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志行如此欣喜?
因为关于民国纺纱业的记忆,此刻在他的脑海里,已经完全清晰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的纺纱业逐渐开始了腾飞!具体到什么程度呢?那就是行业平均年利润超过总投资额的100%,根据记忆,有的纱厂竟能达到700%!也就是说,一般水平的纱厂,一年就能收回投资。而最好的水平,一年竟赚了7个厂回来!
而且这个状态一直持续到1920年,也就是说,近5年间,只要投资纱厂,一般至少都能获得100%以上的年利润!
另外,棉纺业90%以上的成本都来自于其原料----棉花。而关中,也就是李志行脚下这块土地,恰恰正是中国的主要棉花产区之一!也就是说,李志行现在就处于原料市场的中心,若在此地建厂,其原料价格和质量,相较那些上海的纱厂,具有天然的优势!
那么,如果在这里开办一家纱厂,年利润会达到多少?150%?200%?300%?
突然意识到了如此重要的事情,李志行是不是应该欣喜?是不是应该欢呼?是不是应该雀跃?
喂!究竟是怎么回事?你能不能说详细点?
当然能!让李志行这可怜的娃先雀跃一会,我们讲点历史。
其实早在1890年,中国就有了机器纺纱,只是一直发展缓慢,其产品质量粗劣、价格缺乏竞争力。原因有技术问题、管理问题,也有宏观环境问题。
你要知道,当时的中国没有关税自主权,货物进口关税由列强把控,洋人给中国设立的极低的税率,中国毫无保护本国新兴工业的能力。以致于质优价廉的进口棉制品,长期主导中国机制棉纺织品市场,将民族资本纱厂按在地上摩擦。
这些进口棉纱,主要包括英国棉纱、日本棉纱以及印度棉纱。而印度当时属于英国的殖民地,也就是说,其实是英国和日本,一直掌控着中国的机制棉纺织品市场。
但这种情况却被一个突然事件打破。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太子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塞尔维亚的萨拉热窝视察时,被一名塞尔维亚青年枪杀,这个突发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8月4日,世界第一强国英国卷入了战争,而后战争规模越来越大,从而导致英国对远东地区棉纱出口锐减,造成了巨大的市场缺口,最终变成了日本、印度以及中国棉纺业的一场盛宴,也造就了中国民族棉纺业的短暂腾飞!
关于战争对中国棉纱业的影响,历史的真实记载是这样的:随着英国参战和战争规模越来越大,英国棉制品不能继续东来。同时,英国也对远东市场失去控制,中国和远东其它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地,原本由英国占据的机制细棉纱布市场,随之出现了空白。
一向以发展海外市场为主要目标的日本、印度两国棉纺织业欣喜若狂,立刻全力争夺细棉纱布这一高端市场,从而不得不大幅度减少粗棉制品的生产和出口,从而使粗棉制品这一低端市场出现大面积空白。
于是,即将溺毙的以粗纱为主的中国棉纺业,终于从死亡的边缘挣扎回来,马上从水里伸出脑袋,大口呼吸新鲜空气并补充体力,并迅速进入黄金发展期。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如果有50%的利润,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的利润,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润,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杀头的危险。
那么,如果有持续5年赚取100%以上利润的机会,你会是什么感受?而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才刚刚爆发几个月,一切还刚开始发展,战争的影响还未显露,中国的民族棉纺业,还正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这是千载难逢的投资机会!
请问,你若是李志行,是不是也会发狂?
