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晓菲是北京一家国企的高级白领,工作业务突出,长相清新秀丽,虽然已年满三十,却一直名花无主,原因是她这个人太矜持、太端庄了,总给人以拒人千里之外之感。所以,虽然各方面条件都属不错,但却鲜有男士敢轻易接近她。
然而,她在同事心目中的形象却在一次旅行中被彻底颠覆了。
去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公司组织员工前往藏区旅游。初到美丽的大草原上,同事们异常兴奋,说笑不断,而平时并不孤僻的杜晓菲却突然变得寡言少语。原来,她的眼睛一直在盯着不远处一个放牧的藏族小伙。那个小伙个子高高,肌肉强健,古铜色的皮肤彰显着健康。不多时,小伙子翻身上马,飞奔而去,动作一气呵成,杜晓菲的眼睛里简直要放出光来了。此后的杜晓菲一改往日矜持端庄的模样,与同事大谈这个小伙的气质与风度,甚至直言不讳地说自己已经爱上这个小伙子了。
为了凑成杜晓菲的好事,同事们帮助找到了这个小伙。让大家铁破眼镜的是,这个小伙只是一个普通牧民,只是身材健硕,长相非常普通,而且文化程度较低,与其交流都十分困难。但杜晓菲并不在意这些,她一口咬定,藏族小伙就是自己命中注定要找的那位“白马王子”。接下来的时间里,杜晓菲根本无心游览,她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向小伙子表露心声,并且表示非他不嫁,这让刚刚20出头的藏族小伙不知如何是好。
这突如其来的事件让同事们也慌了神,公司领导立即与杜晓菲家人取得联系,并匆匆结束行程,返回北京。可回到北京的杜晓菲依然“意乱情迷”,她每天都要念叨几次这个藏族小伙的名字,称永远无法忘记他翻身上马那奔放不羁的动作,还向父母表示一定要再见一见他。
正值婚龄的男男女女,偶遇一段缘分,如果能够好好把握,结成一段美好的姻缘,自然是好事。然而如果这段姻缘是不现实的,又或者为此做出了过激行为,比如执着于单方面的愿望,并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又比如死缠滥打、寻死觅活,这就是一种心理障碍了,医学上称为“情爱妄想症”,这是一种非正常心态,而并不是爱情。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个体对异性产生的美好幻觉,是预先潜藏在心底的,偶遇与内心中的那个他(她)相似的个体,好感便会被激发。但正常情况下的一见钟情,只是对方的气质、外貌等产生好感,在没有进一步了解的情况下,是不会贸然采取行动的。但是,在现代都市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情爱妄想症”被人们误认为是一见钟情,这并不是正常的,也是带有一定危险的。
曾看到这样一条社会新闻:
某厂职工薛某,对已婚女同事周某一见钟情,多次直诉情怀,多次被婉转拒绝。于是,他不断地给对方打骚扰电话,对方不堪忍受,将情况反映给了厂领导,薛某被辞退。但从这以后,他开始在周某上下班的必经之路上拦着对方表白,在被周某的亲友教训以后,他潜入对方家中,欲要杀害周某的丈夫,所幸未能得逞。面对司法人员,他的理由是:她其实是喜欢我的,只是她摆脱不了世俗束缚,她太犹豫了,不敢离婚,我要帮她脱离苦海……
而该厂的员工都可以作证,周某的家庭其实很幸福,从没有对他有过任何的暧昧表示,是他一直在骚扰人家的正常生活。显然,与杜晓菲相比,周某的“情爱妄想”要更严重,已经到了心理扭曲的地步,他偏执地认为对方已经爱上了自己,但实际上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当自己幻想出来的爱情遭遇阻碍时,他开始恼羞成怒,做出一些异常的举动,甚至不惜触犯法律。
“一见钟情”本是件浪漫的事,生活中,不乏一见钟情终成眷属的佳话。然而,因“一见钟情”导致“相思成灾”,就真的不正常了。诚然,幻想里面有优于现实的一面,现实里面也有优于幻想的一面,完满的幸福应是将前者与后者的合而为一。而不是让幻想失去控制,变成妄想、狂想,这无论对想象者本人和被想象的对象来说,都是不幸的。
事实上,在现代都市中,类似的现象并不少见。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受到了挫折,也可能是因为感情问题不顺利,便会不知不觉地将自己的期望寄托到某个人身上,这个人可能是熟人,可能是陌生人,也可能是偶像明星。他们靠着这种安全而有距离的妄想,体会着爱情中的各种感觉,大部分是可以自己控制的,少数严重的会失去控制。
而类似杜晓菲这样的人,是需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了,要诚实地倾听别人的意见,而不是自动过滤掉自己不爱听的东西,专门挑符合自己逻辑的话。要知道自己的状态是有问题的,要用行动去解决自己的问题。要认识到,爱情并不是存在于空幻才完美,事实上,现实中鸡毛蒜皮,喜怒哀乐样样都有的爱情,如果有可能,尽快将自己投入到真正的爱情中去,感受现实中的喜怒哀乐,这会让你的心无暇幻想。
当然,如果只是轻度幻想,只把这作为一个美好的秘密珍藏起来,不影响自己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也不影响他人,而且幻想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那么,保留着一些粉红色的梦,只是作为生活的调剂,也是无可厚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