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又过了月余。
一日,侯君集匆匆赶至李世民中军帐,转交给他一封密函,原来是郑国在夏营的使者长孙安世写给秦王的密信——此时世民已命君集设法与在夏营中的长孙安世建立起秘密联系渠道,使得安世可将他所掌握的夏军动向及时向唐军通风报信。
世民展书匆匆一阅,竟是面色为之一变!一旁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薛收等人,俱是一惊,因为世民平素很少这样喜怒形于色。
片刻,世民恢复镇静,将信往几案上一推,说道:“诸位也看一看吧!”
几人将那封信传阅一番,原来信中说,夏军与唐军相持经月有余,几次小规模战役夏军均失利,四月下旬唐军又偷袭夏军运粮船队得手,唐将王君廓率人凿夏军运粮船沉于黄河水底,令夏军士气颇受打击;加之夏军西援之前击破孟海公时,诸多将领多少发了些财,急于将财物送回家乡,因此人人思归。窦建德见军粮供应紧张,军心摇动,有退兵之虑,亏得长孙安世按照秦王授意,与王琬在夏营日夜哀求,才打消了窦建德撤军之念。此时夏国子祭酒凌敬向窦建德献策说:宜避开与唐军主力正面决战,派军北渡黄河,攻取怀州、河阳,使重将居守。然后率众逾太行,入上党,先声后实,传檄而定,渐趋壶口,稍骇蒲津,收河东之地,趁虚夺唐之关中。凌敬还向窦建德指出,行此策有三利:一则蹈无人之境,取胜可以万全;二则拓地收众,形势益强;三则关中震骇,郑围自解。
窦建德对此谋略颇为动心,长孙安世在信中请示他该采取何种对策以配合唐军。
众人阅罢此信,皆明白秦王何以惊得失色。
静默片刻,长孙无忌叹道:“窦建德若取此策,便是‘围魏救赵’之妙着!我军倾全国之力围洛阳,关中兵力空虚,夏军却是集全军之力攻我关中,我关中守军定是无力抵挡,夏军如蹈无人之境,怕是要长驱直入!我将士多为关中人,若闻家乡受袭,军心马上就会……就会……”他忽地顿住,但人人俱已明白那是怎样一幅图景。
世民面色已变得铁青!死亡的窒息感再次袭上心头。
身为三军主帅,世民很清楚,唐军出征近一年,而且上次北征之后间歇时间极短,将士均未得休养生息,近年连年征战,此次洛阳又久攻不下,人人俱已厌倦;郑夏联军更是令军心震动!全凭他秦王一再为全军上下打气,不断承诺:洛阳指日可下!夏军绝不是唐军对手!凭着唐军上下对他秦王李世民的信念,士气才重新凝聚起来。大家都相信他秦王说的话是正确的!都坚信秦王是战无不胜、天下无敌的!都深信秦王智计无双、算无遗策,没有一次会看错敌人!这才凭着他的坚强意志支撑到今日。
而一旦夏军越太行抄袭关中,恐怕我除了撤军一途,别无他法!否则,即令我军攻破洛阳,倘若关中有失,夏军已得半壁江山。何况京师父皇等人的安全不得不考虑;何况关中一失,我军必军心大乱!那时只怕要不战自溃。
如若撤回关中,将近一年的东征便前功尽弃!再要一战而平灭郑、夏两国,几无可能!我将如同曹孟德赤壁失利而饮恨终生!
失败的挫折感笼罩世民心头,直令他的心隐隐作痛!
他深吸一口气,不!我还年轻,还有的是时间!我的功业将超过曹孟德!我要看着大唐在我手里一统宇内,要创造出前无古人的“大唐盛世”!
然而,一旦此次不能如我所愿“毕其功于一役”结束战事,唐军不是凯旋而是被迫退回关中,只怕从此兵连祸结,不知还有多少仗要打,还要拖上几年才能停息战火!虽然世民仍旧自负,自己一定会是最终的胜利者!然而百姓!百姓又要再忍受多少战乱流离之苦,才会是尽头?!
世民从沉思中回过神,抬起头来,见众人都瞪大眼睛望着他,他定了定神,沉声道:“必须破坏窦建德行此‘围魏救赵’之策!让夏军按照我军战略部署行事!”
长孙无忌立刻会意,问道:“殿下之意是——充分用足长孙安世这颗棋子?”
世民道:“不错!为今之计,仍是只能依靠安世去用间。我们可以让安世作出忧急洛阳情势之状,拚命游说窦建德不要弃洛阳不救,反而远道去攻关中,并让他设法贿赂夏军将领,由窦建德周围亲信之人出面影响窦之决策。安世这么做,既可阻挠夏军实施这项战略,又显得是为郑尽忠,不会引人怀疑。另外我们要设法促使夏军早日与我军决战,让他来不及改变谋略!”
众人计议一番,决定由长孙无忌负责通过侯君集与长孙安世联络,令他暗中尽全力以金宝贿赂夏军将领,影响窦建德决策,干扰夏军行北渡黄河、攻打关中之策。杜如晦又献一策,让秦王传令留守围攻洛阳的齐王元吉、屈突通等人,加紧进攻洛阳,并故意放行洛阳派至夏营求救使者,如此更能配合长孙安世阻挠窦建德改变决策。秦王采纳其议,让薛收立刻代拟一道军令派人传送东都前线。
只是连日来夏军总是坚壁不出,除小规模冲突外竭力避免与唐军决战。如何促使夏军出战,众人计议半晌,仍苦无良策。
世民皱了皱眉头,说道:“诸位这些日子甚是辛苦,且去休息吧。大家若有何良策,再随时交换意见。”
这些日子以来,房玄龄等人协助粮草转运管理,助世民稳定军心出力不少,大家也都十分疲乏。
世民步出军帐,在帐外草地上徘徊,遥望夏军营地方向,心中千头万绪。
一人走过来,躬身一礼唤道:“殿下!”
“君集!”世民回过头,见是适才送信后退出帅帐的侯君集。
注释:凌敬之策,阵线过长,有人认为不可行,夏军翻越太行,自身粮草补给就成问题,若被唐军两面夹击,对己更是不利,并非善策。作者未实地探查过此线路,此处假定其有一定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