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石腾念完第十一次遗书后,终有所获(思考的过程无须赘述),他听从陈凤阳在信中的忠告,拿出纸笔,将信里的一些关键词一一记录下来,诸如以下此类:
不一样的句号、跳房子、倒背如流、把秘密传递出去、翻过一段、改变规则、擦掉格子、首尾相连、隔一段、一个字一个字记下来……
他又胡乱地涂抹许久,紧蹙的眉头终于松开……
“陈凤阳,你不愧是全市最具才气的语文老师,只可惜,你没有将一身好本事用在最好的地方,这封遗书,真不愧是艺术的杰作啊!”
韩石腾忍不住拍案叫绝。
原来,这篇遗书的秘密——也可以称之为密码,竟然是倒着念的,即从文末最后一段尾字“有”开始读起,由后往前,取一段的尾首两字,隔过一段,以句号结尾的段落相连,念下来便是一句完整的线索。
看遗书的落款日期,离案发有一段日子了,韩石腾骤然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既而想到,陈凤阳为何连一封遗书都煞费苦心搞得如此玄乎,只有一个可能——
怕某些人看到。或者说,想让某些人看到,却又怕他看不到。这从遗书中藏头露尾、闪烁其词的言语风格可见一斑。
说白了,一句话,这个人的命运已经捏在别人的手里,他的一举一动都被他(或他们)所掌握,能够做到这些的,在本市“大人物”中屈指可数。
倘若不是这个原因,他大可以公然将秘密向有关部门公开,也不至于逼得自己临死之际还得“卖弄”才情,只有破译掉这个“密码”,才会理解他当时写下这封遗书时的无奈和悲凉!
想到这里,韩石腾拿起手机,毅然拨通省公安厅张厅长的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