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常看關於心靈層面的電影,接觸的也都與這類型相關
看了 "人生大事" "綠皮書" "這個殺手不太冷" "觸不可及" 等好作品
承認自己內心仍舊深藏著一個單純不已、憤世忌俗的孩童
這麼多年 似乎一丁點也沒改變 仍舊是這麼多愁善感惹人憐惜
我曾很認真地思考傳承跟教養問題,很遺憾的是 人生這等大事跟想像的總是出入很大
能做的就變成 該如何去做教養問題了
每個家都有著它單獨的時空背景,世人在看待極端事情不該單純而片面的歸咎於 "一定是這個人的問題"
在心理學的發展初期,孔子、孟子、荀子 對於人性都有不同解說,而人性實則為 天性與環境所造就
天性為為動物本性,為求生存、性、權而生,人不同於動物多了思維與人格,分為三層則為本我自我與外我
只是看待問題需要從根本下起,就像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講究心理治療目的乃是
"幫助患者樹立面對苦難、哲學式的耐心與堅定"
針對症狀而起的對應作法就像偏激的孩子會不停的用手去敲打牆壁,而你該做的不是綑住他的雙手,而是紓解與認識自我
說了許多像是導師般的教誨,然而人就是這麼奇妙的生物,往往在面對自己的問題時無法確切的下藥
累了!還需要再起!只有等幸福來到的那天 也許可以稍作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