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交割完成,和狗娃算算账,现在李志行能手里大概还有约5万块大洋,李志行带了3万8千块大洋来上海,一通花销下来,钱没少反而多了!还平白得了一个大写字楼15%的股份,外加两间办公室、以及两个旺地的商铺,赚大发了!这就是知本的力量!
钱,李志行永远都不会嫌多,因为他有用钱的地方。
有些日子没见到金发迈克了,于是志行约了迈克吃饭。
迈克还在做着自己那些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小生意,不过迈克这个金发boy天生乐观,每天和自己那些“冒险家”朋友在一起喝酒吹牛,很快乐。他现在和李志行也是好朋友,不需要客气,到了浦江饭店就大吃大喝,李志行也不需要和迈克客气,等他吃饱喝足之后,便问迈克能不能弄到军火?
迈克一听“军火”二字,立刻来了精神,迈克是个牛仔,他天生喜欢军火,他的一只左轮手枪经常被他犹如爱人一样的带在身边,一有时间就摩挲光滑的枪身,就像在摸着一个美女的胴体一样让人陶醉,他爱军火,也爱做军火生意。
“啊,亲爱的李,你终于开始喜欢军火了!我告诉你,男人就没有不喜欢军火的!说吧,你需要多少?就算你想装备一只军队,我也能给你弄来。”迈克兴奋地说。
志行笑着问“迈克,你以前卖过军火吗?”
迈克叫了起来“啊,什么?我当然卖过,美国货、德国货、法国货我都卖过,你要意大利的也行,我都能弄来。”,迈克的确卖过,不过就限于几只枪几百发子弹的样子,所以迈克假装强大。
“亲爱的迈克,我现在已经知道了,你是上海滩最有实力的军火商之一,我想要6只勃朗宁手枪,30支毛瑟步枪,都要最新式的,以及5万发子弹,子弹规格是7.92×57mm,要求勃朗宁和步枪都能用,你能搞到吗?”李志行看着迈克问道。
“嗯?7.92mm通用子弹,你很懂枪呀!”迈克见李志行说的很具体,不禁一愣。
“另外,请你帮我打听一下,毛瑟公司是否给步枪配有光学瞄准器?如果有,我也想要。”
“哦?光学瞄准器?好的,多久交货?”
“越快越好,最多不能超过十五天。”
“好,我明天答复你。”说完迈克就急急走了。
迈克很有效率,第二天一大早就来找李志行,手枪、步枪、子弹都没问题,5天内交货,至于光学瞄准镜,据说属于德国毛瑟公司的试验品,上海非常少,迈克也算神通广大,说可以搞到两个,但每个要价500块大洋,加起来总报价9千块大洋。
这个报价李志行还算满意,大约是正常价格的3倍,汉阳兵工厂的步枪也就二十几块大洋一把,不过自己买不到的,那需要各省督军报请陆军部批准后,才能定制,自己这属于走私军火。
再说了,汉阳厂的枪支质量和德国毛瑟公司的没法比的,至于7.92mm这种口径较大的勃朗宁手枪并不多见,所以价钱高点可以理解。于是李志行先付了一半的钱,约定5天后的晚上在祥生纱厂交货。
这是件违法的事情,自然知道的人越少越好,但不能瞒程名恭,因为李志行打算将军火混在机器里运回去,不管告不告诉程名恭,其实程名恭都要担风险的。
所以,李志行决定告诉程名恭。经过这一段的观察,志行觉得程名恭为人比较可靠,就算不合作,至少也不会出卖自己。
于是,志行约了程名恭到浦江饭店,两人先谈了拆装的事情,程名恭汇报估计最多15天就能全部完成,又谈及招收技术工人的事情,程的意思是,在上海招收大约50人,剩余约500多名工人在陕西本地招收再培训,这样自然是为了省钱,上海工人去陕西工资肯定高。
但李志行前世就是搞工业出身的,非常清楚工厂的成败不单是机器,技术工人更加重要,这钱得舍得花!再说,与后续的盈利比起来,雇佣技工的钱根本不算钱!要知道,早一天正常开工,就就早一天收益。
于是志行要求按100名技术工人招收,工资按上海纱厂工资的两倍,另外每人发10块大洋的家庭安置费,这个钱不是让上海工人在陕西安家,是给工人离开上海时稳定家庭用的。另外,再雇两名上海厨师,陕西的饮食上海人肯定不习惯。
一切谈妥,志行接着说“名恭兄,我有一件事情想与你商量。”
“董事长您讲。”
“我们纱厂以后在陕西主要招收女工,而且好几百人,陕西之前从来没有过这种厂子,只怕安全是个大问题!所以,我想从上海带几杆枪回去,你觉得怎么样?”
