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粘:“信仰和宗教本身就属于文化的范畴,它们有时很像,一种思想要得以广泛流传,并发展成为宗教,必须触击到人类思想的最基本,最原始,也是最稳定的部分,那是人类童年时的纯真。”
老啃:“信仰则带有强烈的未来色彩,信仰的目的性最强,一个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要改变自己的信仰,那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如果能轻松转换,说明这人本身就没有信仰。”
不粘:“如果现在你逮住一个老外,向他灌输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先进,有了社会主义那就是一只脚跨进了共产主义。”
不等不粘说完,划家接着说道:“估计这老外会死都不会瞑目。”
不粘:“我就是这个意思,关于信仰,就不要和老外去争论了,可以大胆的承认自己信儒教,老外就秒懂了。”
回到正题。
老啃:“在文化不力的情况下,宗教信仰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文化长期强势,所以宗教始终是配角。”
划家:“但是,神的作用不分东方和西方,西方的神是宗教的神,东方的神是文化的神。”
不粘:“宗教对神的仪式感始终是重要的,既是宗教的需要,也是自我安慰,常常,宗教内的人不思考这件事,只办这件事。”
老啃:“西方人对宗教教义总是当真,这个是西方人的宗教情结,也是西方人的哲学需要,西方的所有哲学必须要研究与神的关系。
总之,神是西方人的生活和哲学绕不开的,神把宗教和哲学绑在了一起,然后再走向了生活,神已经成了不需要理由的存在。”
老啃继续说道:“中国宗教的神性比西方宗教的神性要弱得多,中国宗教才更像是哲学,虽然西方专门定义过‘经院哲学’。
有个现象,科技人员也有喜欢宗教的,一些中国的科技人员喜欢宗教,可能是要在宗教里找哲学。
而西方科技人员对于宗教,那既可能是由于生下来就入了教,也可能是对哲学的着迷,包括对神的不解,也就需要把神当作哲学来看待,总之,他们都是在爱好哲学。”
陌底:“欧洲人把太多的精力花在了神的身上,欧洲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也常常要把神挂在嘴边,因为他要对此作反复的解释。
对这个问题,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让神这么令人伤神,是的,神自从被人们发现后就一直不曾离开过这个世界,神的问题是重大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世界是怎样的世界。”
老啃:“这里首先要明确,神是人创造的,是一个绝对的唯心主义存在,没有人就没有了神,有人类才会有神,为了人的存在,神必须一直存在下去。”
划家:“没有人的时代,真的就没有神吗?”
老啃:“这么说吧,我们这里所说的神,是人的神,对于无人时代的神,我们需要了解吗?”
不粘:“好的,我们只谈人的神,神对信神的人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对不信神的人是下意识的存在,人类文化需要神的存在,这是神的神奇之处,就像数字0,是不存在的重要存在。”
陌底:“现代的人们普遍接受了科学思想,其实,神也是,有科学结论的地方,神自动离开,还不明白的地方,就需要神,当我们知道了世界的所有原因后,宗教和神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连人本身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划家:“就是说,人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就是探索世界的原因。”
陌底:“对的,探索世界的原因就是找世界的规律,直到最根本的规律,人可能要输的,也就是说,人永远都找不完所有规律。
我们可以专门抽时间谈谈这类哲学问题。”
老啃又喝了水,“神的存在是人的思想的需要,现在,世界的最基本原因还掌握在神手里,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宗教和科学是人类解释世界的两大重要的文明产品,科学的生命在于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否定自身,也就是不断的变化着。
宗教的基本思想则相当稳定,这是宗教的一个显著特点。
原因在于,宗教保留了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这不会因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而改变。”
不粘:“宗教确实相当的沉稳,伽利略的冤案是在上个世纪末才给平反的,欧洲宗教是不是太沉稳了。”
划家:“应该是严谨,他们研究了350多年才得出结果,认为应该给予平反。”
陌底:“宗教对神的解释以及对人死后的解释让科学默默不语,因为科学不知道对此说什么,对这些问题,科学尚属童年期,只能暂时采取回避的态度,宗教正因为引进了神和死后事,所以相当稳定,因为没有人验证过。
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神的存在是必须的,神是关于世界的全部原因的根本。”
划家:“说得好像我们人是活在虚幻的假设当中。”
不粘马上接过话,“这个结论很哲学。”
老啃:“不管怎样,相信神、藐视神都是有意义的。”
大家统一了对神的观点,然后继续。
老啃:“西方文化对神的哲学思考用尽了其所有的文明成就,当思考方式得当的时候,其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这些思考,就难以产生科学。
对神的思考和科学研究有相通之处,对神的思考是一个追求纯粹的过程,这个思维模式与科学萌芽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粘:“看来,中国人没有欣赏到科学的朝霞,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中国人对神的思考出现脱节,中国人实际是有意跳过神。”
划家:“神对科学真那么重要?”
