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华公这番话刚一说完,锋爷便鸡啄米似的点头不已。但他稍作思索后,又抖出了下一个疑问:
“关于刚强、柔弱之辩,今人还有这样一则寓言:山中的大树和小草比能耐,彼此都认为自己厉害,谁也说不服谁,这时一阵暴风肆虐而至,刚强的大树只知道迎风挺立,结果被拦腰折断,而柔弱的小草懂得随风起伏,虽然最终也有所损伤,却能保全生命——这个寓言证明柔弱的小草胜过了刚强的大树。
“再以人类为例,这世上男人的体格普遍阳刚强壮,女人的体魄普遍阴柔娇弱,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女性的平均寿命普遍高于男性。对于以上两个‘柔弱者易存,刚强者易亡’的例子,又该如何反驳?”
令华公哈哈笑道:“你所谓‘柔弱者易存,刚强者易亡’的两个例子,前者是流于片面的偏见,后者是流于表面的假象。先说草木相争这个寓言。为何寓言作者要拿草和树在暴风中的存灭,来论证彼此的优劣?显然,作者有意选取了暴风这样一种对草危害小、对树危害大的特定条件,以此论证‘草比树强’的观点——这样的观点就是流于片面的偏见,也叫‘选择性偏见’。
“正如有人拿鱼类和人类在水中的存亡表现来做对比:鱼类身入江河湖海,能够自由遨游;人类落入江河湖海,却有溺水身亡的危险——由此得出结论‘弱小的鱼类战胜了强大的人类’,这就是一种选择性的偏见,也是一种强词夺理的诡辩。
“从具体细节来看,以上这类‘以弱胜强’的例子,本质是都是‘以强制弱’。众所周知,能在江河湖海自由遨游,这是鱼类的强项;落入江河湖海便有溺亡的危险,这是人类的弱项。鱼类凭借自身的强项战胜了人类的弱项,这不就是‘以强制弱’?
“同理,低矮柔弱的草本植物,因为受力面积小,又能随风倒伏,故而能在暴风中存活,这是它的强项;而高大粗壮的木本植物,本身受力面积大,又不能随风倒伏,故而容易被暴风吹折,这是它的弱项。小草凭借自身的强项战胜了大树的弱项,这难道不是‘以强制弱’?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鱼类是弱者,人类是强者,可到了江海之中,鱼强人弱就成了常态。同理,通常情况下,小草是弱者,大树是强者,可到了暴风中,草强树弱就成了常态。这就是环境的变化促使强弱之势发生了逆转,恰恰印证了老子‘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思想。
“事实上,对于枝繁叶茂的大树而言,最容易遭受暴风雨摧折的部位,莫过于它们柔弱的枝叶;而最能抵抗风雨侵袭的,恰恰是它们强壮的树干。你不见那些城市的绿化区域,每当狂风暴雨过后,满地尽是残枝败叶?即便那些被狂风拦腰折断、连根拔起的大树,也是受到了枝叶的拖累。倘若将大树的枝叶修剪干净,只留下粗壮的树干,狂风如之奈何?
“可见柔弱的枝叶容易招风惹雨自取其祸,而强壮的树干却能顶风冒雨屹立不倒,两相对比,不就验证了树干强于枝叶、刚强胜于柔弱的道理?
“就算回到草木相争这个话题中来,我只需给草和树换一种特定条件,照样能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试看这样一个例子:一群受惊的牛羊在原野上狂奔,其足迹所到之处,地面上那些纤细柔弱的小草被践踏得死伤狼藉,而挺立在原野的那些大树,因为粗壮刚强,牛羊不敢冲撞,最终安然无恙。这个例子不也能验证大树强过小草、刚强胜过柔弱?
