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四十五)​形单影只、国病难医(上)
书名:闲话《大明王朝1566》 作者:北宫伯玉 本章字数:3168字 发布时间:2022-09-19

形单影只、国病难医(上)

 

本篇参考剧情第三十六集

 

张居正自然知道高拱想问什么,可有些话却不方便明说,只得言不由衷地安慰道,“王爷好,世子也安”,高拱瞟了眼王府紧闭的大门,讳莫如深地说,“不要骗我了,国病难医,务必请王爷养好身病,他才是我大明朝的青山”。高拱口中的“国病难医”,翻译过来就是“道长有病”,可惜只有海老爷一个人,是真心想给道长开丹方的,其余人都恨不得道长早日狗带,赶紧把位置给裕王爷腾出来。正所谓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裕王自然是高拱心中的那座青山,好好保养身体,这柴大概还够再烧个六七年的。张居正淡淡地附和道,“肃卿兄,有李先生在,这一点你我都不必担心”,其实张居正心中那座青山,已经悄悄从裕王换成了万历,别看世子爷今年才五岁,但人家山上这柴禾,足够张师傅烧一辈子的了。

 

高拱满脸忧虑地望着张居正,推心置腹地说道,“听说圣上的病,今天就犯了两次,太岳,我们能不能想办法,让李先生进宫给皇上请脉!”高拱也没把张居正当外人,张嘴就把道长圣体堪忧的消息给透了出来,所谓“让李先生进宫给皇上请脉”,其实就是个幌子,高大人真正的意思是,想编个合适的理由,拉着张居正一起进宫去面见道长,替裕王说几句好话,求求情。张居正自然能听出老搭档高拱的弦外之音,扫了眼裕王府紧闭的大门,一脸正色地低声劝道,“肃卿兄,这一切都无从谈起了,陈洪陈公公今天来这里传旨,挨了王妃的责打,皇上本就有疾,听了这件事,难免病中更易震怒,怒气又添病症。肃卿兄,雷雨将至,你我尤需冷静。”先是海老爷故意在六必居题字,再是陈公公在裕王府里磕地头破血流,眼下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谁也不知道病中的道长,会不会为此大发雷霆,再做出什么过激的举动。如今正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连裕王爷都乖乖宅在家里,闭门谢客了,高拱这厮竟还想拉着张居正进宫去触道长的霉头,不是被猪油蒙了心,就是被那海瑞洗了脑,高大人,千万要冷静阿!

 

高拱也没料到,这李妃竟是如此肛裂的女子,连上门宣旨的陈公公她也敢打,震精了片刻之后,仍是固执己见地说,“那我们就更应该,把李先生带进宫去,先给皇上请脉,稳住了病情”。高拱想当然的认为,既然裕王夫妇摊上这么大的事,吓地他们连门都不敢出了,我们这些做师傅的,就更应该挺身而出了,至少也要面见道长,争取把老人家的情绪给安抚住才是,也省的陈洪在道长面前搬弄是非、挑拨离间。张居正见高拱是铁了心要进宫送人头,只能皱着眉头,苦口婆心地劝道,“不行,现在连吕公公那条线都断了,陈洪他们又推波助澜,李先生这个时候进不了宫”,讲道理,如果说连吕公公都劝不住道长的话,就算让高师傅、张师傅进了宫,估计去了也是白给。

 

高拱看向张居正的眼神中,夹杂着几分失望,想不到自己多年的亲密战友,竟也成了只图自保的懦夫,强忍着心中的不快,有些不耐烦地催促道,“请李先生出来,我见见他”。正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既然劝不动张师傅,高师傅便打算自己带着李时珍,进宫去见道长,反正是病急乱投医,死马权当活马医。张居正淡淡地回了句,“他给王爷服了药,也已经出府了”,高拱仍不死心,不客气地追问道,“哪里去了”,张居正眉头微皱,耐着性子解释说,“李先生的个性你也知道,他不愿说,我们也不好问”。张居正神色坦然、对答如流,高拱一时也分辨不清,这张师傅是真找不到李先生呢,还是故意拦着不让自己进宫面圣,斟酌了片刻,用饱含深意地目光直视张居正,试探着问道,“太岳,今天晚上,能否到鄙舍一谈呢?”

 

以前严嵩还在位的时候,高拱和张居这对好基友,经常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喝酒撸串;严党倒台之后,高师傅很快重返内阁做了阁老,张师傅却依旧待在兵部当侍郎,职务与品级上的差距,就像一条无形的鸿沟隔在中间,使得二人渐行渐远,慢慢生出了几分隔阂。有一说一,高阁老平日忙于工作,已经许久都没主动约过张侍郎了,如果是放在平时,张师傅大概会欣然赴约,可今天这个时间点颇为敏感,这个时候去高师傅家里彻夜促膝长谈,实在是有些不合适啊!