老啃:“至少具有第一推动力的作用,好在人类文化是有分工的,西方完成了从神到科学的步骤,当中国人领会到科学的真谛之后,就可以考虑西方文化的时代性了。”
不粘:“中国重新走到世界科学的前沿是必然的,文化使然,新时代,科学需要有新的发展方式,当然,神会一直存在的。”
陌底:“说到宗教和科学的关系,刚才说了,在欧洲,宗教对科学的发展是起到了重要作用的,西方宗教对科学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对宗教来说,这既有主动的成分,也有被动的成分,就如同炼丹师们无意间奠定了化工和制药的基础一样。”
老啃:“基 督教认为世界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是上帝赋予的,人类的使命就是发现这些规律。
为此,教会收藏了大量的书籍资料,其中就包括科学资料,教会开办了学校,这在当时是社会主要的教学场所,除了讲授宗教理论之外,还讲授科学知识,目的是为了论证和充实宗教理论。”
不粘:“看来,教会是被动的干了好事,不过,也许还有一点宗教的传统在里面,那些后来被称为科学的、哲学的,以及其他学科的资料,不管是有意思还是没有意思,不管懂还是不懂,保存下来再说,颂扬上帝时,如果资料不够,还可以拿出来凑数。”
划家:“那时,中国是文科生,文科水平极高。
西方是理科生,理科学得不咋样,就是爱摆弄。”
不粘:“所以说,欧洲的哲学、科学都是在基 督教的恩惠下得以保存,特别是科学,中世纪的欧洲科学虽然发展缓慢,但毕竟是活下来了,最终,这些科学知识都是用来颂扬高贵的上帝。”
陌底:“当年,欧洲人写文章,对上帝的赞美是必须的,赞美的辞藻不胜枚举,而且在同一篇文章中赞美个没完没了,比中国的八股文还要八股得多。”
划家:“这应该算是上帝的巧妙安排,把自己的地位弄得越来越来神圣,再让人们用点科学知识来颂扬自己,实际起到了保护科学的作用,让科学默默的积累,以便在后来的某个时候爆发。
想来,还真是,如果科学不被打压,而以前的科学,其实是很不科学,这样反而引不起人们对科学的好奇,当科学在打压中积累到一定时候,以爆发的方式表现出来,人们才会对科学着迷。”
不粘:“这个说法也未尝不可。”
划家:“在文艺复兴前,之所以被说成是黑暗的中世纪,是指在这上千年的时间里,各门学科,特别是科学的发展非常缓慢,人们停留在对规律的简单认识和错误认识中。”
老啃:“中世纪对科学来说,首先是压制了科学的发展,但同时也给了科学一口饭吃,这是在为文艺复兴作准备,文艺复兴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对神和教会提出挑战,否定上帝的全能,注意,不是全盘否定,是让上帝懂得在合适的时候让科学起作用。”
不粘:“对的,科学早晚都会起作用,这么折腾一下,科学才能强势出场,让人们一惊,特别是哲学,即使那么高傲,也曾在科学面前唯唯诺诺。”
陌底:“欧洲的中世纪最大的成就应该是两个,第一是对神学的规范化,使人们的思想高度的统一,在政府不力的情况下,这一点极为重要。
第二,为文艺复兴作全面的准备工作。”
老啃:“科学的发展使宗教一退再退,因为当年,宗教的势力畸形扩张,现在,科学是在纠正宗教的作法,并不是要取代宗教,宗教的位置仍然是不可撼动的。”
