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齐莹仍照例第三节下课后直奔收发室,远远的就似乎看到小黑板上有自己的名字。果然,走近一看,有自己的名字。
刘春来信了。齐莹的心一下从沉郁变得开朗起来。是挂号信,捏在手里厚厚的,打开一看,足有八页。
他采用“先扬后抑”的写法,前三页先教齐莹退学的“诀窍”,紧接着用足足五大张纸“论述”另一条路的可行性,总的来看,刘春不希望齐莹退学。
刘春说,他现在也帮不了齐莹什么大忙,只能在那儿给她指点江山,更何况他的分配还没有着落,说不定毕业之后真会被分到哪一个偏僻小岛的某一个海洋观测站上,或者分到一个濒临破产的化工厂内。
信末他写道:“……当你参加高考的时候,我总觉得爱莫能助。总是看着你一个人在艰苦地努力着,最多说两句祝福的话语,而当你也在大学奋斗和努力着的时候,我就觉得我能够拉你一把, 是我们两个人在奋斗着。这样的力量是不是会更大些?成功的把握是不是会更大些?同舟共济的我们是不是能将人生的航船驶进幸福的港湾?患难与共的你我能不能相伴走完人生的旅途?答案只有一个:携手奋斗! 你要坚信,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信末刘春抄写了北岛的《红帆船》:
到处都是残垣断壁
路,怎么从脚下延伸
滑进瞳孔的一盏盏路灯
滚出来,并不是星星
我不想安慰你
在颤抖的枫叶上
写满关于春天的谎言
来自热带的太阳鸟
并没有落在我们的树上
而背后的森林之火
不过是尘土飞扬的黄昏
如果大地早已冰封
就让我们面对着暖流
走向海
如果礁石是我们未来的形象
就让我们面对着海
走向落日
不,渴望燃烧
就是渴望化为灰烬
而我们只求静静地航行
你有飘散的长发
我有手臂,笔直地举起
刘春的信让齐莹感到心里暖暖的。《红帆船》更是深深打动了她。刘春的确是优秀的。
她打心底认同他的说法,但她也觉得自己的心情恐怕他难以感同身受。毕竟两人所处的环境和要面对的问题太不一样了。
齐莹承认自己很软弱,很脆弱,她现在无力对他说出那句他几年前就希望她说的话:“我愿意与你同行”。
“请与我同行”,多么神圣的几个字,他说出了,可齐莹现在却没有勇气接受,她仍未能从那份失意落寞中解脱出来。她还没能理清自己的思绪。她还需要时间。
“快乐像露水一样脆弱,大笑之际就消失无遗,但悲哀是坚强而持久的”,“我迷失了我的路,我彷徨歧途,我求索我得不到的,我得到了我不求索的”………齐莹的脑海中掠过了泰戈尔的诗句。
她不知怎么给他回信。她想,等她更成熟一些的时候,等她再能够把握自己一些的时候,她才会对他说“我愿与你同行”,可现在,她没有这个勇气,也没有这个心情。她害怕脆弱的自己会中途逃脱,那样留给他的将会是更深更浓的痛苦。她敬佩他,但她目前仍不能接受他,尤其是现在这种处境和心境中。
学校要举行新生体育艺术竞赛,其中有齐莹拿手的羽毛球和乒乓球项目。她想鼓起劲,报名参加,但却缺乏热情和动力,最终还是放弃了。
一向自信达观的她似乎回到了初三和高中阶段那种自我封闭的状态中去了。她想安静,她现在需要安静,需要一个人静静地思考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她需要时间。
齐莹不敢想象,当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在屡屡遭受挫折之后仍能一次次顽强地站起来,以明媚的热情,以崭新的姿态去迎接生活的挑战。那样的人有,可她不是。每遭受一次挫折,她总要消沉好长一段时间才能重新振作起来。
她才只有18岁,却经历了不少挫折。初中时的墙报风波,中考没考上县重点高中,二哥去世,高考落榜,复读一年也没到本科线,最后还被录取到自己不喜欢的学校……在升学这条路上,她似乎永远都是失意者。
她迷惘极了,自己的自身价值在哪里?难道要这样平平庸庸、碌碌无为地在这个偏僻的边境小县城度过三年?然后三年之后再听从命运的安排,分配回那个她曾经发誓过永远不再回去的国家级贫困县,象父辈们一样,过一眼能望得到头的生活?这似乎象一个死循环,她看不到未来,她怎么也走不出来,想得越多,越觉得悲观。她觉得自己的脑袋要爆炸了。
她不知道什么时候她的心情才能如天空般晴朗起来,如小溪般欢畅起来。
早晨和课间因为没有去出操,在班上被班主任批评了,班主任姓丛,是个30多岁的男人,整天一副睡眠不足的样子。每次讲话必提“端正思想”。齐莹第一眼看到他时就没好印象。
“现在,有的人组织纪律很差,你如果不给我好印象,毕业时我也不会给你好评语,你的历史是我写的。”最后的这句话,让齐莹对这位班主任的印象坏到了极点。让她对教师这个职业更添了几分排斥。
她知道自己身上欠缺的东西还很多很多,她觉得活得好累好累,这所谓的“大学”还是中学式的管理模式,让她完全找不到“大学生”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