“啊,您说这个呀,上海的纱厂原本都有枪的,就是大点的商行都也有,没的多大问题。”程名恭虽然是个管工厂的,但也不是书呆子,夹带几杆枪支在他看根本不是大事。
李志行终于松了一口气,两人遂周密计划,将枪支如何隐藏,如何安全运输。程名恭表示,火车一途他可以想办法,他有朋友在北洋政府交通部,可以先打个招呼。这样做好处很多,一个是一路的车皮安排,一个是在货物检查方面行个方便,至于下了火车,便需志行安排了。
这自然极好,但朋友不好白用,表示感谢是应该的,程名恭表示此朋友和自己关系很好,不需要打点。
李志行却不这么认为,政府官员,第一次不收钱,第二次就有可能坏你的事!商人和官员的关系,基本就是靠钱维持的。所以,他又给了程名恭1000块钱银票,由程自己安排。程名恭见志行如此信任,便保证一定把事情办好,请志行放心。
于是,在一个天黑风高的夜晚,迈克按约定,将军火送到了纱厂。纱厂里只留了李志行、狗娃、小五、程名恭四人,他们亲自动手,按计划好的,将子弹装进锅炉、将枪支塞进管道,固定好后,又再盖上法兰盖,用螺丝拧死。等明天工人一来,就直接装箱。
这样应该比较安全了,这个时候对机器懂得人很少,根本搞不清这些乱七八糟的大家伙是干什么用的。只有那两个光学瞄准器,志行打算随身带着,这个玩意见过的人更少,完全可以说是厂里的精密仪器。
等一切弄完,程名恭还是有点震惊,别的工厂一般就几杆枪,多点也就十几杆枪、几百发子弹,自己的这位老板这是搞了多少呀?估计装备不了一个连也能装备一个排!
其实还真是,拿胡景翼的部队来说,一个排大概也就二十几杆抢吧,一年也打不了几百发子弹。
程名恭惊诧之后,马上想到这么多军火安全要特别注意,自己交通部的朋友那边需要再叮嘱叮嘱,千万不要出了错!
志行开的招工条件不错,再加上纺纱行业不景气,几天时间已经有300多名工人报名,志行会同程名恭、桂萌生用了三天时间才完成了面试和挑选。
面试以程名恭为主,能写出类似现代工厂操作规程这样东西的人,自然能够把握工厂需要什么样的工人。李志行虽坐在正座,但并不提问,也不说话。
只是其中遇到了个小插曲,却是一个并不懂得纺纱的年轻人前来应聘,衣衫破旧,还背了一个大包袱,面有饥色,仿佛好几天没吃饭。
志行看着奇怪,但并没有开口,由程名恭问话。
一问之下,这年轻人名叫周学诚,安徽人,并从未在纱厂干过。这个自然不行,程名恭问了几句就是摇头。小伙子却一再恳求,说自己能写会算,保证在两个月内学会技术。
志行有些好奇,便亲自开口仔细询问。
原来这周学诚是安徽祁门县人,父亲是个小商人。徽州人民风崇商,吃苦耐劳,经常走南闯北做买卖,周学诚的父亲也是如此,带了一点本钱,约了几个同乡,辞别妻儿出门做买卖,可在外闯荡三年,生意始终没有起色,风餐露宿,同乡也渐渐走散,三年不曾回家。
徽州人做生意本就不辞辛劳,意志坚定,有句开玩笑的话是这么讲的,说“徽商出门都带三根绳,第一根用来捆绑货物,第二根绳子用来吃不饱时勒紧肚皮,第三根绳子便是一事无成,万般无奈之下上吊用的。”
周学诚的父亲生意无成,也熬坏了身体,终于病死在了南通。
三年不曾归家,家里好不容易盼来消息却是噩耗,真是令人伤悲。周学诚便去南通带父亲的骨灰回乡安葬,等结清父亲生病时欠的药钱、店钱时,他身上已是没剩下几个大子。
周学诚一路背着父亲的骨灰往家里走,走到上海,实在是走不下去了,没有吃的没有住的,形同乞丐。按说周学诚能写会算,可以先找个活干干,凑点钱再走,但随身带着父亲的骨灰却是不行,生意人有忌讳!另外干扛包背袋的活,周学诚又怕闪失了父亲的骨灰,实在是苦。
这天,他恰巧看见有人在报名用工,一问之下,待遇优厚,便想先得些钱将父亲骨灰运回家安葬后,再安稳上工。
志行听得唏嘘,这是个孝子!如今又形同乞丐,自己是经历过困苦的,便动了恻隐之心。
