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先生的药就是好,第三天中午的时候,李志行清醒了过来。他梦见自己仿佛走了一段很长很累的路,后来终于走了出来。
现在的志行,觉得身体轻松了很多,头已经不怎么痛了,就是身上没什么劲。扭头一看,庙里就老魏一个人,正在给自己熬药,拿了一根小棍在将药锅里的药搅开,让药性的得到最大利用。
李志行撑着胳膊爬了起来。
“娃,你醒了?觉得咋样?”老魏看见志行起来,急忙问道。
“我好多了,这几天多亏了你们!”志行走到药锅旁轻轻坐下来说。
“娃,这有啥么,都是苦命人,谁没个七灾八难的,你年纪轻轻的,没啥事,好了就没事了。”
俩人又聊了一会,志行知道了这几个乞丐这几天为自己做的事情,看着老魏满是皱纹干瘦的脸、一头花白而脏乱的白发,心里轻叹“自己这是遇上好人了,这些都是自己一辈子都不能忘的人。”
志行也没开口向老魏道谢,这已经不是一句谢谢能表达的了。
志行默默起来,慢慢走到庙门口的台阶上坐着,眼里有些湿润,心里暗暗发誓,自己一定要努力,一定要尽快适应这个世界,干一番事业,为了自己,也为了帮助过自己的人!
志行看着远处的天,默默地做着盘算。
“哼……汪、汪汪汪!”志行正在出神,忽然感觉一只狗在咬自己的裤腿,吓得一下子蹦了起来。
“哈哈哈,志行哥你好了?”原来是狗娃子回来了,趁自己没注意,猛地扑到自己小腿上学小狗咬人。猪娃子在旁边哈哈大笑,小黑也在旁边忍不住抿着嘴笑。
“哈哈哈,你们三个家伙!”,这一惊吓一放松,抑郁的心情似乎一扫而空,志行也跟着开心地大笑了起来。
大家一看志行身体也轻松,精神也好,狗娃和猪娃又嘻嘻哈哈闹了一会,志行喝了药,吃了点东西,决定赶紧出去找活干,先把欠药铺的钱还了。
猪娃和狗娃也要跟着一块去,黑子迟疑了一下,也跟了上来,于是几人结伙同去。
志行开始问了几家店铺,都没有成功。可这次他并不丧气,听着狗娃和猪娃讲沿街的一些传闻和故事,心情非常轻快。
走到东关大坡下,几个人甚至一起,高高兴兴帮一个运粮食的推了一次车,赶车的奇怪地看着衣着还算干净的李志行,与三个小乞丐一起帮自己推车,本来打算只赏两个铜子的手,又迟疑着掏出来了一个当十的小铜元给了志行。
志行非常高兴,这是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赚到的第一枚铜板!志行没有用这一枚铜板还药钱,而是用它在路边买了两个挂着芝麻的糖烧饼。
志行拿出一个给了猪娃和狗娃,两人立刻分了。剩下那个,志行掰了一半递给黑子,黑子开始假装眼睛望着远处,不想理志行。志行也不管,一把将半个烧饼塞到黑子手里,然后坐在一个饭馆门口台阶上吃起来,猪娃也马上坐下来,狗娃拉着黑子也一起坐下来。
于是,志行和几个小乞丐,又香又甜地大口吃起芝麻糖饼,欢快的气息和糖饼的香味,一起飘散开来。
志行边吃边往饭馆里看,这饭馆不太大,但生意还行,光一楼大堂里里,就有好几桌桌客人。在里面你斟我饮、高谈阔论,两个伙计忙着上菜。
忽然门口来了一个送鱼的,挑了木桶,吆喝着往店里走,志行几个赶紧站到门边,将送鱼的让了进去。这时从楼上下来一个人,问了鱼的数量,再看了看桶里的情况,就吩咐将鱼送到后院去。然后又叫住一个伙计,问道“白先生几时能回来,你知道不?”
那个伙计说“东家,白先生最近回不来了,刚才西街布店白先生同村的柱子捎话来,说白先生家里老爷子病的很重,想来他这两个月也没法回来,记账的事请您先想想办法,非常对不住您!白先生是特意让柱子捎话来的,刚好您不在,就先说给了我。”
“哎呀,这事弄得!白先生是个孝子,父亲病重,在身边守着也是应该的,可这账谁记呢?我认识几个字也有限,白先生回家这一个月的帐,我勉强记着。时间再长,我都记不了了!这临时在哪去找账房去?”东家叹息不已。
“东家,听说南货店的庞先生能兼职帮忙记账,不行请他来?”伙计出了个主意。
“你说的轻巧,庞先生帐记得倒好,不过兼职也要每个月10块大洋!从你工钱里扣呀?”
那伙计一吐舌头,便不再说话,留着那位东家站在那里干着急。
李志行在门口听得有些惊讶,这么大的饭馆的东家,竟然不会记账!字认不全还当老板!?民国还真是落后!当然,李志行也不会记账,前生今世都没干过,不过他认识字呀!
于是李志行灵机一动,赶紧将没吃完的饼塞进嘴里,整理整理衣服,走了到这位东家面前,恭敬的鞠了个躬,说“东家好!我会记账!”
这东家正在发愁,却见一个年轻人到自己面前,对他说他会记账,再看看这小伙子观感还不错。于是,这位东家瞪大眼睛问道“你是谁?你会记账?”。这就是好皮囊的优势,在啥年代都一样。
“东家好!我叫李志行,我会记账!敢问东家贵姓?”志行恭敬的答道。
“李志行?你不是本地人吧?没听说过呀!我姓林。”这位东家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李志行,记账一般要用知根知底的人,再说小伙子太年轻,不会说大话吧?
