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榜后的暑假里,齐莹一直在思考着“自身价值”,“人生意义”这些问题。考不上大学出路在哪里?考不上大学自己就有“贬值”的危险吗?
她觉得自己太天真,太单纯,这些深刻一些的问题她还不能依靠自己肤浅的思考得出令自己满意的心安理得的答案。
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自学成才的人比比皆是,但齐莹知道自己的处境不同,她目前没有退路,她的唯一的出路也只能是高考。
爸爸妈妈虽然失望,但没有过多责怪她,只是默默地帮她筹好了复读费,返校时叮嘱她不可再为学习以外的事情分心。他们认为,只要她不分心,来年肯定能考上大学。
经过一个暑假的思考,她终于想明白了:对那些还太渺茫,还不能把握的事情最好放弃,不去考虑,人何必要给自己增加额外的负担?
爸爸说,他了解她的性格,喜欢文学的人感情都丰富,往往不能好好把握这个度,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去碰,一切等考上大学再说。她认同爸爸的说法。
付出了这么沉重的代价,她才感到自己过去所做的一切那么可笑,那么幼稚。交什么异性朋友啊?纯粹是自找麻烦。从今以后她会对这些看得很淡了。
她是真的喜欢刘春,但现在不是时候!她觉得自己现在和刘春有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她不应该现在去和他通信。
她热切地希望能看到自己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她知道幸福的未来把握在自己手中,她坚信接下来的一年她不会让自己,让所有人失望!
九月,当大学新生乘上北上的列车开始新生活的时候,齐莹也回到母校,开始了一年艰辛的复读生活。
学校建成了一幢六层的学生宿舍楼,但复读生是没有资格住的。齐莹和一百多个复读生一起住大宿舍,大宿舍里有50多个上下铺。她睡上铺。
木质的床架,不知已经用了几年,一上床就吱吱作响,上下铺一齐摇晃,让人胆战心惊。一抬头,便可见漏了顶的屋顶,常有土坯往下掉。下雨的时候就更不得了了,半夜常听到有同学从盖着塑料布的蚊帐顶上往下舀水。
复习班的教室条件也很差,地面坑坑洼洼,凹凸不平,桌子更是参差不齐,满目疮夷。100来号人挤在一间教室里,冬天不保暖,夏天闷得慌。
一向好强自尊的她,心里被深深刺伤了......“自己怎会落到这般田地”,这样的念头一闪而过。她知道,现在最重要的是赶紧进入学习状态,其他都是次要的。
一向器重她的语文周老师看不过去,建议她插班到一个文科应届班里。他去帮她说情,班主任是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直说,对齐莹“不感兴趣”,因为齐莹的高考分数单上,数学才33分,他认定了齐莹没多大的潜力,就是再复习一年也考不上大学。因此对齐莹插班的事一开始时毫不松口。后来,还是周老师给齐莹打了保票,才勉强答应了。
在文复班待了二个月的齐莹来到了文科应届班,坐在了最后一排。因为没有课桌了,只能坐一张临时找来的破破烂烂的桌子,没有抽屉,以至于齐莹后来丢了十几本书,损失惨重。
齐莹已经很满足了,比起文科复习班里的那些“难兄难弟”,她已经算很幸运了,她不敢奢求太多……
压抑的复读生活中, 舒婷的自传性质的文章《生活 书籍与诗》抚慰着她的心。自古雄才多磨难,舒婷只上了初中二年级,便去插队,后来当过宣传员、统计员、炉前工、讲解员、泥水匠、染纱工、挡车工、焊锡工,她写道:
“生活表面的金粉渐渐剥落,露出凹凸不平的真相来。只有书籍安抚我。一九六九年我与我的同代人一起,将英语课本(我的上大学的梦)和普希金诗抄打进我的背包,在撕裂人心的汽笛声中,走向异乡。月台上,车厢内一片哭声。我凝视着远山的轮廓,心想,十二月革命党人走向流放地时一定不哭的。我要在那里上完高尔基的“大学”。生活不断教训了我的天真。然而这个人间大学给予我的知识远远胜过任何挂匾的学院。
挤在破旧的祠庙中,我听过吉他悒郁的乡思;坐在月色朦胧的沙渚上,我和伙伴们唱着: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躺在芬芳的稻草堆里,听着远处冷冷的犬吠,泪水无声地流着……再艰难的日子都有它无限留恋的地方。”
舒婷后来成为当代“朦胧诗”的代表,她最终到达了她理想的彼岸。
舒婷的经历激励着低谷中的她。她相信,自己总会有实现梦想的一天。她尤其喜欢舒婷的《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像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齐莹发誓,决不给刘春写信,也决不去找他。等将来有一天,她能够重新带着自信的微笑站在他的面前,体味一种平等时,她再去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