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封沾着海风的贺卡,是刘春寄来的。她抑制住内心的兴奋,小心地剪开了信封,映入眼帘的是一帧精美的贺卡:淡粉色的底子,树枝上是绿绿的叶,蓝天上有一轮红红的太阳.......画题是“遥寄”:
悄悄问穹苍:别来可无恙
寄语白云间:祝你永平安
她的心头不由一热,打开贺卡,里边的字很潇洒,一如他的人:
Miss 莹:
但愿你不会感到太唐突,告诉你,挑选这张卡片花了我两小时零十二分,而且构思用语又花了两小时零五分,以免在你这文科高材生面前出洋相。这卡片刚买回来时非常非常的香,可被同宿舍七君子每人狠狠嗅了一口之后,香味分子也就屈指可数了。如果有香水的话我恨不得倒上一瓶。我想告诉你的是:我很珍惜这个机会。很久以前吧,在路上见到你,心中总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大概是我们从未说过一句话的缘故。现在用这张贺卡来“收买你”,以后见面时就好说话了,不知你是否同意我的观点,同意的请举手(我1月14日放假)。
路上君子
1989年12月20日
齐莹心中从来没有因为收到哪个boy的信或贺卡而这么兴奋激动过,她都有点把握不住自己了。可最终,少女固有的矜持强令她平静了下来。这张贺卡并不让她感到唐突,她觉得他会寄的,第六感告诉她的,就这样。
《今夜月儿明》中的“吴天”,冥冥中就是他的化身了!以前他们虽然在路上时常碰面,但从未说过一句话,可两人似乎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她喜欢打球,经常到学校北部的乒乓球区打球,她想起刘春在北部出现过几次,每次都远远地看着,并不过来打........
看着贺卡,想到刘春那张有棱有角,挺有气质的脸,她的脸不由得红了......想不到刘春也和她笔下的“吴天”一样,挺有幽默感的。她心中欣喜。
她施展身上蕴藏着的幽默细胞,给他回了一张贺卡。贺卡写得很含蓄,没有流露出一点“那种感情”,齐莹觉得自己不应该,现在还不是时候,前途未卜学业未成,她确实不敢去想那种事,何况,刘春是个优秀的男孩子。
齐莹想起好朋友龙明寒是刘春的同班同学,龙明寒曾不止一次在齐莹面前夸过刘春的,说他语文好。她想把这张贺卡和好友一起分享。于是到龙明寒家里找她。她没想到的是,龙明寒看了这张贺卡,脸上的笑容消失了。
她对齐莹说:“我要给你公开一个秘密。”
“什么秘密?”
可后来龙明寒又不说了,她象自言自语地说:“我现在看清了一个人。”“我觉得刘春对你是那种意思,我相信自己的预感,我要看事情如何发展。”
齐莹觉得好奇怪,龙明寒这是怎么了?不就是一张贺卡吗?她为什么这么说?
回到家里,齐莹想了想,觉得自己还是太天真了,怎么也学不会复杂。妈妈经常告诫她凡事要三思,不该说的不要说,要“守口如瓶”,可她怎么也学不会。她什么事情都告诉龙明寒,但龙明寒似乎有事情瞒着她,并没有把她当成知心朋友。
收到刘春新年贺卡后的半个月是紧张的期末考试复习。 有一天,理科班的好朋友章玲告诉齐莹:“生物老师和我们吹牛,告诉我们刘春写信回来,说他上了大学之后很紧张的,读高中的时候不背书包,上了大学反倒背书包了。他们大学一共录取了四个西南州的学生,两男两女。”
说完章玲笑了:“西南州和外州的同学之间,西南州和西南州的同学之间,‘两男两女’之间都存在竞争。”
听到这,齐莹的心一沉。随即心里笑自己:见鬼,我怎么了,我和他什么关系,那么轻易就爱上他了?
