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通过体察世间万物的生灭轮回、推究世间万事的沉浮变迁,发现‘道’就是通过万事万物的运转变化来推动宇宙的运行。他又进一步发现,世间越是柔软、脆弱、细微的事物,就越具备变化的活性,越容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运转变化。
“故而他老人家在《道德经》中发出一句振聋发聩的呐喊:‘弱者,道之用也。’柔弱,才能真正发挥‘道’的作用。而坚固、刚硬、庞大的事物,往往已经定型定位,不易运转变化,自然就体现不出‘道’的作用。
“举例来说,质地柔软的布料,可以随意折叠变化;而坚硬的铁板,却无法折叠翻卷。柔软的绳索,可以随意伸缩变化;而坚硬的木棍,却无法伸缩延展。柔软细腻的泥土,可以随意揉捏变化,塑造千奇百怪的形态;而结实坚硬的顽石,却无法揉捏按压,只能保持始终如一的形状。
“柔软纤弱的草本植物,死后最容易腐朽变质,快速进入生态轮回;而粗壮坚硬的木本植物,死后也只是花叶部分能够速朽,其枝干却能经年不腐。
“又如人类和动物都需要摄入食物维持生命,食物越是细碎柔软,就越有利于咀嚼、吞咽、消化、吸收。其中咀嚼和吞咽,涉及食物在物理上的形变;消化和吸收,涉及食物在化学上的质变。不论形变也好,质变也罢,总之食物越是柔细,越有利于运转变化。
“而原本坚固刚硬的事物,性质一旦转为柔软细弱,便能激发其变化的活性。譬如地底下坚硬的铁矿,一旦熔化成柔软的铁水,便能浇铸出形态各异的劳动用具;深山中坚硬的岩石,一旦煅烧成柔细的石灰,便能配制成功效各异的建筑用料。
“庞大坚固的高墙广厦,只有推倒砸烂,方能重建新楼;根深蒂固的遗风旧俗,只有腐朽弱化,方能重塑新风。
“再看生物世界,人类和动植物在生长发育阶段,形体越是柔弱、纤细,就越有生长变化的余地;一旦发育成熟,形体变得刚强、粗壮,也就渐渐停止了生长变化。
“当人类和动植物死亡之后,遗体会经历一段短暂的僵硬状态,待到它们进入腐烂变质的环节,遗体又会恢复柔弱的状态。
“又如人类社会,任何一项规章制度,只有具备一定的柔性管理空间,运作起来方能灵活变通;倘若一味刚性操作,势必造成管理死板、制度僵化的后果。
“在为人处世方面,越是性格柔顺的人物,越能灵活变通;越是个性刚强的人物,越不懂变通从权。
“综上所述,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越是柔软、脆弱、细微的事物,可塑性越强,变化的余地也就越大;越是坚固、刚硬、庞大的事物,可塑性越差,变化的空间也就越小。
“由此可知,老子所谓‘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真正的含义是:坚固刚硬的事物,都是充满惰性、不易变化的一类;柔软纤弱的事物,都是充满活性、易于变化的一类。
“通观《道德经》全文,深入研究其核心思想,老子之所以崇柔抑刚、崇弱抑强,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发现柔弱细微的事物可塑性强,具备随缘而变的活性,能够有效地实现‘道’的作用。而刚强庞大的事物可塑性差,不利于变化运转,故而无法体现‘道’的作用。
“倘若世间万事万物都保持刚强稳固、不变不朽的状态,还谈什么发展变化?譬如人类和动植物死亡之后,遗体永远保持僵硬不腐的状态,那么如何能够实现生态的轮回?又如何能够实现物质的循环?
“洞悉了此中关窍,自然也就清楚,在老子的世界观里,任何事物都离不开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关键在于事物具备柔弱的性质。因而在《道德经》的术语当中,有时‘坚强’一词代表‘僵化不变’,‘柔弱’二字代表‘灵活善变’,所谓‘柔弱胜于坚强’,并不是指弱者战胜强者,而是指事物‘灵活善变’的性质胜过‘僵化不变’的性质,仅此而已。”
令华公这番论述广博精深,却又深入浅出,使锋爷心窍大开,连连点头称善。
但锋爷心底仍有疑团未解,便又问道:“按您老对《道德经》的解读,柔弱的事物善于变化、不易保存,刚强的事物不善变化、易于保存。然而古代学者文人研究《道德经》所得出的结论恰好与此相反,他们认为刚强的事物容易折损,柔弱的事物才容易保存,并留下一个口耳相传的典故:人到老年,原本刚硬的牙齿最容易松动脱落,而柔软的舌头却能留存口中,以此说明‘刚者易折,柔者易存’,这番道理是否可取?”
令华公摇头道:“这种典故,不值一哂。人体新陈代谢,自有其内在规律,身上各大器官和组织,既不因柔软而存,也不为刚强而折。牙齿的松脱,并不是因为它刚硬;舌头的留存,也无关它的柔软。你不妨想想,比舌头更为柔软的头发,为何不能在人身之上长存永固?这世上多少人年纪轻轻就饱受脱发之苦?
“不唯人类,自然界其它生物也不外如此。你看那山中树木,一到秋冬季节,柔软的树叶纷纷枯萎凋落、腐烂成泥,而坚硬的枝干却能经霜傲雪、挺立不倒。
“你再想想那些披毛戴角的动物,它们身上最容易脱落的,恰恰是柔软至极的毛发;最容易保存下来的,偏偏是坚硬无比的犄角。当动物的生命陨落之后,遗骸最容易腐烂解体的部分,莫过于柔软的皮肤和血肉;而最容易保存下来的,恰恰是它们坚硬的骨骼。所以古人据此造出一个词语,叫作‘风骨长存’,而不是‘风皮长存’、‘风肉长存’。
“再推而广之,不唯生物界,非生物界同样如此。你看那砌墙的砖头,前身不过是柔软的黏土,经过烈火煅烧成型,化作质地坚硬的建材,用于盖楼铺路,可经历百年风雨而不朽。至于山中岩石、地底化石,那更是万古长存的刚硬之物。此外,就连人类使用冰箱冷库保存食材,也要将食材尽量冻僵冻硬,才能使其保存的时间更为长久。
“从以上这些例证来看,不论是形变还是质变,越是柔弱的物质越容易产生变化,越是刚硬的物质越容易保持原状。可见‘柔者易变,刚者易存’才是普遍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