但他却不便让周学诚来做工人,一是本来招收的就是技工,周学诚啥都不懂,自己不好坏了规矩。二是徽商闻名天下,意志坚韧,周学诚因一时困顿,未免志穷,想弃商事工,本来就是浪费。
所以,志行劝周学诚也不必来投工,回家安葬了父亲后依旧找机会从商,不要坠了乃父之志,最后助了周学诚20块大洋,让其回家。
周学诚非常感激,硬是当场向李志行磕了三个响头,拜谢而去。
另外,还来了一个熟人,就是之前遇到的祥生纱厂门口开茶铺的周家小妹,周小妹不知怎么打听到招工的正是和自己有过一面之缘的李先生,报酬也高,便想来试试。当然,周小妹本身技术也还可以,不过并不是技工,是挡车工。
李志行也收了,还请她拉几个女工一起来,以后陕西招收的多是女工,女工带女工、管女工,也方便点。
程名恭提示志行,这些女工不同于技工,大部分是可以由包工头提供的,工资可以更低一点。上海的纱厂基本都是如此,而且这一段,已经有不少包工头找过程名恭,表示可以往陕西提供女工,工价好商量。
但李志行却非常清楚程名恭所说的工头是干什么的,提供的女工其实就是包身工。
所谓包身工,一般多为农村来的女童工,由包工头迫使他们的父母或保人接受极少的包身费,订立包身契约。包身期间,包身工没有人身自由,一切听命于包工头,不准回家,不准到其他厂家劳动,全部工资归包工头所有。包工头仅提供极差的食宿条件。包身工不享受与工人一样的保障,生活很悲惨,不少被迫害致死。
这个么……,和后世很多公司采用的“劳务外包”有些相似,不过社会进步了,外包的劳务工们,生活并没有这些包身女工那么悲惨。
此时上海的纱厂,那些资本家老板们一图便宜,二图省事,女工基本都雇佣包身工。可这样结果就是,工人们吃不饱、穿不暖,和工厂离心离德,其实工作效率很低。
再说了,李志行在陕西办纱厂的目的之一,其实也是想让当地的穷苦人生活好一点。陕西的确太苦了,90%以上的人居然常年连盐都吃不起!可想而知老百姓的身体素质如何?
国民羸弱不光是精神上的,身体条件也急待改善。所以,他自然不会把钱给那些吸血鬼包工头。
周小妹走后,志行详细地向程名恭讲了这里面的道理,程名恭留过洋,自然一点就通,不由感叹自己的老板是个家国情怀的人!自己最初也不是抱着富民强国的信念出洋的吗?只是回国后总感觉报国无门,如今这位李先生,倒是给自己打开了一扇报效国家的大门。
……
机器拆装眼看就要完成,李志行和程名恭、狗娃一起算算时间,便安排小五护送狗娃,带了一部分钱和两个工人里的管事,先回陕西。
主要是预先安排机器下火车后的运输,就请会友镖局,请大师兄霍振山亲自出马,并请胡景翼帮忙派点兵,为此志行特别写了两封信。再就是安排机器的存放地点,工人们的食宿等,让冯春霖带几个学生一起帮忙……。
等机器装箱完成,场地交割等众多事情办完,眼看已经到了年底。
中国人最重视过年,这是一家老小团聚的时候,李志行在这个世界上本没有家,最亲近的几个人都在三原,所以回三原就算回家。可程名恭和工人们家在上海,于是志行就和程名恭商议,意思是自己先走,程名恭和工人们在上海过完年再去。
不料程名恭早已和家人商定,要跟机器走。至于工人们,也征求过意见,并做了一些说服工作,都随机器同行。程又说,若不是李志行,这些工人只怕这个年都过不去!所以都很珍惜这次机会。
李志行感叹良深,前一世的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为多挣几个加班费,经常逢年过节也不回家与妻儿团聚。唉,打工的人苦呀!以后善待大家吧!
于是,志行向上海的朋友们辞行,先是于右任那里,于请志行顺便给胡景翼带封信回去。然后李志行又特意去向杜月笙辞行,杜未料到李志行会如此看重自己,遂对志行好感倍增,毛遂自荐,要亲自带人在上海境内护送机器,确保无虞。
志行自然领情,暗叹杜月笙难怪以后能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