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静、文起兄弟被杀,文静七旬老母当天服毒自尽,树义公子及其余亲属,俱被发往益州充为官奴。数日之后,身在华阴长春宫的李世民,得悉噩耗,震惊不已,痛心疾首!
秋夜,北风萧瑟,寒气袭人,天空中暗云浮动,冷月无华。
长春宫一偏殿内,烛光点点,轻烟袅袅。
秦王李世民神情肃然,立于堂前供奉的刘文静、文起兄弟灵位前。
一旁侍立的房玄龄,也对刘文静之死极为震撼!
作为秦王的心腹知己,他深知刘文静对于秦王的意义,在公是功臣元勋,在私是知己故人。
刘文静可谓李氏父子入主关中的第一功臣!他以过人的智慧、明断,慧眼识人,倾心结交年轻自己三十余岁的李世民;又以年逾知命之龄,奋纵横之策,立缔构之功,为自己的人生谱写下极为辉煌的一章!可惜!文静善谋天下而不善谋自身,未曾识透武德皇帝性格之两面性,而又性情率直,得罪权贵,竟至不得善终!他生命中的辉煌又何其短暂!令人扼腕叹息!也足以令后世为人臣者戒!
玄龄心中正百转千回,却听身侧沉默许久的秦王叹息道:“晋阳起兵,开基长安,文静功不可没!今竟蒙此奇冤,落个不明不白‘叛逆’罪名!我等祭奠亡灵,却要掩人耳目,天理何存!竟不能救故人之难,我实愧于心,枉为秦王!”
世民一拳击向庭柱!瞬时间,殷红的鲜血自指间流出。
“殿下!”房玄龄惊呼。
世民似浑然不觉,满脸激愤:“父皇一向赏罚分明,为何如今偏信小人谗言,做此亲痛仇快之事!”
若是换了别人伤害挚友刘文静,他李世民只怕早已拔剑相向,誓报此仇!可偏偏下令处斩刘文静的是自己敬爱的父皇!他又怎能违背为人臣子之道,因此而怨望父皇?世民只有将满腔怨恨,计在裴寂头上。这个落井下石的小人!有朝一日,我定要为故人讨回公道!
“殿下节哀顺变!如晦兄已携殿下亲笔书信赶赴益州拜见窦总管,想来窦总管会遵殿下之嘱,照顾刘公亲眷。”玄龄用一方绢帕敷住秦王手上的伤口,一面劝道。
秦王此举,亦是冒了极大风险。
当他惊闻刘文静兄弟被处斩,家人流放益州,便强忍悲愤,提笔写了封书信给目下担任益州总管的舅舅窦轨,请求他照顾刘文静家人。
此举曾遭房玄龄提出异议。
藩王私下与地方官员联系,会被人视为结党。倘若别有用心者探知,自然会成为攻击秦王口实。
可世民却顾不得许多,他不能不为故人尽这最后一点心意。
玄龄知道说服不了秦王,只得推荐自己最信任的好友杜如晦前往益州。
窦轨曾从秦王破薛仁果。玄龄希望,但愿他能体谅秦王一番苦心深意,善待被蒙冤株连的刘文静家人。
房玄龄此时心中更为沉痛。
追随秦王两年来,他们朝夕相处,推心置腹。
这位年轻亲王的文韬武略,睿智果决,尤其是秦王那以天下为己任、以万民福祉为本志的赤子情怀与识人惜才、求贤若渴的真情挚意,皆令玄龄深深感佩。
义释李靖,礼遇褚亮,以宽仁之心安抚西秦归降将士,皆显示秦王非凡的胸襟气度。
两年间的朝夕相处,玄龄深幸自己得遇明主。他已暗下决心,既遇知己,当罄竭心力,辅佐秦王成其大业,早日实现其“安民于乐土”的宏图大志。
而唐帝李渊,亦绝非庸碌之徒。乘时而起,太原举义,显示其审时度势的明智。入京以来,除苛政,颁法典,任贤能,明刑赏,远近归心,其远见卓识,非但胜过前朝炀帝许多,也远非时下各路“王侯”所能及。然此番刘文静一案为何明显处置失当?
刘文静绝不会背叛大唐!李世民断不能相信刘文静谋反,他房玄龄亦不信。
刘文静与秦王的交情,圣上岂会不知?圣上此番必欲置刘文静于死地,莫非竟是“釜底抽薪”——目标却是秦王殿下?
殿下“功高震主”,已引起主上疑忌不安?
可他们是亲生父子,血脉相连,竟也难逃自古人主疑忌功臣之惯例?
令玄龄忧心不安的,还有几乎与刘文静死讯同时传至长春宫军营的朝中另一件事,礼部尚书、太子詹事李刚上表请辞,辞表中切责太子“听信谗言,猜忌功臣,疏离骨肉”,言自己再三劝谏无效,因此心生去意。
玄龄等人不知的内情是,此事亦与刘文静冤案有关。
进军长安途中,李渊曾调刘文静担任建成左三军都督府行军长史,辅佐建成围困河东城,监视屈突通并防备东都方向援军。因此刘文静一案审理过程中,李刚见那裴寂弄权假公济私意欲报复,不愿唐主枉杀贤臣,便再三恳请太子去跟皇帝替刘文静求情。岂料太子建成心里对文静竟也颇怀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