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致敬-从我的个人经历看中外信息产业致敬方式的变更
20201228
文学方面,说抄袭是向某位原作者致敬。
大家看我的文章,基本不会出现中规中矩的视野,要那样大家找教科书看去,不更准确嘛,对吧。
2004年在我刚来北京的那几年,从事c/c++软件工程师的工作。
当时入职的公司给日本东芝开发核磁共振软件,一屋子软件工程师们拿着日本发来的技術案,还拿着医学教科书,比对各种病理图片,然后开始写医学专业级的诊疗设备软件程序。
日本一个产品的技術案要写两年,以至于我们公司有人挑出了其中的一个错误,被东芝公司还给奖励了,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当时西方说印度软件外包称冠全球,中国不行。
2008年,我做了电子研发的外包研发行业,接触的各个行业各种电子产品忽然上量了。
深刻感受到当时咱们国家大量产品向西方致敬,我进外包行业的时间节点正好是咱们国家全面突飞猛进的时间节点,西方国家各个方面不断被追上。
在这个过程里,随着时间流逝,也没多少年,感觉致敬的方式和方向发生了变化。
我不说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纯产品了。
这方面大家天天接触,自己都能感觉到,最多有些没翻过墙的老实孩子,还不知道整天被公知、港独崽吹到天上去的facebook、推特、油管啥的,用户体验性早就全面比中国同类型产品差太远了,西方国家好多年前都在大规模向我国致敬了。
电子产品因为涉及实体产业,转化的速度慢了一些,正因为转的慢,一旦转过来,可就是决定性的了。
我们对外讲解的标准用语变迁是:
有国外样品么?有的话我们参考下,看看能搞出来么?这个阶段记忆最深刻的是同行说的,一款国外美容仪器,采用的模拟器件,仿了十年没搞定。国内也有好多科研院所,就为了国外某个产品专门成立的,几十年也没搞定。这些例子听到的比比皆是。
有国外样品么?有的话我们基本就能搞出来。
有国外样品?咱们优化下成本,肯定比他性价比高。
有国外样品?要求降低成本?这太简单了,满足您!拆开一看,就傻眼了,您实话说,这产品是哪儿的?美国?不可能!哦,美国进口深圳的。不是我说,您看啊,一个接插件都没用,直接焊上去,点了胶固定的,成本已经干到最低了!我们做不到成本更低了!对不起了您哪!
有国外样品?给客户说,您被忽悠了。没有。真不是国外的。给客户举了几个出口转内销的例子,您看您这个都是咱中国最常用的物料,加工工艺也是。客户说,他们在淘宝买的物料,打样是发到国内打的样,生产也是。。。
再然后做的产品基本找不到纯国外的样机致敬了,常见方式也就是找一堆竞品,分析各自的优点,给出要开发的产品需求,然后开工干活。
大概是2016年,我在一家孵化器,有一天,一个香蕉来访。
他自报家门,我是美国某大学教授(记不清名字了,反正牛逼的一塌糊涂,记清了我也不告诉大家),“找你们做个很土的小玩意(原话)。”
我当时被说的惭愧不已,这是国际友人瞧得起咱哪。
赶紧端茶倒水,洗耳恭听。
香蕉说,“我们美国医院挂号,是电话预约的,很不方便。想找你们开发一套挂号系统。。。”
大家说说,这套系统是有多土?
在咱中国,哪怕大点的乡镇医院呢,前台没个预约取号机,各个科室没有个排队叫号系统,好意思开门营业?
这不今年的疫情就告诉白皮,你们落后了。
谈着谈着,香蕉自己都惭愧了,哎~~
之前还是温水煮青蛙,从那一天开始,对西方的颓势感觉越来越明显了,升级为开水煮青蛙啦。
特朗普都亲自下场致敬来了,这老头致敬方法恶劣,关押孟女士,打压华为,哎,不讲武德。
西方致敬中国四千七八百年,中国也就是最近两三百年才向他们致敬的,然后再到他们来致敬,他们就赖皮了呢。
这也说明了好人啥时候都是好人,我们也致敬外国同行,有时候还很不顺利,咋没有一个想着抓人家闺女,给人施加压力呢?
要那样的话,前些年外国人多少闺女也不够我们抓得吖,对不?要讲武德。
这时候印度也来凑热闹,跟着封杀中国软件。
咱们想对等反击,居然找不到当年吊打中国软件外包行业的强国印度,有啥能被咱们封杀的软件。
哎,我是看透了,不管是谁向谁致敬,最终都得向中国致敬,毕竟外国人致敬了五千年的嘛,习惯了,有品牌效应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