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
动物拉长声音叫,可称为“啸”,如:凤啸、虎啸、狼啸;非生命体发出长而尖厉的声音,也可称为“啸”,如风啸、飞机/炮弹呼啸。
那么,人类之“啸”作何解释呢?其意有二:
1.撮口(聚口使成圆形)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2.吹口哨。
据《西京杂记·卷四》所载,东方朔很会吹口哨,每每发出长而婉转之声,不惟能将尘土从屋梁上震落下来,甚至能使瓦片自房顶飞起。
中国古代的乱世名士一般都善啸,比如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
1960年4月出土于江苏省南京市西善桥南朝墓葬、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堪称古人之啸的图形资料。
此外,平民百姓也不遑多让,甚至有妇女之啸。
晋·王嘉《拾遗记·前汉上》:“西方有因霄之国,人皆善啸,丈夫啸闻百里,妇人啸五十里,如笙竽之音,人舌尖处倒向喉内,亦曰两舌重沓,以爪徐刮之,则啸声愈远,故《吕氏春秋》云‘反舌殊乡之国’,即此谓也。”
反舌:指语言与汉语不同之少数民族。
《吕氏春秋·功名》:“善为君者,蛮夷反舌,殊俗异习皆服之,德厚也。”
想象着古人随心所欲地吐露一派风致、一腔心曲之啸,坯逆翘楚不由神往。
长啸
中国古代典籍中最常见的啸是长啸,其意有三:
1.钟的别名
唐·冯贽《南部烟花记·乐器名》:“钟,一名为长啸。”
2.大声呼叫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宋·岳飞《满江红·写怀》:“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3.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古人常以此述志。
宋·苏轼《和林子中待制》:“早晚渊明赋《归去》,浩歌长啸老斜川 。”
比较出名的是“孙登长啸”:据《晋书·阮籍传》所载,阮籍曾经在苏门山遇到孙登,同他一起讨论往古以及神仙导引气功的方术,孙登都不回答,于是阮籍长啸而退。走到半山上,听到像鸾凤的声音,回响在岩谷,正是孙登在长啸。
这个典故形容声态高傲而不同凡响,赞咏逍遥自在,不受礼俗拘束(多指隐士生活)。
另外,北宋文学家、史学家,翰林学士范镇的别称是长啸公。
《宋史·范镇传》:“(镇)少时赋《长啸》,却胡骑。晚使辽,人相目曰:此‘长啸公’也。”
大名垂宇宙的诸葛亮也爱长啸,南朝宋·裴松之注引《魏略》:“亮在荆州……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
宋·苏轼《后赤壁赋》:“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诸位看到这里可能要问了,究竟该如何区分古人的啸是大声呼叫还是吹口哨呢?
坯逆翘楚的答案很简单:除了很明显带有“壮怀激烈”或“杜鹃啼血猿哀鸣”等情感的啸,都可视为吹口舌。
最为洒脱与狂傲、旷达与泰然的古之吹口哨,或许莫过于苏轼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所描绘的意境,因为这首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任凭急雨穿林打叶,却一点不着急,依然吹着口哨如闲庭信步,那景那人,一个字:飒!
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能不提一下《诗经》,因为其中“啸”者反而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幽怨,动情而啸,仅举一例。
《诗经·小雅·白华》:“啸歌伤怀,念彼硕人。”
情之所至,坯逆翘楚不由急于长啸,就以“别鹤离鸾”的典故来结束本文吧。
据晋·崔豹《古今注》等典籍所载,商陵牧子娶妻五年,无子,父母将为之改娶。妻闻之,中夜起,闻鹤声,倚户而悲。牧子闻之,怆然歌曰:“将乖比翼隔天端,山川悠远路漫漫。揽衣不寝食。”痛恩爱之永离,因弹别鹤以舒情,故曰“别鹤操”,幸得上天眷顾,后两人仍为夫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