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三个半大师
书名:抗战之西北尘梦 作者:苏对月 本章字数:5991字 发布时间:2022-10-07

李志行把从范掌柜那里得来的宝贝箱子搬回了家,并给傅长缨在新城安排了住处,吩咐他不用天天跟着自己,只是自己要找他的时候能找到就行了,其他时间自己处理,随后便一本本看帮会的人员名录。

嘿嘿,不但西北五省都有,河南也有,主要成员在陕西,干啥的都有,军队里就有不少,主要在陕军各部,但陆建章的军队里也有,还有警察、族长、商户、车夫、跑堂的、船夫等等,哥老会才是一张真正的大网,撒在了这片土地上的每个角落。李志行仔细看,一些重要的人物打算记住,以便以后联系。

……

狗娃带了账本给李志行汇报经营情况,毫无悬念,纱厂经营很好。按每月利润推算,年利润率至少在300%以上,其他还有汉堂新城的房租、饭店的收入等等,甄老实的“老实染厂”在一番筹划下也已经开始运行,产品很受欢迎,只是因为刚开业,还没赚到多少钱,但市场反响很好,利润可期。

总之,金钱像流水一样流淌进了李志行的腰包,水流渐汇渐大,磅礴有力。

纱厂很赚钱,但也要注意节流开源,仔细分析纱厂成本构成,志行和狗娃很快发现成本最大的是棉花,然后就是煤炭,每月的花费已经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

棉花是由棉行从乡下收了打包好卖给纱厂的,中间有一定差价,但还不是太高,李志行现在不想去动他,这些棉商和自己处在同一条利益链上,一旦有事情,他们出于自己的利益,也会维护李志行,让他们也赚赚钱,关中是国内的产棉重镇,棉商是一股不小的势力。

可煤炭有点麻烦,以前是赵文喜从山西人手里买,再卖给李志行,可赵文喜上次被李志行几乎要了老命,他再也没有能力包揽汉堂的煤炭供应了。

而且那些山西人一看李志行需求量大,就有意卡赵文喜,然后自己在三原城却开了两家煤炭行,自己给李志行的纱厂供货,致使赵文喜想借汉堂东山再起的愿望打了泡影。赵文喜成了死狗,那两家山西煤炭商便开始动心思,时不时就涨个块八毛的,目前影响还不大,但未来堪忧呀!

原来这样啊,李志行沉吟着,煤炭也算是纱厂的生命线之一,煤炭来源太少,都是山西来的,这样不利于降低成本,也不安全,还是要想办法控制在自己手里最好。

终于,李志行下了决心。他召集众人开会,告诉了自己准备去榆林开煤矿,再将煤沿黄河运到关中,解决纱厂的用煤问题的想法。

这个么……三个留学生厂长觉得不靠谱,虽然他们不是学采矿的,但也知道煤矿不是你挖一榔头就能挖出来的,需要先勘探,而且这时的勘探往往不准,勘探说有了,打井挖下去,却只有一点点煤也是常事,就是俗称的“鸡窝煤”,得不偿失。

不过李志行信心满满,请大家放心,说事在人为,大家赶快去做筹划,这事就这么定了!尤其要狗娃用心,因为志行准备在榆林开煤矿的同时,还要开个商铺,一方面是卖布,一方面是从口外向关中贩卖内蒙的毛皮、牲畜等,所以要扎实准备。

其实志行在榆林开商铺并不是为了赚钱,他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利用商铺在榆林打基础,结交各方面关系、打探各方面情报。因为经过几天的仔细盘算,李志行已经把榆林定位为自己后续发展的重要基地,在三原这个地方不可能再扩大了,在陆建章眼皮子底下,很容易被收拾。

看着李志行意气风发,大家不好多说,周向豪和刘佳伦还想开口,程名恭却摇头示意,让志行先去折腾,听他的样子,连勘探公司都不打算雇佣,准备带着一帮人直接开挖,这种的能花几个钱?纱厂利润丰厚,就算折腾10个这种煤矿都不影响,所以还是要维护志行的权威,由他去吧。

开完会,李志行吩咐人将赵琦找了来。

赵琦是赵文喜的远房侄子,本来在是给赵文喜做账,但因为上次反对赵文喜陷害李志行,和赵文喜闹翻后辞职回家,一直没有再上工。冯春霖一直在与之联系,想将赵琦安排到财务事务所,可赵琦不愿意去。

