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件,第五日早朝时,崇明帝讲述到国公府探望的情形,说曾经咨询靖国公,军队及京畿卫可否换帅。
崇明帝讲述时忍不住语带哽咽:“国公爷只能用点头应答朕了!”
满朝文武全都跪下,请皇上保重龙体。
然后,崇明帝让庞冬桂宣读系列诏令:靖国公西郭子鑫,因病辞去大司马车骑将军、京畿兵卫总督,由楚王元宇澈接任。
京禁卫提督李广宙家教不严、纵子行凶,撤职反省;京禁卫同知周子俊升任提督,都尉黄鸿飞升任同知。
京兆尹、左右御卫军同知也都换了人——撤走靖国公安插的人,换上崇明帝自己的。
既然有外患的风险,皇上这是先保证军权在握,先保证由宫廷到京畿的安全保障,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朝堂上出了两件大事,后宫也出了一件:安贵妃偶感风寒,连日腹满身热、脉搏虚沉,最后竟致神昏谵语。
崇明帝听报,找太医前来询问都用些什么药。
太医说用了对症的桂枝汤。
崇明帝说贵妃连日失眠,加些安神助眠药汤才好。
太医谨诺。
因风寒之症会传染,崇明帝就没有前去探望。
嘉阳公主探望母妃,听说父皇没有来过,极是不满,竟然闯入果和殿书房责怪父皇,还将手中果盘砸到地上。
崇明帝气到脸色冷青,庞总管看一眼薛夏志,薛公公就和另一个太监架住公主,又用手帕塞住其口舌,“扶”回香水榭。
嘉阳公主当夜也被母妃感染风寒,一连几日卧床昏睡。
庞总管对掌事的赵宫令有话在先,贵妃和公主的病况不许外泄,因此了解内情的人并不多。
崇明帝不宜去看望安贵妃,就去看望皇后。
皇上甚少这个时候到来,皇后心里纳罕:“皇上可留下用晚膳?”
崇明帝说:“正好,朕很久不在果和殿之外用膳,今日破例。”
那,又如何打发晚膳之前这段时间?
皇后正想问皇上可下棋,崇明帝却说:“朕好久不事丹青,皇后可愿陪朕画上几笔?”
皇后身边的赵宫令早命宫女陈列毛笔及色墨,崇明帝执起笔,构思片刻,开始落墨。
皇后看皇上运笔,见他先画竹篱茅舍,茅舍边有石桌,桌边一对老夫妻正相对饮酒,极是恩爱。窗口有个少年在读书,溪边两个小孩在玩水……画面极是温馨宜人。
“你来添田野远山。”崇明帝将笔递给皇后。
皇后欣然下笔。
看到皇后恬淡的神态,崇明帝想起潇儿,他和皇后的第一个孩子。
是他命人将梅花鹿带入宫中,是他允许潇儿放牧梅花鹿,潇儿出事后,皇后大病一场,从此和他生分,总是一张例行仪式的脸色。
时日渐长,他转而独宠安贵妃。
安贵妃年轻,天真恣意,还是开国伯侯靖国公的女儿。
此刻,看着皇后笔下的原野飞鹭,崇明帝发现,自己竟然可以心平气和地回想有关潇儿的往事了。
齐王夫妻应召来到长安宫时,眼前就是这样一幅图景:父皇和母后笑意盈盈站在书案后,对刚刚收笔的画作指指点点。
齐王夫妻惊喜万分。
“你俩来了,”崇明帝招招手,“快来看看,是父皇画人物画得好,还是你们母后添山水添得好……”
以前父皇也来长安宫,多数是坐坐问问就走,母后也总是立即恭送,从不挽留。现今却共画丹青,父皇这是?
“如果二皇兄活着,他是父皇真正的嫡长子。”
樊府枫树下,元宇澈将御书房父子夜谈的事说给未婚妻听,又补充一句:“三皇兄只比二皇兄小一个月,也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
只是,在稀世神童元宇潇面前,也算聪明伶俐的元宇泩就显得平常了。
元宇潇又是嫡长,可谓天选之子。
玉丽筝还有个想法:“二殿下临去时,求皇上免去相关人等死罪,既是善心,也可能是留活口。以他的机警敏锐,会察觉到梅花鹿突然癫狂应是被下毒,只是此毒隐蔽性太强。”
“我也这样认为。”元宇澈了解二皇兄的绝世聪慧后,重新审视这件事,“十八年前和这件事有关的人等已经供认了,确实是靖国公府胁迫御鹿太监给梅花鹿撒了雾茵。因铁弗使团风波未过,暂时不宣判。这件事真相大白,有你的功劳。”
玉丽筝明白,元宇澈是指塔里猎场案,她揭穿大皇子元宇浩使用雾茵恶意争储的面目,使崇明帝联想到二皇子的死因。
“父皇到长安宫与母后共画丹青,共进晚膳。”元宇澈将手中的《螺笛峰画册》翻过一页,“二皇兄意外身故后,父皇与母后很是生分,如今终于……”
玉丽筝关注的却是另一面:“你如何得知?”
“好事嘛,都传出来了。”
玉丽筝挑了挑眉:“昨日的晚膳?还有谁相陪?”
元宇澈领悟了:“父皇传了四皇兄夫妻入宫相陪。”
估计是崔砚池让崔府传出来的。
争取舆情也很重要:皇上与皇后感情笃厚,对嫡长子齐王又极为亲近,这……
崔砚池高估了长安宫晚膳的意义,因为第二日新的诏令下来了:新设立西虞兵马大都督一职,总管全国军事,由五皇子元宇潜担任。
皇上的偏心不言而喻。
一些老将暗地不服气:怀王在永州、南禺、韶安军,那是文治之功,若来总领军队,终是没有资历。
很快,兵马大都督元宇潜、大司马车骑将军元宇澈两兄弟巡视京畿大营来了,一顿软硬兼施,折腾得老将心服口服。
怀王只有文治,可是文治攻心啊!何况,他身边还有个军功彪炳的楚王。
实在不服怀王的文治,老将也不得不服楚王的武功。
崇明帝听得小五子、小六子收服京畿卫老将,很是欣慰。
作为十年储君、二十年的守成国君,崇明帝从来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现今这两小子如此珠联璧合,崇明帝就不再做他想。
至于其他人怎么想,崇明帝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