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莹看了本《大学生变奏曲》,这是一部描写八十年代大学生生活的长篇小说,描写了两个大学生刘依平和高亚敏,写他们在毕业分配时的“生存竞争”,“爱情交易”,也写了他们走向社会以后面临的严峻生活挑战,以及这个过程中,他们经历的深刻精神蜕变。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寻找人生道路的复杂经历,展现了一批大学生的独特命运。
看完之后,齐莹很受震动,刘依平不有点象她么?你越是自视甚高,就越容易淹没在社会洪流中,不妨看淡些,随遇而安,但改变命运还是要改变的。
齐莹将其中的几段话摘抄到自己的笔记本上。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得天独厚,命运之神似乎特别照应他们,无论到哪里,无论干什么,总是轻而易举就得到人家费尽心机,甚至辛苦努力一辈子也难以得到的东西。”
“他感到,继农村改革后,一场更为浩大,更为深刻的变革即将到来,他和所有人的命运,都将在这场浪潮中沉浮变迁。然而,这种感觉越强烈,他就越是对自己的生活失望,不满,就越是发觉自己处在了一个极为不利和没有希望的位置上。”
“他心里说不出的沮丧和悲哀,他从未想到,他的一生,竟会注定当个卑微普通的中学教师,他的雄心,梦想和全部才华,竟要耗尽在单调无聊、庸碌无为的沉闷生活中,真不堪想象!”
“现在我宁肯相信黑格尔,个人只能是链条中的一环,谁也不可能摆脱必然,一切偶然只不过是必然借以实现自己的表现形式,自由也仅仅只能被归结为对必然的认识,根本不存在绝对自由选择。”
“我早就超越了萨特,在思想上清算了他。只有自我达到了绝对自由,才可能有选择的绝对自由,所以它只能是一种玄想中的哲学意向,只是一种纯粹的空洞的形式。在学校里,你可以很自信,可以很了不起,可以在虚幻中感悟到绝对的自我,作绝对自由的选择,但是现在你不能,你走进了实在的社会,每一个生活细节,都会牵动千丝万缕的巨手,无处不在地扼住你的脖子。”
“大家一边慷慨陈辞,大谈自由选择,自我塑造,同时内心非常明白,这不过是一种反抗心理和牢骚而已,谁也不会当真。冷峻的现实,强大的社会关系,严酷的经历和惨痛的教训,使他们不得不异常清醒。”
“……可怕的是与世隔绝的闭塞,是精神生活的极端贫乏,是内心的寂寞,孤独和难以排遣的思恋,而这,恰恰是她始料不足的。”
“在学校里,尽管大家思想情趣有很大差异,但总是同属一个圈子的人。一出校门,踏入社会,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不再是一群,而是一个。无论你的自我感觉如何好,自我意识如何强,终很快被生活的潮流轻而易举地淹没……”
“……不敢正视严峻的现实,难于适应日趋激烈的生存竞争,只好为自己杜撰些所谓精神支点,来支撑脆弱的内心平衡。”
“根本不可能超脱,无非自欺欺人,虚构一个飘飘渺渺的意念形象,寄托精神上的空虚,惆怅和惶恐。”
“……那些分配到省委或者中央部门的同学,他们是聪明的,从进大学起,就知道这四年意味着什么,知道该使用什么样的手段去占据有利的位置。不管人们怎么非议,他们的目的达到了。在面对未来的起点上,他们一下子就和你们拉开了多大的距离啊!在大学里,你总是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的分量和世界的渺小,于是你藐视一切,走进社会,你发现了世界的分量和自己的卑微。于是惶惶然不可名状,惟恐被它淹没,从自信到沮丧,其实仅仅只有一步……”
“起初,高亚敏沮丧,绝望而不知所措,接着,她很快冷静了,清醒了,她不是一个爱幻想的天真少女,她毕竟是从那所大杂院里走出来的。倔强,精明,务实,经历过那么多的挫折,逆境和默默无声的奋进,她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后悔毫无益处,消沉则自找苦吃,没有谁会同情你,惟有振作起来,照自己已经选择的道路顽强地走下去。”
齐莹很欣赏高亚敏,在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彷徨苦闷之后,最后高亚敏成功了。她的起点并不高,她原本只是一个头脑简单,平平庸庸的人。如果不是分配的一念之差,她很有可能碌碌无为地过完一生。
人生就是这么光怪陆离,一次小小的失误和一念之差,都会改变你一生的命运。有的人被命运改变,有的人改变了命运。齐莹想自己会是后一种。以她的性格,她不会就此善罢甘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