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队伍加上工人们,合计来有一百五六十人,浩浩荡荡的从上海出发。工人们已经开始计薪,负起责任,能帮着搬运和看守机器,一切自有程名恭安排,有条不紊。
火车是事先联系好的,又有程名恭那个官员朋友打招呼,一路顺畅,一直到了河南观音堂下火车。
一下火车,魏振山、岳峰、狗娃等人早在等候,志行与众人一一见礼。
胡景翼这次直接派了猪娃带军队来护送,猪娃带了十五个人,人人一杆长枪,猪娃一身戎装,志行上去一把抱住猪娃说: “我们猪娃现在看起来像个军官了嘛!”
猪娃不好意思的挠挠头说“哥,你知道我比较笨,哪里做得了军官呀?”,又说“狗娃到景翼哥那里一说,我就想来接你,好长时间不见你了,我在军营里好想你!”
李志行拍了拍猪娃的肩膀说“好了,以后就多回家来,军营里伙食又不好。等回去了,我送给你一个好东西。”。
因为魏振山的关系,当地的一个黄排长也派了一班人马前来助威,一出火车站,早已等待的马车排队看不到头,估计足有近百辆,声势十分浩大。
李志行想推掉那位黄排长的宴请,交待程名恭赶快安排人装车,所有工人一起帮忙,早一日到家早一日安心。
但魏振山说,等装完车估计也要到天黑,总要在陕县住一晚,不如就去赴宴。李志行便安排将车辆仔细编号,叮嘱每辆车专人看守,就在陕县住了一晚。
河南境内一路无事,到了陕西就放心多了,一行人浩浩荡荡,终于在花了大约半个月后,安全到达了三原。
三原城之前从没有办过这么大的工厂,大家觉得稀奇,看热闹的人站满了路边,冯春霖组织了人放鞭炮,像半个三原城都出来欢迎李志行的车队似的。
那些上海来的工人们,也自豪不少,一个个腰板挺直,吆喝着让马车小心,不要闪失了新式机器。
机器和工人们都安置下来,当天请工人吃饭。没有在饭店,因为就算三原城最大的饭店,也安排不了这么多人,索性就在学校吃,在礼堂里摆了三十几张桌子,同时请了一些当地的商家、镖局的师兄、还有学校的老师来作陪,除了自家的几个厨师一起上手,还从三原城请了不少厨子,仙客来的特色松鼠鱼也点了三十多份,可谓大鱼大肉,上海的工人们吃的高兴。
上海虽然繁华,工人们日子却很紧吧,在这里好吃好喝,又受人尊敬,工人们终于淡去了离家的乡愁,大声说笑,大口喝酒,不住有人来给志行和程名恭敬酒。
志行趁着酒劲,对工人们发表了第一次演讲,告诉大家在此努力工作,不要辜负了家人的希望,整个西北现在都没有纱厂,厂子以后一定会生意兴隆,到时候视工厂的盈利情况,还会给工人发放奖金,如果以后准备在陕西安家,还可补贴部分安家费。
接着,李志行还讲到,汉堂厂的建设,其实是民族工业在西北兴起的一个里程碑,将会对西北的民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座的各位,都将是改善西北民生的有功之臣!整个西北数千万的同胞,都会感谢大家等等。
志行的一席话,即解了工人的后顾之忧,又增强了工人们的责任感与自豪感。话音一落,掌声雷动,不少工人当场表示,遇到这么好的老板,自己一定全力以赴,誓死相随。
学校的学生们,这一天也非常高兴。一是校长创办了三原城有史以来最大的工厂,自己作为校长的学生,感到非常自豪!二来觉得校长这么厉害,说明自己以后的前途也差不了!三是今天食堂里多加了两道肉菜,吃的的确过瘾。
按照之前的计划,部分机器利用学校之前的空房子,可以先安装,其他要等新厂房盖起,建材的订单早已发出,过几天就可以陆续到货。
本来,牵涉到混凝土的施工,需要天气暖和才能进行,否则质量会出现问题,但李志行着急,就给程名恭写了一个冬季施工的方案,将场地用布围起来生炉子提高温度,这个也是可以的,后世经常使用。这样,工厂建设的进度就被大大加快。
另外一件关键的事情是工人招聘。关于这件事,李志行和程名恭商议后,决定等新年一过,立刻进行,这一段时间先宣传。
一切均在紧张进行中,时间就是大洋。
程名恭想住在厂里,李志行却是不允,让一起住在家里。这时候没有电灯,晚上其实没有办法施工,不如住在家里,几个人一起好商量事情。
再一个就是,家里条件也好一些。李志行从上海专门给程名恭带了一箱咖啡,还专门给名恭定了牛奶,只是西餐、面包之类的,这里却不曾有。
于是,李志行找到了仙客来,林东家派了掌管白案的孟师傅出马,用最好的白面粉,加了李志行特意从上海带了的酵母,将面团揉来揉去,千锤百炼,然后放在炉子上烤,不过火候很难把握,不是烤糊就是烧焦,搞得老孟一头大汗,最终烤出来一个没糊也没焦的。
在众人期盼的目光下,李志行掰了一块一尝,不对呀!和烤馒头差不多!李志行思考了一会,估计是忘了放糖,于是又买了糖,再来一遍,九牛二虎之后,又烤出来了一个,还是和面包味道不同。
李志行说给老孟,可老孟从来没吃过这种洋玩意,仅凭想象是想不出来的,李志新最后判断,是少了面包的果香味!但大冬天的,哪里来的水果?
