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年,是全中国人最忙碌最开心的一段日子了。在我们这个地方,这种欢乐的情绪,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
元宵节之前,主要活动,就是拜年。
我们这里有个说法,如果过了十五,你再去拜年的话,就显得心不诚了。所以,“初一不出门,初二拜丈人”,初二拜了丈人后,就是去走动其他亲朋好友了,还必须在十五前完成。
县城的大街上,虽没有平时的喧攘,但提着烟酒糖茶拜年的人,却络绎不绝,大部分人脸上都透着春节的喜庆之色。乡下的集市上、小卖部里,也比平时热闹,在还没流行打红包拜年的时候,春节就是他们的大旺季。
走在村里,每个人碰到了都一脸笑,很客气地问候着对方。毕竟,新年嘛,都图个好兆头。这是一种集体的默契,去年再不好,也翻篇了。
这也是我们几个表兄弟在外婆家的美妙时光。初二一大早,我便第一个到了外婆家,手里提着一包红糖,一瓶白酒,外加一包水果糖和一盒饼干。这,倒也不寒碜。
外公六十多了,头发胡子都已花白,不过精气神很足。我还才到院子外,他就哈哈一声大笑,几大步走过来,接过我手中的礼品,摸着我的头,然后,甩头就朝向军那屋喊。
“军儿,快起来,小风来了!”
他知道,我俩在一个班,既是亲戚,又是死党。
果然,只听见一声长呵欠打完,向军的惊喜之声传了过来。
“风哥来了?好嘞!”
接着,不到半分钟,他便蓬松着头发跑了出来。
“风哥,走,咱俩玩儿去!”
说着,便一把拉住我,往院子里走。
这时,外婆也迎了出来。
我想起在前世,她临终前一直对我念念不忘,不由得鼻子有点酸。
“嘎儿,拜年啦!”
声音不知觉间有些小哽咽,记得在前世,曾经有一首歌,大意就唱的是对外婆的思念。
再拐几个弯弯儿
就能看到那沟沟儿
上次到那儿玩耍
那还是小时候儿
再拐几个弯弯儿
我又想起了我的嘎儿
左手拿的稿锄儿
右手牵的娃儿
……
其中,这个嘎儿,就是方言里的外婆。
每每唱起这首歌,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幅画面。在一个山弯弯里,一身黑粗布衣裳的外婆,左手拿着一把稿锄儿(小锄头),背着一个小背篓,右手还牵着一个鼻涕邋遢的小屁孩儿。那画面,既亲切而让人经久回味,又心酸而让人不堪回首。
外婆有些皱折的脸上,笑开了花。
“诶!小风,嘎儿特地给你藏了一包糖,等下给你取去!”
向军听到,先是做出嫉妒的表情,接着却哈哈一笑。
“婆婆,那包糖,早被我和哥哥偷吃了!”
外婆立时有些恼怒,捡起个小笤帚就要揍向军。
“你个不听话的,我打你几家伙!”
自然,说打也是做做样子,其实,根本也打不着,向军麻溜地一跳,早到一边去了。
进了屋,我爹呢,就坐在火塘边,陪着外公抽旱烟,拉家常,谈国家大事。我妈,则抱着妹妹,随外婆进了厨房,母女俩说些体己话。
而我舅舅呢,说来挺不幸,前几年集体修水库时,为救落水儿童,英勇牺牲。舅妈是乡卫生院的医生,在舅舅死后,一直守着向军哥俩。在前世里,她终身未嫁,死于2018年,那时,刚退休不久。