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齐莹在黑板报前看了《毕业生分配的问题》,第10条是关于改派的问题,必须在见习期一年内,有些同学一毕业出去就改了行,就是抓住了这一条。齐莹想,人生在世,肯定有无数机遇从身边流过,重要的是如何把握住转瞬即逝的机遇。大学一年级即将过去,最后的两年里,要争取在各方面充实自己,争取多发表作品,积累改行的“资本”,她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很意外的收到了一封爸爸从黄芦县发来的信。信中说,大哥在实习的医院担任实习组长,实习成绩全优,7月底拿好毕业证书就离开学校了。因为大哥是自费的,学校不包分配,所以得自己找工作。大哥想去黄芦县,为了联系大哥的工作,爸爸专程跑了黄芦县,故地重游,爸爸很感慨,深感不能让大哥走自己当年的老路,但又无法去别的县,只能先回紫田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了,只能在农垦系统先待着,再想出路。
齐莹很想帮帮大哥,但又痛感自己无能为力,要是自己是个男孩子多好!家里的社会力量太薄弱了,齐莹不由得想起图书馆林阿姨的话:找一个有靠山的男人,可以让你少奋斗10年,20年。齐莹不得不承认,林阿姨说得有道理,但她就是不想这样,爱情不是商品……
收到《青凤青年》文学评点会寄来的信,就齐莹前一段寄出的两篇文章进行了专业细致的点评。不同的是,这封信的落款不象前两封信,落款只写笼统的“点评人7号”,而是写了具体的名字:洪军,随信还寄来了一本诗集《金色土地》,诗集的作者就是洪军。
洪军?这个名字齐莹有些印象,《西南州文学》和《青凤日报》上都看到过他写的诗,还看过报纸上一篇他的专访,说的是他曾高考落榜,后来又遭受失恋的打击,然后从乡政府走出来到了青凤市工作,一边工作一边上业余大学,一直坚持写作,凭着不懈努力加入了作协,成为某个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同时也收获了甜蜜爱情,是一对双胞胎女儿的父亲。算是青凤市小有名气的诗人。
信中说:“收到这封信或许你会感到莫名。其实,我一说明,你便会释然。我曾以《青凤青年》点评人7号的名义对你的文章进行点评,你的文章,整体语言淡而不俗,读来感到似云若水般的畅顺,所以给我留下较深印象。因而,我特意记下你的大名来。我的新诗集《金色土地》刚刚出版,随信寄上一本,望雅正。也希望能在方便的时候在同学中帮做做宣传,未曾见面,就麻烦你,不好意思。不知近段你有何大作?如果还有新作,可寄来给我,望多联系。”
看完信,齐莹很是惊喜,之前写的文章经过不同的人点评,但她对这个“点评人7号”印象深刻,因为他的每次点评都是那么到位,负责,也不乏鼓励。从他的信中,不难看出,他是个文学造诣颇深的人,思想成熟深刻,并且极有事业心,责任感。
齐莹为自己能认识这么一位老师感到很荣幸,承蒙他这么看得起自己,他是位小有名气的青年诗人,而齐莹,却是个名不见经传、默默无闻的黄毛丫头。齐莹真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了。 齐莹将自己最近写的两篇文章寄了过去,同时在信中交流了一下自己的写作心路和师专的生活,自己的一些困惑,她希望能得到洪军进一步指点,不光是文学上的,也关于人生道路上的。
七月初,齐莹收到了回信。心中很激动,没想到洪军这么快就给她回了信。信中写道:“收到你的来信,正是六月的阵雨匆匆而过,几束阳光如约而至,而风,正携着窗外的玉兰树轻柔起舞……恰似那舒适的风,读你的信和稿,感觉到丝丝缕缕的恬人。你的文章多象一条纯净透明的小溪,琤琤琮琮灵秀如晶。然,小溪的优点便是小溪的缺点,小溪因浅而透明,也因浅而欠深广。正视和坦露自己是难能的,升华与深沉自己也是可贵的。”
信中用很长的篇幅点评了齐莹的文章,同时他写道:“你的文章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你的文笔清丽,感情真挚细腻,语言流畅,但构思不够深思熟虑,内涵发掘不够。”
“另,恕我直率,我认为一个搞文学创作的人不宜去凑那些各种名目的征文大奖赛之类的热闹,而应潜下心来,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写出一些有份量的东西来,雕琢完美之,这样做,我认为比起被动地应付那些诱惑会更有成效。”
指出建议的同时,洪军不忘鼓励齐莹:“应该说,你具有文学创作的天赋,而且你还有毅力有恒心。这点,你所写的文章和你所坚持的十年的记日记就已经证明。我想告诉你,你那几十万字的日记是一笔财富,切莫忽视它。记住,认准了的路就要坚定地走下去,成功将会如约而至。”
“你的来信,把我说得太好,而把你自己又说得太谦虚,这是不客观的,你问我是否能收下你这个学生,我的回答只能令你失望,我一不是老师,二不是什么‘青年诗人’,我时刻告诫自己,不要好为人师,我也时刻清醒,自己没有资格和能耐当老师。因此,请你不要叫我为老师,只希望你能直呼我名。如果你认为直呼我名不好,那就叫我‘中洪’吧,因为我既不大也不老资格。如果你认为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我的出现不会阻碍或影响你更快地前行,那么,我愿与你共探讨。”
信末,洪军写道:“欢迎你来青凤,也欢迎你来面谈。”并且还留了他在青凤市的电话。齐莹为自己感到幸运,能得到一位有文学造诣的老师的指点,是多少名不见经传的文学青年渴望的啊。她想有机会她一定会到青凤市当面讨教的。
又是一年高考季,几家欢乐几家愁的一幕戏又拉开了序幕。前年这个时候,齐莹从考场上惨败,去年这个时候,齐莹又饮恨考场。7月的考场是那样的炎热逼人,7月流火,7月也流泪呵。多少学子,为了这三天,流下了拼搏的汗水,多少家庭热切的期盼,都为了这三天。残酷无情的高考,不知牵系着多少家庭的心。蓦然回首,齐莹觉得自己没有执意退学还算是明智的,至少卸下了父母心头的重负。
两周紧张的期末复习考试,兼顾写作和当家教,齐莹觉得身心疲惫,周五考完最后一门《现代汉语》 ,齐莹就去了图书馆,好久没去了,她现在只想看看不花脑子的各类闲书,放松放松紧绷的脑袋。
林阿姨看到齐莹,热情地招呼:“考完试了?”两人攀谈起来。消息灵通的林阿姨告诉齐莹,这届有几个毕业生改行了,不当老师,比如女生部的部长就分配到了大青山热带作物研究所当秘书;还有师专附属中学的两个老师,通过了平城市的海关招考,到平城海关去了。
“你男朋友分配了吧?”林阿姨问。
“他去实习了,明年分配。”齐莹说。
“让他早点联系工作单位,争取分配在青凤市,到时才能帮你一把,否则两地分居,最后都不成功的,这种我见多了。我们师专不是很多对吗,今年一毕业就分手了,就是因为分不到一起。”
林阿姨的话,在齐莹的心中投下了一丝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