 

见高拱约自己今晚去他家聊骚,张居正面露难色,不自觉地瞥了眼紧闭的王府大门,谨慎地低声说道,“王爷再三叮嘱,我是每天都要进府的人,叫我最好不要跟旁人来往。肃卿兄,王爷所虑甚是,这个时候,我们还是先静观其变的好。”虽说张居正每日都能进出王府,但这个漏洞却被裕王早早打上了补丁,特地嘱咐张师傅,最近自己病情比较严重,为了防止病毒传染,建议张居正每天保持两点一线,尽量简化生活轨迹,非必要不聚集,最好不要跟旁人来往,尤其是高拱。高拱一言不发地盯着张居正,眼中半是伤感半是无奈,几次想要说点什么,可话到嘴边却又总是开不了口,最后只能长叹一声,甩了甩衣袖,黯然地转过身,喊了声“回府”,便一头钻进了轿子。不知不觉间,高拱不仅成了裕王府的“外官”,还成了张太岳口中的“旁人”,大概这就是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吧。

 

高师傅无法理解,为什么张师傅可以每日进出王府,帮着裕王出谋划策、运筹帷幄,而自己却成了个“外官”,被堵在门外;张师傅同样无法理解,为什么高师傅可以入阁拜相,整日里指点江山、治国安邦,而自己却只能待在王府里,给世子爷做启蒙教育。就如那首歌中唱的一样,“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谁和谁会是永垂不朽”,无论是友情、爱情还是奸情,都免不了曲终人散、分道扬镳的那一刻,郑所谓本来无一物,万事终成空,这大概便是宿命吧。夕阳西下,一顶孤零零的轿子载着高拱渐渐远去,张居正神情落寞地望着这一幕,竟有些痴了,一时间心中也是百感交集、五味杂陈,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

 

李时珍给裕王看完病,出了王府,直奔钱粮胡同而去,在胡同口撞见了几个锦衣卫,亮出了自己的身份便被放了行,进了院门,同海老爷寒暄几句,便去拜见海母。海老母见了英俊潇洒的李时珍,也不由得是见猎心喜、眼角含春,由衷地说了句,“李太医,老身一把年纪,从没有想求过谁,更不曾想有哪个人让我望眼欲穿,可是前年在江西兴国,老身可真想李太医啊!”话里颇有几分“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的感觉,海母双眼泛红,低头暗道一声,这也就是自己上了些年纪,若是再年轻个二三十岁,指不定还能给海老爷添个弟弟妹妹什么的。

 

从海母口中才知道,原来是三年前,兴国全县缺水,一个大地主霸主了上游水源,百姓无法插秧灌溉,海老爷为民请命,亲自与那大地主谈了半个多月,最后不仅替百姓争到了水,也替自己女儿争到了水。那时节明明是全县缺水,可海老爷的女儿却莫名掉进了河里,尸体漂了四五里才被好心人捞了出来,知县的女儿尚且如此,又何况寻常百姓乎,只能说一句, 扫黑除恶任重而道远矣。这里插一嘴题外话,任何时候,哪怕你手中掌着权,见义勇为、挺身而出,那也是要付出代价的,流血流泪不说,更可能连累家人。所以说遇到有些事,拿着键盘对着屏幕口若悬河、义愤填膺尚可,真要寻思着靠自己出手,铲尽天下不平事,奉劝诸位还是要三思而后行,莫要为了逞一时之勇,反误了卿卿性命,甚至贻害家人,到时怕是追悔莫及。

 

因为女儿夭折,海夫人动了胎气导致流产,身体也落下了病根,海老爷每年俸禄只有30几两银子,一多半都拿去给媳妇儿治了病,可病情始终不见好转,海母生怕海家从此绝了后,整日里都是以泪洗面、心急如焚。说到给海门传宗接代这件事儿,其实海老爷也是尽力了,据史料记载,海瑞一生曾经先后娶过三任妻子、还纳了两房小妾,虽说阵容搭配是挺豪华的,只可惜天不遂人愿,这几位海夫人轮番上阵,要么是生不出儿子,要么是生出了儿子却养不大,所以还是老话说的有道理,多个朋友多条路,指不定哪天晚上,就用上人家了。海母当着李时珍的面,泣不成声地数落海老爷不孝,心里只有国没有家,说海老爷是朝廷的人,又铁了心要当个好名声的官,家里人死绝了也不干他的事,听得李时珍也是满脸的尴尬,因为老人家一张嘴就剧透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