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26年,楚国宫廷杀气纵横,一场弑君大戏即将再次上演。
这次的主角不是别人,正是令中原诸侯闻风丧胆的楚王熊恽。
熊恽如果当初听人劝告,不立熊商臣为太子,也许这场家庭悲剧就不会出现,而劝谏熊恽的正是成子玉的继任者斗勃。
当初,斗勃得知熊恽有立熊商臣为太子的想法以后,立刻从两方面向熊恽提出了自己宝贵的反对意见:
“大王,您后宫佳丽不说三千也有数百吧,只要您再接再厉,以后孩子多得您都数不过来,万一这些孩子中有哪位出类拔萃,您越看越喜欢,到时候再废长立幼,一定会挑起腥风血雨!商臣虽然是您的长子,但我们楚国并没有必须立长这一说啊!再说了,商臣那小子长得胡峰眼,射狼音,一看就是个穷凶极恶之人,这样的人怎么能当国君呢?”
熊恽当时心底就怒了,斗勃这家伙说话多损啊!把自己的儿子形容得如此惊心动魄,这不摆明在含沙射影说自己的基因不好吗?斗勃你太过分了!哼,既然你这样说,我就偏立商臣为太子,凡是你们若敖氏反对的事情,寡人就是要一意孤行!
于是,熊商臣在对斗勃的“感恩戴德”中做了太子,斗勃这就被商臣惦记上了,而且是刻骨铭心的那种。
恰巧此时,出事了!
公元前627年,姬重耳去了,雄心勃勃的熊恽跃跃欲试,准备再次向霸主之位发起挑战——姬欢,我打不过你爸爸,难道我还打不过你这个毛头小子?
然而,楚国和晋国相距甚远,熊恽无法直接攻击晋国,那打谁呢?又是倒霉的郑国。
当年八月,熊恽令斗勃挥师攻郑,楚军长驱直入,一路平推,郑国节节败退,危如累卵,郑兰情急之下只好再向晋国求救,同时祈祷苍天保佑郑国逃过此劫。
姬欢收到郑兰的求救信后,并没有选择与楚国正面硬刚,而是来了一个攻蔡救郑。
蔡是楚国的附庸国,小弟挨揍大哥不能不管,楚军于是放弃攻打郑国,转而驰援蔡国。斗勃率楚军抵达泜水,与晋军隔河对峙。
事实上,晋军这次也是劳师远征,战线甚至比楚国拉得更长,后勤补给出了很大问题,眼看粮草将尽。军队没粮还打什么仗?晋军主帅阳处父便有了退兵的想法。
可是,这可是阳处父第一次独自挂帅啊!就这样临阵退了?晋侯会怎么看?同事们会怎么看?天下人会怎么看?阳处父觉得自己丢不起这个脸,他必须给自己当逃兵找一个合理的理由。
阳处父急得坐卧不安,夜不成眠,当清晨的第一缕曙光照进窗内时,他突然间灵机一动:“有了!”
阳大帅派人与斗勃约战,他表示:“斗勃你要是敢和我打,我就后退三十里,让你渡河布阵,给你一个和我切磋的机会;你要是不敢和我打,趁早回你楚国去,别在这跟我隔河深情互望,哥们很忙!”
斗勃并不知道晋军即将断粮,被阳处父这么一激,骨子里的傲气就爆发了,当下决定渡河与阳处父拼个你死我活。
成子玉的儿子成大心这次也在军中,他当初随父出征吃过晋军一次亏,因而十分谨慎,劝阻道:“叔,晋人奸诈狡猾,言而无信,不要上当,他们肯定是想趁我军渡河半渡而击,别让他们的奸计得逞啊!不如咱们后退,让晋军渡河,这样才万无一失!”
斗勃觉得成大心说的很有道理,于是下令全军后撤,约阳处父渡河来战。
阳处父会渡河吗?
当然不会,粮草都没了,渡河等于洗干净自己任人宰割。不过,阳处父要的就是这种结果,他在楚军后撤以后立刻对外宣称:“楚人不敢和我交战,他们望风而逃了!”
然后阳处父就跟真的打了胜仗一样,一路招摇班师回朝。
却说斗勃退兵以后,左等阳处父不来攻,右等阳处父还不来攻,他感觉很不对劲,赶忙派人去打探消息,才知道阳处父早已厚颜无耻地溜之大吉,斗勃眼见已经追不上晋军,只能憋着一口恶气退兵回国。
然而这还没完,逃之夭夭的阳处父灵机又一动,把斗勃先退兵的消息托人透漏给了熊商臣。熊商臣一直都在琢磨要怎么样才能弄死斗勃,机会就这么出其不意地来了。
熊商臣得到消息后,立即添油加醋地向熊恽告状,说斗勃是接受了晋人的贿赂,才会在形式全面占优的情况下无故退兵,这是欺君,是卖国啊!
这下子,斗勃是黄泥掉裤裆,根本说不清了,而且熊恽一直就对若敖氏很有意见,一直致力于打压若敖氏,所以也不严格审问,也不给斗勃申辩的机会,直接按了个通敌卖国的罪名,就把斗勃给“咔擦”了。
斗勃死后,熊恽平静下来想了一想,觉得这件事情很不简单,这摆明是商臣那小子在借刀杀人,而且都借到自己老子的头上了,熊恽心里很不痛快,对熊商臣产生了很大意见,觉得自己这个儿子还真有点像斗勃说的那样。
上了年纪以后,熊恽更后悔了,这次,是因为一个女人。
【开心一刻】
熊商臣虽然贵为楚国世子,但情路一直充满坎坷,每次相亲都是高兴而去,含泪而归。他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他也想知道自己情场屡屡失利的原因,改掉自己的缺点,迎接美好的明天。
于是,熊商臣决定去找大师算一算。
熊商臣眼含热泪絮絮叨叨说了半天,大师一直闭目不语。
熊商臣很好奇,大师这是在冥想还是,于是问道:“大师,您这么不睁开眼睛?您是在帮我参悟因果吗?”
大师闭着眼睛长叹一口气:“熊施主,我们这里快开饭了,张开眼我怕中午吃不下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