期末考试期间,章玲问齐莹:“刘春没来找你吗?我看到好几个在外边读大学的都回来了。”齐莹说:“不知道。我和他其实并不熟啊。”
话虽这么说,齐莹心中还是很希望刘春能在自己放假回家前来找她。
但少女强烈的自尊心不允许她表现过多,期末考试结束后,她就回了离县城20多公里的家——一个地处偏僻的农场。
寒假里,每天早晨她都到一片桉树林去早读。那是一片美丽的桉树林,一排排桉树象一排排卫兵,挺拔直立,笔直地伸向蓝天,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她喜欢这里,因为这里总能带给她心灵的平静和向上的力量。
大年初二的早晨,爸爸送年货回老家去了,家里只剩她和妈妈。
她正在写日记,突然听到门外一阵自行车的铃声,撩开窗帘,看到外面一个年轻的背影,齐莹以为是来找父母的,于是起身打开了门。
定晴一看:啊,是刘春!她真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放假前,她曾这样想:如果我放假后,不见刘春一面,就直接回家了,他会不会“憋不住”来找我?不过只是一闪念而已,没想到这一闪念又灵验了。
“我真没想到你会来找我。”
刘春笑了,很沉稳。“想不到吧?”他的声音是标准的男中音。
虽然以前经常在上学路上遇到,但这却是他们之间的第一次对话。这种感觉有点奇妙。
他说是打听好几个人才找到她家的。他送给她几本书,是他为她买的参考书,还送了本读书文摘。妈妈正在屋里洗衣服,齐莹向妈妈“禀告”之后,就和刘春向那片桉树林走去。
第一次和自己喜欢的男孩子在一起,齐莹心里如小鹿乱撞,不知说什么好。还好,刘春很沉着,也很成熟,并且不乏机智、幽默,总能适时打破僵局。她很喜欢听他说话,他的普通话带点北方口音,也许是在北方读大学,潜移默化了吧。
他告诉齐莹,他还在高二时就看了她写的《今夜月儿明》,知道她的笔名叫“纯子”。“我是我们班的语文高手,他们自然拿来给我看了。”他笑着说,“高二第二学期时我曾到学校开过一段时间内膳.....”
怎么这么巧?《今夜月儿明》简直象是为他和她而写的,所有的情节都太象了!齐莹不由得脸红了......
刘春告诉齐莹他的大学生活,齐莹听得津津有味,她惊奇地发现,他懂得那么多,知识面这么宽广,文学修养也很高,完全可以和她媲美。她的脑海中浮现出杜牧的那句诗“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在他面前,一向自负的她时不时感到自己象幼稚园的小娃娃。在谈话时她不由自主流露出的伤感,刘春都看在眼里,他一个劲地鼓励她,说:“不要把高考看得太重,就把高考当作平时的一次大考,多做些习题,提高心理素质,考试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齐莹对他拿了高考第一名表示很佩服,刘春说:“当时就觉得,未来的一切充满了神秘的诱惑。我不想再象父兄一样,在紫田县待一辈子,这里实在太闭塞太落后了,我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这种信念激励着我挑灯夜战到零点甚至1点。但你不要学我开夜车。要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每天晚上不要超过11点睡。”
“听说你们高中那个班的巫迅,旧体诗写得不错,他为什么不参加文学社啊?"齐莹问刘春。
“他不想和你们同流合污。”刘春开玩笑道。“他有他的世界,他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给人感觉就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吧。”
“以前在路上经常遇见你,但具体的我不太记得了。”齐莹说。
刘春说:“我倒是印象深刻。”齐莹听了心中不由一动。
刘春告诉齐莹,“刚开学时,一艘海船载着新生到海上去玩,女同学都晕船了,男同学也有很多晕船了”,“我没晕!”说完颇得意地笑。齐莹发现,刘春也有孩子气的一面。
桉树林里的这次长聊,持续到了下午四点,连饭都忘了回来吃,可他们谁也没感觉到时间的流逝。
妈妈留刘春在家里吃晚饭,一边吃饭一边“盘问”他。“你们家住哪啊?”“家里几个人啊?”“父母做什么啊?”等等,齐莹觉得很不好意思,几次想制止她,但刘春丝毫没有表现出不耐烦,都一一认真地回答了。
吃过晚饭,他们一起看电视,正在播放小提琴演奏,刘春问齐莹:“会不会欣赏?”
“不会。”齐莹答得很干脆。
“我也不会。有时觉得很好,却说不出好在哪。”
齐莹笑着说: “我有个同学说,有钱了就会欣赏了,买张票去那一坐,悠哉悠哉.......”
刘春听了,忍不住笑出了声。这一笑,让齐莹觉得他是个有趣的随和的人。
送走刘春,妈妈很奇怪的,似笑非笑地指着那本刘春送她的活页读书文摘问:“里面有什么?”
齐莹一脸莫名:“没有什么啊!”
妈妈又说:“如果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