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还是波澜不惊地过着,这篇文章后不久齐莹上了高二,面临文理科分班,她选择了学文科,她一向爱好文学,学文科是理所当然的。分班之后,紧张的学习,高考的压力似乎让她淡忘了这篇文章。
她和刘春还是会在路上遇到,只是遇到的频率没有象高一时那么频繁了,他高三了,估计学业很紧张吧,肯定是早出晚归的。偶尔遇到时,他们还是路人,谁也没打招呼。
她觉得他好象在故意躲她,有时,远远地看到他在前面路口,他肯定也看到她了,但他却把自行车拐进了另一条小道.......
她觉得有点奇怪:他为什么要躲她呢?
她有时会有这种感觉,觉得自己笔下的“吴天”就是他的化身。她的潜意识告诉她:她喜欢他。这个念头不止一次地在她脑海里出现过,虽然只是一闪而过。
文理科分班之后,她到了新的班级。在新的班级里,除了数学不理想,她的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高二第一个学期的第一次大考,她拿了第三名。这让在学业上压抑已久的她终于有种扬眉吐气的感觉。
这年的清明假期她回了家,可爸爸妈妈只字不提扫墓的事。她想问,可好几次话到嘴边就咽了回去----她害怕她的问话让爸爸妈妈伤心。
一天清明假期很快结束,妈妈煮好了八个鸡蛋,又为她装好糯米饭,托两位场里到县城办事的大哥哥用边三轮摩托车带她一起到县城。
路过白螺村,这是途经紫田县城的一个路边小村。齐莹记得二哥哥就埋在那不远的地方。
摩托车停住了,两位大哥哥下车去村里办事。啊,下面不远处就是二哥哥的坟墓了!一股强烈的念头涌上了她的心头:下去看看,下去看看!
坟头的青草已经历了九个月的枯荣,坟顶还长上了荆棘,有两个地方还露出了棺木......看着这些,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在坟边大哭起来。
“能哭,对活着的人总是好事。”她想起三毛《似曾相识燕归来》中的句子了。
她呼喊着:“二哥,你回来吧!你难道真的就躺在这冰冷的土地里了吗?这不是真的,你快回来吧!我再也不惹你生气了!你知道吗?这次大考我考了第三名!”
她把自己的一张照片顺着棺木塞了进去,她觉得这样二哥哥就不会寂寞了,看到她,二哥哥肯定会高兴的。她又从附近搬来土块,填好坟上的洞口,又采来几束野花和青青的叶子,放在坟顶上。
接下来,在文科班高二年级的几次大考中齐莹都名列前三名。她从分班前老师眼中的“差生”变成了“尖子生”。班主任对她寄予了厚望。她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结束不久,高考放榜了,她在学校的光荣榜上看到了刘春的名字:高考理科类总分第一名。总分在整个州排名前500名以内。
听她们班主任说,虽然刘春是理科类考生,但他的语文比文科类考生都好,考了第一名,120分的语文他考了98分,这是很高的分数。齐莹的语文成绩一直是班上的第一第二,但她从不敢想自己能考到这个分数。
“明年就到你们高考了,文科班的学生,高考时语文应该拿比这个更高的分数!”班主任说。
刘春考入了北方的一所海滨重点大学。他的分数其实填北京上海的大学也能录取,不知为什么他填了一所让人意料之外的大学。这让齐莹对他的印象又加深了几分。
转眼高三了,在上学路上,齐莹偶尔会想:那个以前经常在路上邂逅的男孩子不见了,他去读大学了,在遥远的北方,他会想着我吗?他会不会回忆过去一天天,一月月,在上学路上常常碰面的那个女孩?
在她的记忆中,她最忘不了的是他看着她的眼神,总是那么的平和,象是看一个熟悉的老朋友。最难忘的就是有一次在一家租书店里的邂逅了。
知道刘春的高考成绩后不久,学校还没放暑假,趁着周末休息,她去借了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打算在暑假里给自己放松一下。
记得那天,她穿着黑色健美裤,白底红圆点的衬衫,象只高雅的亭亭玉立的小竹子。
租好书,在租书店的小门外,她一抬眼,正好和刚要进门的刘春打了个照面,这是他们唯一的一次近距离接触。她的心猛然跳动了一下。
他专注地看着她,他的眼神,怎么说呢?她形容不出来,总之很特别,他似乎在期待着什么。
可她脸上一如往常的平静,拿着书就这样走了.......她想,他对她印象最深的会不会就是那一次?
紧张忙碌的高三生涯开始了。高考的压力冲淡了一切。齐莹的生活就是每天学习、学习.......高三第一学期的几次大考她仍旧保持着前三名的好成绩。
高中几年,每个月她总能收到几封来信,过年时还收到不少贺卡,有原来在普通中学就读的同学寄来的,有本校同学寄的,有球友寄的。
齐莹喜欢打乒乓球,算得上“女中高手”,很多男孩子都不是她的对手。
高中几年,她经常在周末到县总工会打球,认识了很多球友,有本校的有外校的,和一些球友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有时收到的信中会有一些用语比较暧昧,但一门心思高考的天性单纯的她没往那方面想,而是有礼貌的一一回信,就没了下文。这些信和贺卡都没能在她心中激起什么波澜。
父母对她的管束很严,寒暑假里,偶尔会收到一些男孩子寄到家里的信,父母都要“过目”一番,确定是交流学习,交流球技,没写什么“过分”的话之后才还给她。
有一次,一个同校的男孩子的信中流露出“那种意思”,妈妈就对她说:“他是谁?叫他来我们家玩一次,我和爸爸对他说清楚。”
啊,她真是没想到妈妈还有这么一套!从此以后,她一再告诫她的那些“狐朋狗友们”不要往她家里寄信。
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的一天,她清楚地记得那天是12月30日,本来和往常没什么不一样。
下午她在教室写老师布置的说明文,可那天仿佛中了邪,一向文思不错的她竟然象挤牙膏似的,写得很不顺畅,一气之下,她干脆不写了。
这时,班上负责发信的文娱委员递给她一个大大的信封,她一看,心跳顿时加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