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苦闷,迷惑,彷徨,她该何去何从?难道要这样浑浑噩噩、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她知道自己的心病的根子:不热爱教师工作,不愿意从事这一行。
到师专也不是她自己的志愿,不是她自己的选择,到师专,她是意外的被动的,这是最要命的,她不喜欢这种被安排的感觉。正因为这一点,令她怎么也快乐不起来,潇洒不起来,完全失去了本来面目。
"高四”复读那一年,是她最充实的一年,因为那时她有的是机会,有的是希望,所以每天都充满了动力。可现在这个结局未免太黯淡了。
收到高中同桌的来信,同桌没考上,也不再复习了,不想做“高五”生,家里帮她在县农行找了个当司机的男友,男友帮她在县农行谋了个柜员的临时工工作。
信中说,她们插班的这个应届班,70多人只录取了16人,其中插班生5人。20个插班生有15个没考上。很多很有希望考上的,连中专也没考上……两个文科复习班录取的人更是少得可怜,可以说是惨烈。从这个角度来说,齐莹无疑算幸运的。
看完信,齐莹陷入了沉思。也许,比自己不幸的人多的是,也许是自己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
周末到了。同宿舍的女同学到舞厅去学跳交谊舞或者和男同学赴约,齐莹没这个心情,仍旧上图书馆。高年级的师兄里,已有几个人表示愿意教她跳舞,弹吉他,写书法……她一概都拒绝了。她想不出自己现在这副死气沉沉、毫无热情的样子,他们怎么会对她感兴趣。
现在,能陪伴她的,让她有所寄托的就是日记和图书馆里的书了。因为周末,图书馆里人不算多。图书管理员林阿姨是个很和善的中年女人。洪山县本地人,先生是学校教务处的负责人。齐莹来的次数多了,也熟了。齐莹的一些想法林阿姨也了解一些。这会人少,林阿姨和她聊了一会。
林阿姨说,退学不划算,对女孩子来说,专科学历足够了。如果不想回去自己的家乡,学业优秀的话,毕业分配时可以争取统分名额。虽然还是当老师,但统分的话可以分到好点的地方比如平城市。
平城市离洪山县两个小时的路程,是个边境县级市。中文系今年这届毕业生就有分到平城市的。
“或者争取多发表一些文章,自己找门路改行”,再不行,“你长得漂亮,找个好老公,帮你改行”。
林阿姨的话让齐莹心念一动,对啊,她不是一直喜欢写文章吗?何不尝试着投稿呢?至于找个好男人嫁了,这从来都不是她的选项,她也从未想到过要依附任何人,她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写自己的命运,创造自己的未来。
连续两个周末,齐莹都在图书馆的阅览室看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她喜欢图书馆里的安静,无人打扰。如果在宿舍看书,会经常被来访的人打断思路,她不喜欢这种感觉。
虽然也背过不少苏轼的词,但这么全面的看一本写他的书还是第一次,一边看齐莹一边折服于苏轼的个性、才华和魅力。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仕途并不顺利,他的一生大部分时光,都是在贬谪中度过的。从政40年,贬谪流放了33年。
在林语堂看来,苏轼是个“乐天才子”,在逆境中能安贫乐道,热爱生命,自得其乐。"心是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事业?黄州儋州惠州",这是苏轼自题生平总结和评价。
尽管仕途上一贬再贬,但他从不气馁,总是很投入地热爱生命,享受生活,无论沦落到什么地步,总能活得比别人潇洒滋润。
被贬湖北黄州, 他亲自开荒种地,挖鱼塘,筑水坝,栽橘树,创造出流传千年的经典名菜 “东坡肉”,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旁人难以下咽的野菜,他却品出另一番滋味“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被贬广东惠州,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千古名句。
被贬海南儋州,他创制了“东坡笠”,设计了脱戴方便的“东坡帽”,还发明了“自来水”。
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一生都颠沛流离,但他却能超越个人的悲哀,“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种旷达的人生态度,让他无论处于何种境界都有能让自己获得快乐的能力。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齐莹把《苏东坡传》中的这句话抄到了自己的笔记本上。
看完这本书,齐莹的心,似乎平静了许多,心境也不再那么灰暗。
10月底的一天,齐莹意外地收到了上学路上在青凤市的小旅馆邂逅的“兵哥哥”师胜杰的来信。当时他们只有过短暂的交流,但他似乎很理解齐莹的心境。信中他劝齐莹不要再去想太多,比起他,比起很多同龄人,她算是幸运的。
齐莹心想,的确,如果自己处在他的那个位置,又该怎么办?师胜杰说对他自己的选择他不后悔,他热爱军人这个职业,放弃高考参军入伍是他自己的选择,不管以后如何,毕竟在短暂的人生道路上他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齐莹不想去做那么深刻的自我剖析,也不敢。因为认识自己是件十分痛苦的事情,越比较她越发现自己毫无生气,毫无希望,越比较她越发觉自己的渺小。
齐莹知道,自己不该让那种灰暗的情绪弥漫开去,不该老是让感伤情绪不可抑制地泛滥,可她却控制不了,她觉得自己还是太年轻了。
师胜杰向齐莹要一张照片,齐莹想,那就给他一张吧,多交一些朋友也不是坏事。齐莹的朋友算多的,高中时的球友们,如今分散在各个学校,收到友人们的来信是齐莹最快乐的时候,信中大家谈各自的学校,交流对各种问题的看法,那是一种心与心的沟通,心灵与心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