要说赵文喜开始对赵琦也算还可以,送到学校培养,毕业后又安排在自己的店铺记账,但赵文喜为人本就鸡肠鼠肚,对自己的侄子也不例外,做生意又不光明正大,喜欢坑蒙拐骗。赵琦虽然是他的远房侄子,却也对赵文喜的很多做法看不惯,不过因有亲情在,起初还能维系。

及至赵文喜竟然勾结督军府,想陷害自己最尊敬的校长时,赵琦便出言极力劝阻,但却被赵文喜痛骂吃里扒外,赵琦再也无法忍受,便愤而辞职。

赵琦进来后,先恭恭敬敬的叫了一声“校长!”,便站着不说话。这孩子心里还是有些疙瘩,他回乡后被赵文喜恶意诋毁,一直背负着出卖亲戚的罪名,他觉得委屈,但他又很倔强,不愿到事务所上班。

志行看看这孩子,走上去给他正了正胸前的毕业徽章,然后说道“赵琦,赵东家的事你后不后悔?”

赵琦扬着头说“我不后悔,如果再遇见,我还要这么做!”

“为什么?”

“因为校长教导我们要诚信,要光明磊落,我也不愿意有任何人陷害校长!”

志行一听,柔声问道“那你怎么不到事务所来上工?”

“我……”,赵琦脸有些红,其实是因为这家伙倔,他不想让任何人找到借口指责他。很多陕西人都是这种性格。

“不食周粟,嗯?”志行笑着问。

“校长,我不是.....”,赵琦脸更红了。

“唉,赵琦,其实你应该知道,赵东家是被官府坑了。”,李志行这话也没错,赵文喜就是被彭师爷坑了,不过一定程度上,也是被李志行坑了,但这能怪李志行吗?放在好好的股东不作,非得害人干什么?

“校长,我知道,如果不是校长,我表叔现在可能已经家破人亡了,学生在这里替他谢谢您!”,赵琦说完鞠了一躬。

唉,这孩子其实心底很正直,也很善良。

“好了,赵琦,我现在就问你一件事,你还愿不愿意跟着我干?”,李志行说道。

这次校长亲自来问自己,赵琦的长久以来的委屈,终于变成眼泪掉了下来,赵琦扬着头说“校长,我愿意!”

志行笑着拍了拍赵琦的肩膀说“那就好。”。

接下来,志行讲了他的榆林开发计划,他想让赵琦去担任店铺的掌柜,这孩子的才能他是了解的,就是脾气倔,但只要心底好就行,其他可以慢慢来,毕竟还是孩子。

于是一行人就出发了,李志行带了刘东山、傅长缨、赵琦以及另外3个学生,以及10个护厂队员,浩浩荡荡前往潼关,其他人守家。

不是要上陕北么?去潼关干啥?因为潼关是渭河入黄河的河口,煤炭如果水运,从陕北由黄河顺流而下,一路到潼关,再进入渭河,逆水而上,再到泾阳县的崇文镇,就可以走陆路到三原了,剩下的陆路不过20公里,这是最便捷的路线。李志行此去陕北,刚好先考察水运路线。

众人到潼关住下,然后打算雇船北上,这事让刘东山带人去办,李志行带着众人在饭店吃酒。

可过了一个多时辰,刘东山回来了,竟然说没有雇到船,而且两天之内,都没有合适的船,有零星小船,但坐不了这么多人,问咋办?

这潼关可是千古以来有名的渡口,这个刘东山,竟然一条船也雇不到!看来这家伙就打打杀杀可以,做这些事还真不行。

李志行就顺口来了一句“东山,你怎么连一条船也雇不到?”,可怜刘东山一个啸傲数省的“悍匪”,被李志行一句话说的满脸通红。的确,自己怎么连雇条船这样的小事都办不好?难怪被少爷说!就脸红着说“少爷……这……这……我……”,却结结巴巴说不下去。

李志行见状,就说道“好了好了,东山,你不是干这种小事的。”,就挥挥手打算再派人去。

这时,旁边桌上一个四十多岁的魁梧汉子却站了起来,对李志行行了一礼,笑着说到“这位公子,其实这船并不好雇,怪不得这位大哥。”

哦?李志行一看这汉子敞着粗布短衫,满身古铜色,一身肌肉虬健有力,不是江湖人就是苦力,和他一起的另外四个,也如此打扮。

“哦,阁下怎么称呼?”李志行问道。

“我叫孟广福,兄弟们都叫我孟老大,是撑船的。”