李志行看出了这位东家的质疑,边说“回林东家话,我是富宁县人,刚到本地,想找活干,我以前在富宁县鸿宾楼跟师傅学过记账,也上过手。并且,您可以临时雇佣我,贵店账房先生回来后,我就自己再找活。”李志行撒了个谎。
“富宁县鸿宾楼?我倒是知道,鸿宾楼的账房是秦先生吧?” 这位东家问道。
李志行知道是这位东家在试他,富宁县鸿宾楼的账房先生姓方,已经做了十几年了,这个他自然清楚。于是说“回林东家话,鸿宾楼的账房先生是方敬之方先生,我从方先生学了半年多,本来想去西安城我舅舅开的南货店学生意,结果路上遭了抢,就想先在三原县赚点路费再去。”
“哦,对!是方敬之方先生!秦先生是蒲城县的,过往见过,记不太清楚了。嗯,你遭了抢想赚路费?那你能做多久?”
“您放心,我回头给我舅舅先捎个话,不会很快走,至少能做两个月。”志行诚恳地说。
林东家看李志行不似作伪,模样又比较顺眼,就想让着小伙子试试看,于是从柜台上拿出一个账本,翻开一页指着上面说“那先看看你会不会记账,你说这上面记得是什么?”
李志行定睛一看,却是记着某年某月某日买柴多少钱、买米多少钱、卖某菜多少钱、卖酒多少钱之类的,是个流水账。不过原来的账房白先生喜欢用行书,难怪东家好多不认识,有的字自己险些认不出来,好在饭店出入东西简单,猜也猜得出,于是就将上面的内容给东家说了一遍。
林东家低头和自己的记忆比较了一下,应该没有差错,又从柜台的抽屉里拿出一张纸来,上面有字有圈有勾有叉的,似乎是东家的秘籍,说“再看看你写的怎么样,我说你写。”。
志行就赶紧抓起柜上的一只小毛笔,润好墨,将账本展到新页,然后东家就一道一道地念,李志行用小楷一一记在账上,幸亏他前世练过一段书法,字写得不漂亮但还周正。
林东家看着心里有了计较,点点头说“你既然刚到本地,料也无处可住,在本店任账房可以住在店里,而且管饭,本店是开饭店的,伙食嘛自然比别的店要好,工钱可以给你每月一结,这每月工钱嘛……”
志行连忙说“东家,工钱您不必按正规的账房给,少给点就行,毕竟是您照顾我。”
民国时的账房,相当于高级人才,其实很多账房都是掌柜的兼职,酬劳比较高,例如自己以前干活的富宁县鸿宾楼,就是掌柜的兼职账房,每月工钱15块大洋,而且年底还有分红,这个志行是知道的。但志行在这里只是记账,并不做其他经营的事情,又是打短工,这个饭馆的生意也不能和鸿宾楼相比,所以少拿也是应该的。
“这个嘛,每月给你6块大洋。你今天就来干活,怎么样?”
“多谢东家!不过您能不能先支给我4块大洋?我刚到此地时生了一场病,欠了东城朱先生的诊金和济善堂的药钱,我想先把钱还了。您不用现在给我,我可以先把白先生走后没上账的账目做完您再给,您看行不行?”
“哦,欠了药钱?也可以,就按你说的。”林东家看了李志行两眼,沉吟着。
“多谢东家!”李志行鞠了一躬,赶紧到门口给猪娃、狗娃和小黑去说这事。他们三个本来就站在饭馆门口,瞪大眼睛看着志行在和饭馆东家交谈,只是不敢走进饭馆,不知情况到底怎么样,这时见志行出来,狗娃就激动地问“志行哥,咋样,他们用你了?”
“对,雇我做临时账房,今天开始上工,你们先回去,给老魏说一声,不要让他为我担心,我晚些时候到庙里去。”志行高兴地说。
猪娃和狗娃一听欢欢喜喜,黑子也替志行高兴,刚才吃了那半个糖饼,他现在已经对志行没那么大抵触了,只是不由地深深地看了志行几眼,就和猪娃、狗娃一块走了。
李志行回到柜台,在东家的讲解下,将一摞攒下的账目上账,初时李志行写着毛笔字还有点生硬,可越写越熟练,字也越写越好,看的李东家不禁暗暗点头,心想这小伙子还是不错的。
大约两个钟头,遗留的账目全部上完,李志行又把今天的新账做完,其间几个简单的加减乘除根本没用算盘,直接心算,让林东家又高看了一眼,其实志行根本不会用算盘,嘿嘿!
最后,林东家兑现了自己的承诺,给了志行4块大洋,让志行快去办事,晚上店里大量上客前回来就行,还告诉铺盖就不用买了,有旧的可以用。志行道过谢,揣着银元急急走了出去。
李志行走在街上心情很好,自己穿越来的第一份工作也算是高薪----当时的银元还是很值钱的!一块银元能买大约33斤大米,若买麦子或小米还要多些,如果换铜子,大约能换1300个,一个月6块银元的工资算是个小白领呢!哈哈哈!
志行很快买了10个挂芝麻皮的热糖饼,又买了10斤小米、一只三原城里有名的“王老实烧鸡”,总共花了不到600铜子,又背又提,怀里的铜板和银洋不时碰撞着发出美妙的声音,大步向城东的破庙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