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金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谁会跟钱过不去呢?
24.5万 ,一年工资才几千块钱啊。
说心里话,陈小东不心动,那是假话。他自觉还没高尚到见钱不心动的地步。
在造纸厂时,为安全生产的事,他还向孔美萍借了钱。难的时候,真的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何况这钱是可以名正言顺的拿的,这是他一心扑在砖瓦厂,奋斗一年努力来的。
但真的好拿吗?拿了不烫手吗?
拿了后,他可以想象以后在桃源镇的日子可就难过了,刚工作2年,做了厂长,拿了人家一辈子拿不到的钱。
红眼病会把他害死。
不拿,马天富已在镇党委会上拍板定了,会弗了马天富的面子。
想不到奖金变成了幸福的烦恼,烫手的山芋。
怎么办?陈小东思来想去,没个主意。
那天正坐在办公室里烦躁的时候,看到吴灵芝来了封信。
小姑娘在信里先是述说了思念之情,又说了进东海大学后,去把陈小东跟她说的校园里所有地方去逛了个遍,体会到了大学真的是年轻人的精神家园。
吴灵芝说现在很忙,周围的同学都很优秀,学业上她要努力。
她找了份家教的活,帮一个孩子在辅导功课。
陈小东知道,吴灵芝的家庭条件。小姑娘工厂干了一年多,没积累多少钱。两个弟弟在读书,上次家里还摆了“状元酒,”估计没多少钱支援她上学的费用。只能勤工俭学。
能不能帮助她一下呢?陈小东想。
对了,自己不是有24.5万元奖金吗?给她寄点去。
不过,直接给她寄钱,她肯定不要。陈小东了解吴灵芝的个性,她以为上大学以为够麻烦他了,无论如何不会接受他的支助的。
陈小东陷入了沉思。
垫在办公桌台板上的报纸引起了陈小东的注意。“香港企业家捐资帮助贫困学子”的新闻进了视线。讲的是某香港企业家在家乡设立了助学基金,主要捐助对象是家乡的贫困学子。
陈小东的心不由的一动。
是否也可以设立个助学基金,帮助家庭困难的孩子上学呢?
要帮助所有的孩子,这个基金也太少。陈小东想到了吴灵芝的情况。干脆,突出一个重点,就帮助因贫困辍学的高中生吧。
他赶紧赶到桃源镇政府,找到马天富,向他汇报了想法。
奖金的事,他在烦,马天富也在烦呢。
尽管马天富力排众议,坚持要兑现合同,体现他改革的魄力,体现一诺千金的话语权。但也知道这合同兑现的压力,把他推向了王军等镇领导、其他的乡镇企业厂长等人的对立面。
当初他看到要奖励陈小东24.5万元时,心里很后悔和他签了合同。
他也不是没想过,不按合同兑现,又怕给人造成说话不算数的印象。这对他书记的威信肯定是个打击。
24.5万元一下子奖励给一个工作刚2年的人,连他自己都有点羡慕嫉妒恨。
没想到陈小东就奖金的事找上门来了。
陈小东把自己的想法一说,马天富哈哈大笑。
这小子,够聪明。这举动一举三得啊。
既资助了贫困学生,又帮他马天富解了套,还宣传了他陈小东自己。
不不不,是四得,还狠狠打击了王军他们,这下你们该闭嘴了吧。
“小东,这样。奖金呢你一分不拿也不是个事,你拿徐久昌一样的奖金5000元,当然要从24.5万里扣,镇里再增加6万,凑成个30万,我们就成立个助学基金。”
“你在砖瓦厂作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助学基金以砖瓦厂命名,叫砖瓦厂助学基金吧。”
“书记,我看要么叫桃砖“圆你大学梦”助学基金,你看这么样?”陈小东征求着意见。
“桃砖,嗯,可以,帮助贫困学生圆大学梦,小东,你这是点石成金,哦,不,是点砖成金,点砖成金啊。”马天富非常高兴。
“砖瓦厂如果每年盈利超200万的话,我决定,每年拿出10万放入助学基金。”
“书记,你是又将了我一军呐。”陈小东皱着眉头叫苦道。
“哈哈哈,小东,我相信你,你行的。”马天富拍了拍他肩膀。
桃砖“圆你大学梦”助学基金很快成立了,由分管文教卫生的副镇长负责,镇民政办具体操作,到各村了解贫困高中生的情况,首批人不多,只有8人。陈小东提议,今年新录取的大学生列入助学名单,又增加了3人。每人资助5000元。
助学基金发放当天,马天富介绍了桃源镇发起设立助学基金的初衷及未来设想,分管教育的副县长赵晓燕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高度评价桃源镇党委政府,表扬了陈小东同志。陈小东和县镇领导一起为受资助的学生发放助学金。
吴灵芝回到了桃源镇,代表受资助大学生发了言。吴灵芝上台发言时沉稳、大气,陈小东感觉她的气质有了明显不同,大学校园文化的熏陶的显而易见的,她正褪去青涩和乡土味,向知性女性的气质衍化。
县电视台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一段时间内,陈小东成了海川的名人,大家都在议论这个年轻的大学生的事迹。
吴灵芝和陈小东两个人接触时,又变回了那个略显调皮的可爱小女孩。
自己在大学里勤工俭学,钱应该不成问题,回来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见小东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