“啊,你原来是船老大,这么说你有船?”李志行问道。

“这位小少爷,我虽是船老大,却也没有船。诸位可是要北上陕北?我劝你们坐马车,我也要走此路,正好可以搭伙同行。” 孟老大回答到。他已经听了一会了,这伙人要去榆林,自己顺路,能搭伙雇车会便宜很多。

“你一个船老大,却劝我们和你一起坐马车,想干什么?”刘东山起了戒心,怕这些人是别有用心的强盗。

“啊,这位大哥莫急,且听我细细说。”孟老大急忙笑着解释。

原来,这孟老大的确是个船老大,从榆林沿黄河下来的,装了一船皮货,到了潼关将皮货卖了,把船也卖了,所以现在打算坐马车回去。

至于为什么一个行船的,连自己吃饭的家伙都卖呢?

那是因为黄河自潼关往北,水流较急,逆流而上非常费劲,要靠拉纤,成本太高,再加上黄河从榆林到潼关,水位落差达到几百米,中间有几处大落差的地方,船自己是上不去的,要靠抬过去,例如有名的黄河壶口,不但上去要把船运上地面抬着走,就是下来也得抬!这就是黄河有名的“陆地行舟”。

所以,把船再运回去实在不值得,直接卖了最好,渭河上跑的很多船,都是从绥远、陕北漂下来卖掉的。

故而,想雇北上的大船,真的不好找。

哦,原来如此!看来依靠黄河水运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不过李志行一旦决定的事情,不会这么快就打退堂鼓,还是要研究研究再说。这几个船工倒是行家,不妨同行,以便一路请教,便邀请船家沿河同行,不用出车费。

孟老大几人自然答应,能省一笔钱呢。

探明了这几个人的情况,刘东山心里就有了底,且不论自己和李志行都是高手,10个护厂队员都背着长枪呢,除非来一大股武装土匪,否则没有威胁。不过他还是叮嘱手下,盯紧这几个人。保护少爷的安全,是他此行最重要的职责。

众人沿河向上,一路上孟老大指给李志行看黄河上的行船,什么是圆船、什么是龙门船、各能载几十吨货物等等,李志行便问孟老大和手下的收入、家人情况等,一路上算了解了不少。

几天后,队伍进入了宜川县,接近壶口时,就遇见了所谓的“旱地行船”。只见好几个精壮汉子将船只用绳子绑起,用木棍抬着,喊着号子走陆地绕过壶口瀑布。

李志行看了一会,看得直摇头,小船6个人抬,稍大点就得8个人,最大的也就十几个人抬了,因为超出这个大小,人再多也抬不了了,因为空间不好安排!当然,船里不能有货物。

这可如何是好?这种小船一船最多装3、4吨煤,在这里还得先卸后装,看来要想利用黄河顺利运煤,实在不是个容易的事情。

及至到了壶口,景色非常壮观。黄河到此,原来400多米宽的河道突然收缩到大约40米,型似壶口,地理形胜,故有“千里黄河一壶收”的说法。此处落差达到30多米,因而形成著名的壶口瀑布,是黄河第一大瀑布。

众人来到岸边,见黄河喷涌而下,浊浪排空,声似奔雷,非常震撼!

李志行想再走近一点看,却被孟老大连忙拉住,说“公子一定不要靠近!岸边有水花,比较滑,很危险,在这里掉下去,水性再好也活不了!以前附近村庄曾经有一头猪掉了下去,瞬间就不见了,后来在下游两三里的地方浮了上来,一头黑猪愣是变成了一头光溜溜的白猪,所有的毛都被河水冲刷的干干净净的!”

我靠,说话怎么这么不讲究?不过一想到那头猪的遭遇,李志行不禁有些浑身发凉,赶紧往回退了几步。

过了壶口,李志行一直闷闷不乐,他一直没有想出运煤的好办法。

等队伍到达延长县,李志行让大家到县城里去住宿,他要去拜访一个人。

这个李志行特意绕道拜访的人,名叫张丙昌,也是富宁县人,日本仙台高等工业学校工科留学毕业,在延长石油厂当厂长。其父张鹏一,是陕西有名的学问人,作为富宁人的李志行是有耳闻的。

张丙昌此人,志行是听胡景翼偶尔提起的,说此人一腔爱国胸怀,有志于振兴民族工业,似乎也是同盟会员。张丙昌和胡景翼交好,李志行这次特意求了胡景翼一封介绍信,前去拜访张丙昌。

