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纯背着一个背包拿着一个行李箱带着行李就这么再一次离开了故乡,坐上离别的高铁,这一次的离开仍旧是在父母的目送中踏上难得的学习之旅。小纯深知自己没有太多的负担,完全是因为父母的支持,父母本在可以休息的年纪仍旧在辛勤的工作中,父母或许最大的期望也就是小纯能够拥有一个自己的家庭,对于工作不期望能有多大的成就,对于小纯喜欢的事情也一直默默的支持着,才临行前小纯母亲还在一直唠叨的说着“就好好的学学习一年吧,家里的事情不用操心”而父亲呢一如既往的沉默着,在家里一直来回踱步,嘴里也嘀咕着什么。儿行千里母担忧,这世界上只有父母会无私的对待子女,年少的叛逆,在一路跌跌碰碰中终于认识了人情的本质。
小纯在飞驰的高铁上,紧张与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对知识的渴望,对未知的恐惧,小纯开启了大龄求学之路。
来到新的环境中,小纯来到久违的宿舍,感觉又一脚踏进了大学的生活,舍友们都是刚走出校门未进入社会的毕业生,在她们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她们分别是玲玲,小花和杨阳,她们都对小纯这位已步入社会的大龄姐姐感到满脑问号,小纯之前也想到过必然会遇到这个尴尬的情景,在这一个内卷如此严重的社会,无论是谁都会或多或少都有年龄焦虑,小纯也对小同学们说了自己学习的动机,纯粹只是一直坚持的热爱,同时小纯也不好意思的说了自己之前失败的经历,也就是希望这些小朋友踏入社会之后不要犯同样的错误,有些挫折越早知道“真相”越好。
玲玲毕业于985高校的教育专业的学生,来学习这一年是帮助自己进入社会过渡的一个阶段,她有着明确的方向于人生规划,每天都会列清单,同时对于未来已有自己的人生方向: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在学习小语种的同时她都会在课余时间都在为了考编准备着,自律而勤奋的过着每一天。大部分的时候玲玲都是尽可能的远离一些不必要的同学聚会,周末的时候也都是处于不松懈的状态,时不时玲玲也会对未来感到迷茫,对比身边的同学,她是少数尚未就业的一员,也羡慕留在大城市发展的同学,但由于玲玲家深处大山深处,一方面她的家庭条件,一方面她有自己的人生希望,她希望自己能够为自己的家乡出一份小力,也想让跟多的孩子能够接受好的教育,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家乡孩子的未来。
小花则是一名妥妥的搞笑女,毕业后不知道做什么,整天热衷于自己的自媒体事业,要说事业吧每天收益就那么点,直白的说就是没有一顿饭钱,就这么在家人的催促下来进行新的学习,同时让小花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小花呢,自己有自己的小算盘,来这里学习就是为了看看自己到底能不能通过自媒体养活自己,如果一年后仍旧没有任何起色,她也就决定放弃自媒体,投入社畜一员中去,要不搞个策划,要不当个编辑。小花把我们的学校生活当作了舞台,她每天就这么天真烂漫的观察中周围发生的一切,用自己编制的生活段子引得我们开心,她的脑袋从天南到地北,偶尔畅想未来自己登上奇葩秀的舞台上,在舞台上能肆意的“调侃”,在舞台上获得观众的喜爱,她自信的模样洋溢着对未来的希冀。
杨阳有点腼腆,平时不太喜欢麻烦别人,有一次课本放在宿舍只要打给电话,我们就会帮忙拿过去教室,杨阳硬是从教室跑回宿舍,我们大伙都觉得她太客气了,她每次都是害羞的笑笑表示自己可以的让你们拿过来不太好意思,说完脸红扑扑的。杨阳也不喜欢表现自己,尤其公众讲话的时候,每次回答老师问题或者去参加什么活动的时候,我们都能感觉到她的紧张感,严重的时候双手双腿还不停抖动,小纯看到杨阳这些种种表现感觉看到了学生时代的自己,她看出了杨阳身上的不安全感以及心理素质不稳定,果不其然杨阳主动的询问小纯解决的办法,其实小纯也不知道怎么好起来的,只知道之前不敢去尝试的东西都主动走出第一步,无论紧张也好,发抖也好,还有就是放下自己太过于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做什么事情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别人的评价中,好的评价也好,坏的评价也好,这些都是别人的视角,自己要做的就是转移视角,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小纯让杨阳把自己害怕的事情列了清单,然后一件件的去克服,如果这次不行就下次,直到自己克服了心理恐惧,这个过程只能杨阳自己去攻克,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自信,在小纯的观察中,明明杨阳各方面条件都可以但就是不够自信,所有的一切不是快速能够解决的。杨阳在一点点的进行自我改变了,平时上课也主动回答问题,也慢慢的接触不同的同学。
小纯呢与同学友好相处的同时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像语音问题,背记过程都是小纯的痛点,明天早早的起床认认真真课前预习,仍旧无法追上同学们,慢慢的挫败感油然而生,在挫败感上来的时候,小纯也没有被这种情绪所支配,这些困难不是一开始就预料到的,既然无法快速赶上进度那就选择长久战,今天不行就明天继续,明天不行就后天继续,通过正确的费曼理论进行实践。心理的压力也是偶尔阻碍小纯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点,小纯时不时会看到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的时候,那种无奈与懊悔感就极速涌上心头。有一段时间小纯情绪down到底,在那段时间是自己的班主任拉了小纯一把,班主任是学校的校长,是一个和蔼的老太太,校长没有亲自也没有亲口对小纯说过什么,但有一堂课是校长加的,课题为“知识”在在这一堂课上,校长提到了三个论点“知识的时效性、知识的运用性、知识的无限性”她提到了如果要学习一门知识,不只是在特定的岁月,学习知识是从摇篮到坟墓;人类常常是自负的,也常常是易忘的,假若人类只把学习知识局限在特定时间内那么人怎么能够在短短的一生中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真相呢!校长通过一堂课让小纯明白不是周围的目光将自己限制住,是自己在固有的思维中局限了自己,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做到先成家后立业,但命运却给了自己能够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坚持着热爱,现在如果被焦虑,被偏见再一次放弃,那等五年十年的时候自己必然会再一次讨厌现在的自己。校长用一堂论证课让小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每一个选择并没有正确之分只有自己去选择最后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