志行立刻赶回学校找到狗娃,让核算手头资金。狗娃很快得出,除了维持学校正常运转需求外,能够拿出的所有现金数量是3378块银元,其中含952块学校公款。
志行拿了其中的2500块银票,再拿了一些现洋,他告诉狗娃自己要马上去一次上海,准备做一笔大生意,需要些时日,随后对离开后的事情做了安排,包括委托狗娃全权管理学校、请胡景翼对家里和学校多关照等。
李志行还特意做了两件事,一是安排冯春霖在自己离校期间留意学校各种动向,并给了冯一些经费。另一件就是见了哥老会的范掌柜,看范掌柜能不能介绍点哥老会在上海的关系,以备不时之需。范掌柜听了来意,想了想,给志行写了一封介绍信,是给上海青帮头目楚相九的,说必要时可以求助。
最后,志行匆匆忙忙赶回家,准备取点简单行李后,就去会友镖局与崔掌柜汇合,因为崔掌柜雇的护镖队就是会友的。
等志行将此事告诉顾菲儿,菲儿既惊讶又担心,惊讶的是志行忽然说走就走,担心的是上海路途遥远又人地两生。但志行笑容灿烂,充满信心,匆匆忙忙。
顾菲儿只好咬咬嘴唇,将万般担忧放在心里,说家里不必担心,有她在!只是叮嘱志行外出要注意安全,时间若久要发信回来。然后就替志行收拾好行李,一直送到门外,目送着志行匆忙远去,她望着志行的背影,在门口伫立了很久。
等志行赶到镖局,师傅魏金仲知道了此事,他对这个小徒弟千里远行却不放心。魏振山知道这个小师弟深得外公和父亲的喜爱,又太年轻,没有行走过江湖,他也怕出事,便索性指定了一个机灵点、身手好的趟子手陪志行一同到上海去,镖局有的是人手,这不算难事。
志行觉得也好,毕竟是乱世,就谢过师傅和大师兄。
一切安排妥当,志行就和崔掌柜出发,开纱厂这么重大的机会,志行无论如何也要去实地了解了解情况。
因为棉纺业并不景气,崔掌柜这次进货并不太多,却总共也有四五千斤,雇了几十辆马车,一路向东而行。
据崔掌柜说,货物要经潼关出陕入豫,再一直到洛阳装上火车,经郑州、徐州、南京运往上海,全程约1700公里,大约有四分之一的路程是马车运输,运输成本巨大。
民国的出行非常辛苦,好在李志行是随镖车同州,镖行的弟兄多,凡事都先处理好,路途倒不算艰辛。
这次是魏吉安师兄领队护镖,但具体事情自有镖局的老人老吕打理。这位魏师兄长得有点单薄,因为小时候体弱,所以练武不如两个哥哥精进,说实话他也不爱练武,倒是喜欢读书,穿的有点像个公子哥。
而李志行因为此次往上海要做些气势,打扮的也像个公子哥,两个公子哥一路上谈天说地,指点古今,很是快活,不像走镖,倒像出游。
因有商队同行,李志行一会和魏师兄纵马、一会和崔掌柜同乘了马车聊天,非但不无聊,一路上还解了不少上海的情况。崔掌柜的在车里待闷了,也会下车骑马,与魏吉安、李志行聊天解闷。
在陕西境内,镖车一路平安无事。会友镖局名声很大,西北绿林都给面子,陕西自不在话下,况且押的只不过是一些棉花而已,抢这个东西还得找地方出手,一整套程序下来,难度不比正式做回生意差,要喜欢做这种买卖,谁还会去当土匪?
镖车用了两天时间,到达潼关。这里是关中的东门户,陕、晋、豫三省交界,向北过黄河到山西风陵渡,向东就进入了河南灵宝。
潼关是中国有名的雄关之一,北有渭、洛二水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南踞秦岭。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间仅一路相通,为交通咽喉,有“畿内首险”之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留有“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诗句。
但李志行此时,感慨却不仅于此。“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只恨我生君已老,断肠崖前忆古人!”这是金庸老先生笔下郭襄女侠相思杨过的诗句,那个十六岁的小姑娘,在这黄河对岸的风陵渡口,一见杨过之后,便再也无法放下,终生未嫁。任李志行两世为人,望着汤汤大河,也不免感伤。
而潼关往东,便是“骑青牛出函谷老子姓李”的函谷关。道教始祖老子从此出关,往北地而去,从此神龙归海,再也不见一鳞半爪,只留下了道家五千言供世人研读。
李志行欣赏、感慨一番,就随车队往东,进入河南境内。
再往下走,镖局的人逐渐谨慎起来,总要派两个趟子手去探探路,这些都有老吕安排,虽说会友镖局声名远振,毕竟小心行得万年船呀!
第二天,车队进入陕县,陕西由此而得名,即陕原以西的意思。中午,到达一个叫滑底的地方,夹道是两座不甚高的小山,山上草木茂盛。
李志行如往日一般,与魏师兄、崔掌柜几个骑着马,指指点点。几日相熟下来,因志行谈吐风趣,又喜欢打诨插科,大家都喜欢围着志行,听其高谈阔论。
只见志行指着路两边的小山,附庸风雅地说“此处道路不宽,夹道成壑,我看是一出设伏的好所在,想来古代发生过战事。”
崔掌柜闻言,也摇头晃脑地说“我看两边山势不显,要冲上去亦非难事,设伏嘛……只怕用处不大。”
魏吉安听罢,也呵呵一笑说“志行所言也不是没有道理,之前此处有东西两寨,皆是绿林,常于此地打劫,后来刘镇华纠集豫西各地好汉成立镇嵩军,皆投刘镇华去了,才还了此地太平。”
“原来如此,如此来说,志行倒是眼光不错。”崔掌柜闻罢,捻须说道。
志行闻言,得意得哈哈大笑,却忽然又急忙捂住嘴。
你道为何?原来他忽然想到三国演义里曹操落败华容道,大笑引出关羽的故事,这滑底与华容读音相似,该不会引来土匪吧?志行暗思不详,所以急忙将笑声止住。
正在此时,突然“呯”的传来一声枪响,前面一个车把式的草帽应声而飞,紧接着,一边山上有二十几个人挥舞着兵器,怪叫着从山上冲了下来。
TMD!这还真召来了土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