在县城住下后,派傅长缨去打探消息。很快,傅长缨就带了一个人来,是延长县当地哥老会的一个头目,详细向李志行说了张丙昌的情况。

原来延长石油厂在离县城七八里一个叫寨子河的地方,平时张丙昌也住在县城,但最近来了两个客人,张丙昌陪客人到黄河边游玩去了。

那就等一等,住一晚再说。

第二天傅长缨来报,张丙昌回来了,带了客人去了石油厂。于是志行就让那名哥老会头目带路,只带了刘东山和傅长缨,来到石油厂。

这石油厂在一小块平地上,竖了一个石油井架,有几个炼油釜,几个小塔,看起来十分零落。

递过帖子,张丙昌亲自来迎,有乡党来访,总要迎一迎。

到了张丙昌的办公室,发现张正在会客,李志行递上了胡景翼的介绍信,张丙昌看了一遍,惊喜地说到“原来是志行兄呀!志行兄可是我们陕西的大资本家,是我们富宁县走出去的商界奇才呀!幸会幸会!”

“哪里哪里!丙昌兄谬赞!”志行连忙拱手。

张丙昌又将志行与四位客人一一介绍。里面年长一点的叫李仪祉,陕西蒲城人,德国柏林皇家工程大学土木工程科留学,现在陕西省水利局任官员。另一个年轻的叫李书田,河北昌黎人,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现在受任于北洋大学(后来的天津大学)任教授;另外两人,一个是李书田教授的学生,一个是李仪祉的随员。

李书田不知道李志行,李仪祉却知道,李志行的名气现在在西安城也是如雷贯耳,就急忙起来拱手,说到“久闻大名,今日一见,十分有幸!”

李志行笑眯眯的,急忙回礼,说到“仪祉兄大才!三秦皆知!志行小辈怎么敢当?”,李仪祉只是听说过李志行,但李志行却很清楚李仪祉,这位是后来的中国水利学先驱,乃是一名国士!

李书田一见李仪祉和张丙昌对这个年轻人都很客气,就也急忙起身致礼,志行也急忙回礼。

众人坐下来一说,却是巧了。

李志行先给张丙昌说明来意,张丙昌一听哈哈大笑,说“志行兄,你欲溯河而上,仪祉兄和书田兄亦是如此,何不结伴同行?”

原来李书田是李仪祉代表陕西省政府请来,考察黄河水利的。李仪祉在水利局当官,前几年却返回德国继续求学,其间又陪陕西水利局局长郭希仁一道,考察了俄、德、法、荷、比、英、瑞等欧洲诸国的水利情况,目睹欧洲各国水利事业的发达景象,比较我国水利事业的颓废,百感交集,立下了专攻水利科学技术,振兴祖国水利事业之鸿志。

不过,这位李仪祉先生虽然两次到德国留学,但都没有拿到学位。第一次是因国内辛亥革命爆发,他弃学归国参加革命,自然没有学位。第二次却是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要学位,原因是为了省钱。啥?省钱?给谁省?

给国家省!因为是公费,他认为只要知识学到手,学位不过是个荣誉而已,所以不愿拿学位,自行归国,开始忙于陕西水利筹划,因而没有学位。

民国多奇人,这位李仪祉先生就算一个!

李书田在北洋大学任教,同时从事水利研究,在国内颇有名望。他和李仪祉的共同点就是,都对于开发黄河水利抱有浓厚的兴趣和希望,因而一拍即合,李仪祉一邀请,李书田就马不停蹄从天津赶来。两人也是从潼关出发,一路勘察水情、地理、做开发筹划到这里的。

李志行正想利用黄河运煤炭,遇到两位大师当然高兴!还有,其实这位张丙昌先生,也是一位大师,是我国炼油行业的大师!他注册了中国石油史上第一个石油产品商标,他后来编写的《中国石油概论》,经考证,为中国最早的石油专著。

风云际会三大师!何其幸哉!

啊,不对,李志行也算个大师!他发明了中国最早的复式记账法、创办中国最早的会计事务所、创办了西北最早的棉纱厂、在工业界第一个废除包身工制度、在上海发明“扒层皮”招标法大败洋人……等等,丰功伟绩很多,你说算不算大师?

嗯,是大师,那应该叫李志行什么大师呢?这个么……,还真不好叫,太杂了,算了,鉴于你是穿越过来的,算半个吧!

所以,现在西北这个荒凉的地方,在延长炼油厂的厂长办公室里,有三个半大师,正在热情交谈。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抗战之西北尘梦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