实在无法,李志行想到了在面里加牛奶,这次终于有了一些不同于馒头的香味,于是李志行和老孟都满意于自己的新创造,李志行让老孟每天做几个送到家里来,给程名恭吃。
程名恭见志行如此相待,自然坚定国士之心,只是陕西版面包实在不好吃,每次程名恭碍于志行的情面,不得不艰难下咽。等李志行发现后,便不再请程名恭吃这陕西版的面包,说以后找机会,专门从上海买个烤面包的机器回来再吃。
两人都不好意思地笑起来。
自从顾菲儿走后,这宅子里终于有了开心的笑声。只是不知道菲儿过的怎么样?嫁人了没有?他丈夫待她怎么样?志行将这些思念埋在心底,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伸出自己手腕,对着菲儿咬的那块伤疤看。
……
李志行找人在自己家里挖了个地下室,用来藏东西的,这些人是从上海随机器来的,工厂建好后就离开,不怕有人泄露秘密。地下室挖好后,李志行将枪支弹药偷偷运回了家里藏了进去。
刚回来事情千头万绪,等一缓过气来,李志行就去见胡景翼。
胡景翼上次剿匪立了功,连陆建章都进行了嘉奖,但陈树藩还是不放心,有意压制,所以胡景翼还只是连长,但是实力比以前强了不少,上次剿匪得了一些枪支,还招了不少人,这时候的队伍没有上缴战利品的习惯,谁弄来算谁的,所以就算没升官,胡景翼也不十分在意。
到了军营,胡景翼正在练武,一帮士兵围着看。胡景翼不知道从哪里搞来了一柄镔铁大刀,形似关老爷的青龙偃月,通体铁铸,看着足有五六十斤,一般人拿着都费劲,胡景翼却将大刀舞的虎虎生风,刀头的红穗上下飞舞,众人阵阵欢呼,李志行也大声鼓掌叫好。
胡景翼瞅见李志行来了,将大刀舞了几下,来了个收势,最后“嘡”的一声将大刀插在了地上,接过随从递过的毛巾,一边擦汗一边招呼志行到屋里说。
“景翼哥,你那大刀只怕有五十斤哩!”
“哈哈,八十斤,全铁的!”胡景翼大步走着,地上“通通”作响,真是个猛人!
志行先将于右任的信交给胡景翼,胡景翼看完,又问于右任的情况,志行将所见一一说给胡景翼听,提到还与勿幕师兄三人在上海畅饮。
胡景翼笑着说“你勿幕师兄可是干大事的人呀,比我强太多了。”,其实李志行有所不知,井勿幕是胡景翼参加同盟会的介绍人,是陕西同盟会的创办人之一,说起来还真是大佬。
李志行又询问胡景翼近况,是否需要打点上司,自己可以设法。如此人物,现在还一直是个小连长,历史到底是怎么发展的?胡景翼笑笑说不用,自己心里有底,李志行便不再强求。
最近李志行搞出那么大的阵仗,胡景翼很欣慰,自己这个小兄弟到底不是一般人!胡叮嘱志行,办了工厂以后,打交道的人会更复杂,万事仔细,如有难处尽量开口,胡景翼其实在军队、官府和江湖上交友很广,要不然日后也成不了陕军首领。
说了一会,志行拿出一把勃朗宁手枪,递给胡景翼,说到“景翼哥,你看这枪咋样,特意送给你的。”
“噫,这是撸子!外国造的,我只在中山先生的随从身上见过,当时也不好意思要来看。哈哈,这是好东西!”胡景翼一边拿着枪摸来摸去,一边高兴地说。
勃朗宁手枪当时在中国也被称作撸子,因安全可靠、威力较大,深受喜爱,又因为枪身较小,结构流畅适合携带,日后常作为特工用枪,这也是李志行买此枪的原由。
“这枪准度比较高,口径较大,威力还可以,尤其是枪身不大,适合经常带在身上,是给景翼哥防身用的。”
“嗯,对!适合防身,志行你说我是做个枪套带着,还是别着?”胡景翼兴奋地问。
“既然是防身用的,我看不要露在外面的好。”
“嗯嗯,你说得对,我在里面做个枪套。”胡景翼还是摩挲着那把勃朗宁手枪,爱不释手。
见过胡景翼,志行去找猪娃,一出门就碰见了。
原来猪娃听说志行哥来了,早就跑了来,只是没好进去。两人遂来到猪娃的住处,李志行也拿出一把勃朗宁递给猪娃,猪娃刚才已经在门外探头探脑的看了半天,一看自己也有一把,立刻兴奋地大叫,李志行连忙让猪娃小声点,告诉这是防身用的,切勿张扬,可以私下里勤加练习,子弹还有很多。
猪娃连忙小声说“志行哥,你说的对,我悄悄练!”一面爱不释手的摸来摸去。
呵呵,看来男人都一样,拿了枪就喜欢摸来摸去的。
志行又给了猪娃一些钱,并叮嘱一切事情以安全为重,不要逞强,说过两天让狗娃给他送个枪套来,平时把枪揣在里面。再告诉猪娃自己从上海于右任先生那里为猪娃求了个字,以后在场面上,就可以说自己姓郑名玉琨字佩瑜了!
猪娃很高兴,不停地念叨,直到志行离开,还一会摸摸枪一会念叨着“佩瑜,良玉也,哈哈,佩瑜,哈哈……这枪可真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