不粘:“科学原来依附于宗教,脱身后,科学和宗教就不再来往了,现在,科学界越来越认为,科学似乎必须得有一个神的结尾,看来,科学和宗教总有一天会和好的。”
老啃:“科学之所以打不垮宗教,是因为科学解释不了宗教,宗教同舞蹈一样,都不会因科学的发展而消失。”
陌底:“现在,西方世界对宗教也并不是那么虔诚了,虽然西方人生来就绕不开宗教,总要在各种表格中认真的填写自己的宗教信仰,但现在,上帝已经成了西方人的玩物,成了西方人调侃的素材,宗教信仰作为西方精神世界最后的底线已经基本崩溃。
这是一种进步,一种历史的进步,宗教里的上帝必须平民化,人类需要自由的思考,需要在自由的气氛下把玩宗教。”
划家:“中国不是早就走到这一步了么,相比这下,西方文化确实是落后的。”
老啃:“这个是显然的,从历史的高度来说,西方的蛮族优势还真就是闪一下就灭。”
不粘:“所有宗教对神都是承认而不问为什么,这也是宗教信仰的特点,宗教之所以这么干,是因为人类无法对这些问题给出满意的解释,但人群必须要有精神首领,这就是宗教。”
划家:“宗教是用来堵嘴的,因为人们解释不清楚这个世界,宗教强行要求相信而不是解释,这使得宗教有着真理般的存在理由,而这理由是不让讨论的。
所以,宗教总是存在着。”
不粘:“宗教不霸道还是宗教么,只不过,西方宗教比中国宗教霸道得太多。”
老啃:“宗教能长期兴旺还有三个重要原因。
第一,人们总是相信宗教不会骗人。
因为宗教教义总是要求人们不能骗人,于是人们就自然而然的认为传播宗教的人是不会骗人的。
我没有加入过任何宗教,但我们稍加思考就会发现,骗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存在,宗教是大量的人参与的社会活动,宗教里不存在骗是不合理的。”
不粘:“第二呢?”
老啃:“第二,人的心理有时候像猫,非常独立,多数时候像狗,不喜欢独处,而是喜欢和大家呆在一起。
人们之间有意无意的相互关注,是怕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实际是怕自己被群体抛弃,这被解释为从众心理。
所以,人们加入某个宗教,有时不为别的,只因别人都加入了。”
老啃接着说道:“第三,一些宗教的营销工作做得好,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欧洲就是长期用政府大力推广某个宗教,同时还用政府强力打压别的宗教,政府和宗教绑在一起,不仅宗教的推广力度更大了,政府也觉得自己更硬气了。”
陌底:“宗教的强大还在于,不论东西方,在宗教面前,政府常常是被动的,政府不能禁止宗教,至少不能禁止所有宗教,政府只能利用宗教或者被宗教利用。
西方世界的发展使西方宗教越来越势微,越来越成为生活的装饰品而不是必须品,但宗教仍不会消失,宗教从产生后,宗教就变成了无条件的存在。”
大家喝了水,又换了个姿势,而且这个改变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不粘开始讲他在一个寺庙里看到的事,“说一个妈带着一个小孩把硬币投进了井里,小孩就问,这些钱最后是玉皇大帝拿去了吗?”
划家:“这个妈怎么回答?”
