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宋国(今商丘)有一个老人,家里养了一大群猴子。他很喜欢猴子,能懂得猴子们的心理,猴子们也懂得老人的话。因为喜欢猴子,他宁愿减少全家人的口粮,也要把这群猴子喂养好。每个猴子都要吃掉差不多十颗左右的橡实。
后来,家里渐渐地穷了,他这次准备把猴子们的食物适当地减少一些,但又怕猴子们生气不听话,就先骗猴子们:“我给你们的橡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
众多猴子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表示不同意。
过了一会儿,老人又说:“这样吧,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吧?”猴子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表示满意。
这老人果然了解猴子,已经达到目的了。
故事感悟:
小朋友如果你是猴子,你该怎么选择呢?
其实不管怎么选,总数都是不变的,但是相比之前少了很多。这就是朝三暮四这个寓言故事,早上四颗晚上三颗,总数是没有变化的,所以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
朝三暮四原意是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多用来指那种反复无常,说话、办事经常变卦、不负责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