“再说人类的寿命问题。男女寿命有别,这跟他们体格的刚强和柔弱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所谓‘刚强者命短,柔弱者寿长’,不过是流于表面的假象罢了。只因‘柔弱’和‘刚强’词性相反,故而女性柔弱的形象和男性刚强的形象两相对比,容易给人造成认知上的反差,当世人发现女性平均寿命高于男性,想当然地就认为这是柔性体质战胜了刚性体质。
“这就好比一个三岁小孩看到摩托车跑得比自行车快,而摩托车的车身又比自行车大,于是天真地认为:摩托车比自行车跑得快,是因为它的车身比自行车大。只因摩托车和自行车一大一小,容易给孩子造成认知上的对比反差,当孩子看到‘大’的摩托车跑得快,‘小’的自行车跑得慢,自然就容易产生误判,以为车身的大小决定了两者的速度。殊不知,这一切不过是想当然的错觉罢了。
“那么男性的平均寿命为何普遍低于女性?从世卫组织最新的研究结果来看,这跟男性染色体的缺点、体内雄性激素的分泌、新陈代谢的速度等因素有关。自然界不少雄性动物,其平均寿命低于雌性,道理与此相同。
“抛开以上基因层面的不利因素,在人类社会,男性还要承担绝大多数高强度的体力活,从事绝大多数高风险的工作,加之男性常被烟酒伤身,退休年龄又普遍高于女性,种种不利因素叠加,其平均寿命低于女性,也就不足为怪了。
“若将生物寿命的长短归结于体格的刚柔,认为体格刚强者寿命偏短,体格阴柔者寿命偏长,那么如何解释植物的寿命?
“自然界凡是形体刚强的木本植物,几乎都能活几十上百个春秋,不少古树甚至具有数千年、上万年的寿命;而柔弱的草本植物,多数只能活一年半载。这正是:大树刚强,万寿无疆;小草柔弱,春荣秋殁。若将植物寿命的长短与形体的刚柔扯上关系,岂不是也能得出‘刚强者长寿,柔弱者短命’的结论?”
令华公这一番精辟入微的论述,又一次解开了锋爷心底的疑团。锋爷钦服之余,又思索再三,终究还是心存疑惑,便又对令华公说道:
“弟子认为,‘柔弱战胜刚强’的理论虽然经不住推敲,却也不是毫无根据的胡说八道,毕竟这世上多少还是存在一些‘柔能克刚’的现象。例如自然界的蟒蛇,就能凭借柔软的身体绞杀强壮的猎物。据新闻报道,在某些热带水域,常有蟒蛇绞杀皮坚骨硬的鳄鱼,这难道也不算‘以柔克刚’?”
令华公笑道:“你只知道蟒蛇能猎杀鳄鱼,怎么就不知道鳄鱼也能猎杀蟒蛇?若蟒蛇猎杀鳄鱼是‘以柔克刚’,鳄鱼猎杀蟒蛇岂不是‘以刚克柔’?”
锋爷不由一愣,蓦然想起,鳄鱼猎杀蟒蛇也是自然界的常态。
只听令华公又道:“无论‘以柔克刚’也好,‘以刚克柔’也罢,本质都是‘以强制弱’。若是柔劲明显大于刚劲,则柔能克刚;刚劲明显大于柔劲,则刚能克柔,故而两者的本质都是‘强大战胜弱小’。你不妨再想想,蟒蛇能靠身体缠绕来绞杀猎物,其它小型蛇类,身体同样柔韧,为何就学不到蟒蛇这一手杀招?”
锋爷又是一愣,低头思索了片刻,才道:“大概因为蟒蛇体型庞大,正好能利用身体优势发挥缠绞的力量,其它小型蛇类,身体的缠绞力量不足,自然无法靠这一招捕猎了。”
令华公点头道:“蟒蛇之所以能靠身体绞杀猎物,得益于它体型庞大、体格粗壮,而非体质的柔韧。若蟒蛇体质不够柔韧,不足以缠绕猎物,则必然会进化出其它强大的捕食技能——可见柔韧并不是蟒蛇的立身之本,强大才是它真正的生存之道。
“作为一种肉食性动物,蟒蛇会根据自身体型的大小、实力的强弱来确定捕猎的范畴。能够捕杀成年鳄鱼的蟒蛇,必然体型巨大,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王者,这类巨蟒捕杀鳄鱼,全凭实力碾压,这难道不是‘以强制弱’的又一大铁证?
“反之,体型庞大的鳄鱼,也屡屡捕杀幼小的蟒蛇,同样体现了‘以强制弱’之道。自然界但凡肉食性动物,上至老虎、狮子这类高智商猛兽,下至螳螂、瓢虫这类低等级昆虫,在捕食猎物时,都知道专挑弱者下口。可见‘以强制弱’之举,完全出于动物的本能,无关物种差别,也不分智商高下。
“唉,连动物都明白‘以强制弱’的道理,人类却要反其道而行,妄言什么‘柔弱胜刚强’,这是何等荒谬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