不粘:“这妈说,玉皇大帝又不信这些,最后是,比如观音菩萨,弥勒佛这些神仙把钱拿走了。
那个小孩追问一句,还有滴水观音也要来拿,是不是。”
回到正题。
划家:“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信某个教,其实就是闹着玩,大多数中国人信教是出于功利因素,比如保佑多找钱或者保佑长寿。”
老啃:“在我看来,这是中国人的优雅所在,因为中国的宗教不再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不再是‘无情世界的感情’,宗教成了中国人的文化玩物。”
划家:“而且是早就成了文化玩物。”
陌底:“中国人是在使用神,既可以通过宗教,也可以不通过宗教,灵不灵都是一种安慰。
中国人文化上是儒道不分的,并且总是具有佛道不分的宗教情结。”
老啃:“一个加入了西方宗教的中国人,思维中的佛道情结还是抹不掉的,给小孙孙刚解释完墙上那个人叫圣母,马上就可以大讲八仙过海的故事,关键时刻会喊‘阿弥佗佛’。”
不粘:“这要是在欧洲,特别宗教强势的时代,说多危险就有多危险。”
划家:“中国人不懂宗教,中国人需得着懂宗教么,宗教对中国人就像跳坝坝舞一样,重在参与。”
陌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句话是佛教和道教的共用语,意思是说自己的道行或道法高一些,混乱你思想的‘魔’也来得更厉害些。
这句话是在鼓励人不断进取。
实际是在强调文化,而不是强调宗教。”
老啃:“对,也不用在乎是哪个教,都是中国文化教的,生活中,这句话我们可以反过来说,说成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中国人并不会因此承担什么后果,中国的宗教也不会来追究。”
不粘:“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干了太多与中国宗教有关的事,我们可能自己没有意识到,这并不影响我们的生活。”
划家:“中国宗教完全容忍民间这样的文化操作,宗教对民间的渗透,东西方都是明显的,人都摆脱不了宗教的影响,从一个侧面说明,宗教还真不能消失,放在那,做摆设也是需要的。”
老啃:“在中国文化下,不管是天主教还是基 督教新教,对中国人来说都是难以理解的,中国人终究是不理解基 督教的,入了这个教的大多数中国人是闹着玩,这一点可能会让西方人非常失望,想通过宗教改变中国人的思想是个天真的想法。”
划家:“西方人是把宗教看得太重要,实际是西方人的思想多少还被神控制着,西方人天天喊自由意志,也许是指上帝的意志。”
不粘:“西方人按照西方的观点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这些都是由于西方人太自以为是,在中国人看来是个笑话,西方人的格局太小了。”
陌底:“宗教在中国文化中永远是配角,中国历史上的灭佛运动是佛教不听话,挑战了中国文化,灭佛是中国文化在警告佛教,所以,也不是就真的灭尽。”
不粘:“宗教和文化是绑在一起的,在欧洲,保卫宗教实际是保卫文化,在中国,保卫文化的同时也是在保卫宗教。
中国文化具有贪婪的属性,广泛且积极的吸取各种文化的优点,并整理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佛教的例子很明显。”
划家:“中国文化虚心、踏实、坚定,确实是地球上优秀的文化。”
老啃:“在当今中国,宗教如同大众艺术,是中国人的玩具,而对于少数人,这是他们的工作,他们是非遗文化的传承人,以他们特有方式用思想的纯粹和纯粹的思想去相信和传承。”
陌底:“宗教是人类思想最后的清静的家园,社会得为一些人保留这样一块地盘,这实际上是在保护文化。
宗教是极端的文化,是浓缩的文化,是研究历史的一个途径,是人类童年纯真思想的一个备份。
当个人或社会出现混乱和迷失的时候,可以进行思想的重装。
宗教必须存在下去,这是文化的需要。”
不粘:“宗教需要继续存在下去,但世界的和谐在于某种文化对世界的统一,在这之前,文化的冲突始终存在,对这一冲突处理得最好的文化最终将统一全世界。
这个统一与占领完全不是一回事,是不知不觉,自然而然的融入。”
老啃:“不要扯远了,我们在说宗教的事,文化嘛,早晚是得统一,而且是统一在中国文化下,不是谁愿不愿意,自然而然的事。”
老啃继续说道:“还是说宗教,现在,欧洲人是以过来人的态度平淡的看待宗教,宗教慢慢成了生活的游戏,上帝已经成了开心果,欧洲人仍然需要宗教,只是宗教的影响力在萎缩,宗教带来的文化变成了生活的点点滴滴。”
陌底:“宗教的强势时代过去之后,东西方就拼文化了,这就要看中国文化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必将是中国模式,前面就说过,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陌底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在当今中国,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宗教,都有越来越正规的感觉,对入教和宗教活动的要求越来越所谓规范。
这个背离了宗教原本的广播特性,即宗教就在那里,宗教是作为文化在向所有人传播,就像广播电台一样,总是在播音,听不听,什么时候听都是听众自己的事。
主动拉人是不对的,秘密拉人更是不对的,整个过程搞得神神秘秘的。
