以得到启发。李仪祉却没有答应,他虽然也很欣赏李志行,愿意共事,但他毕竟是政府官员,一个为了给政府省钱,连留洋学位都不愿意要的人,怎么能兼职挣外快?所以无论如何是不可以的,但是可以给予航运公司帮助。

既然如此,李志行决定资助两位大师,赞助两万大洋,供大师们研究课题,包括李仪祉的“关中八惠”、李书田的“黄河利用”、还有李志行的那个“把陕西灌一下”等课题。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抗战之西北尘梦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