那些具体的宗教单位也搞得越来越像一个严密的组织,当这种规范越来越规范的时候,这个宗教,或者这个具体的宗教组织是要出大问题的。”
老啃:“是的,宗教需要低调,不可表现得那么神秘。
宗教是向所有人开放,而不是搞各种神秘的规定。”
聊天继续。
---西方的“笨拙”和中国的“圆滑”
不粘:“东西方文化的差别是全方位的,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需要相互学习,扬长避短。”
划家:“文化的重要性也在这里,东西方文化差异使得科学产生在西方而不是东方。”
不粘:“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所有的科学技术都是对自然规律简单的、差不多是一看就懂的表达和运用,科学首先出现在欧洲,也许是因为,欧洲人一直受古希腊思想的影响,古希腊人天生就喜欢从小至大,运用因果关系来思考这个世界。”
老啃:“字母语言让欧洲人早早的走上了用字母表示数的符号化道路,这正好符合科学的发展规律,符号化这条路使得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人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趋于一致,但中国文化还真不容易走上这条路,只能等待西方来开辟这条路。”
划家:“汉字的表达力很强,用汉字已经可以把规律描述得很清楚了,中国人没有意识到需要将其抽象化,更没有将其以符号的形式表达出来。
前面就说了这个问题,由于文字的原因,字母代表数还真就只能产生在西方,中国的确需要等待这方面的西方成就。”
不粘:“东西方文化的区别从写信就看得出来,英国人写信时,地址是由小到大,中国是反着的。”
划家:“中国人由宏观到微观,西方人由微观到宏观。
不同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不同的学术体系、文化体系、历史形态、政治形态。”
老啃:“现代科学体系是建立在西方由微观到宏观思维方式之上,是由公理推导出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分别解决不同部分来达到解决全体。
这个由小到大的模式来自古希腊,古希腊是一个出哲学家的地方,也是一个出哲学的时期,对科学研究而言,影响最大的是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和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
不粘:“从简单的前提得到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就可以作为前提去作以后的推导,所以我们可以得到更复杂的结论,那都是从最简单的前提一步步推导来的。”
划家:“其实,这个过程人人都会,但要将其上升为哲学和科学方法,人类用了很多个世纪。”
老啃:“是的,很简单,人人都会,从简单推到复杂,从已知推出未知就行了,科学就是这么发展的,不仅仅把这当作玩具,需要上升为研究工具。
《几何原本》是一本数学书,同时这又是一本哲学书,这本书之所以著名,关键是这本书所展现出来的哲学思想,其灿烂的步步为营的演绎推理过程,为各个学科提供了基本的研究方法。
这是一个积累、筛选、分类、总结的过程,是一个从哲学到数学,然后又从数学到哲学的过程。”
划家:“这本书的推理方法对数学、对科学是重要的,但其哲学思想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其哲学思想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对数学、对科学,而是对整个人类的思想而言。”
老啃:“中国的《易经》很古老,作为解释世界的工具书,其演算和推理过程已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已经具有符号化的雏形。
我高度怀疑中国古代的数学家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所使用的推算方法和表示方法都受到了《易经》的深刻影响,现代科学的符号化和系统化,中国人也许就差了那么一点点。”
划家:“但是,根据我们前面的说法,由于汉字的原因,要跨出这一步确实很难,还就得等欧洲来办这件事,然后来触发一下中国。”
陌底:“《易经》的一个神秘之处在于,其思想明显是从小到大的思维模式,却培养出一个相反思维的中国文化,《易经》出现在欧洲似乎更合理。”
划家:“我猜,网上很快就会流行,说《易经》来自西方,然后会有相当多的证据。”
不粘:“进而,有人会论证说,中国文化来自西方。”
老啃:“其实,来自哪里,好像真不那么重要,谁在乎阿拉伯数字来自哪里。”
不粘:“也许可以解释为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具有全局性,从大到小是本,从小到大属方术范畴,只为少数人把玩,似乎不那么正统。”
老啃:“古希腊顺藤摸瓜式的文化更容易产生欧几里德这样的伟人,中国文化一直就充满了想象,不管是屈原还是李白,中国文人总是站在更高的地方把握世界,然后展开丰富的、甚至毫不沾边的各种联想。”
“谁叫我?”不粘问。
“我只是说‘毫不沾边’。”老啃回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